《哥伦比亚马戏团》是一部由丹尼斯·塔诺维奇执导,马诺伊洛维奇 / 米拉·福兰 / Boris L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伦比亚马戏团》精选点评:
●站在地上讲了一个充满冲突的故事 娓娓道来却铿锵有力 表达了很多 处处有戏 好在又足够自然妥帖 后妈那条线处理不够完美
●最后的音乐特别美!在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变幻和生活变迁!
●看着只有英文字幕又好似狠平淡的剧情。我仅仅看了看结尾,便决定从头看起的故事。看似狗血的剧情却远没有生活更加狗血,男主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却有真实而大量的发生在生活中。战争带给人的阴影永远也逃不掉!
●只有英文字幕看得很累..翻了一下原来是拍无主之地的那位导演。
●结尾震撼。
●战争都是那么残酷的,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影片有些无聊,但结局不错!三星半吧。
●之前除了历史课上,从来没有接触东欧任何的文化或历史。谢谢这部电影。拍得很美。 Bonny is so savage!!!
●战争之前的日常生活。
●在有英文字幕的前提下勉强支撑着看到了最后……没意思啊…
《哥伦比亚马戏团》观后感(一):丈夫的情人 Cirkus Columbia, 2006
戰爭與情仇皆如旋轉木馬般,輪迴;
而恨根本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
導演將背景設定在南斯拉夫內戰前夕,
法西斯和共產黨兩造,走到僵硬的極端,其實一樣可笑。
至於民族分裂/和諧的敘述,也是台灣的戚戚。
最終止有人性與愛情是純真的真諦(地),
走過數十年執盲的輪迴,只為飛揚燦爛的瞬間的笑。
《哥伦比亚马戏团》观后感(二):挺不错
当B说是关于战争的片子的时候,我就完全没有积极性。题目中又有COLUMBIA,以为是什么南美的战争。。。
还好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而是讲一个故事,战争的到来只是个背景。演员都很赞,非常喜欢结尾,20多年的恩怨夫妻尽释前嫌随着manège飘起来,远处响起了轰轰而来的炮声。银幕突然黑下来。
:电影院意外遇见某说不上是熟人的熟人,神奇。
《哥伦比亚马戏团》观后感(三):瘋狂的馬戲 (寫於2011年3月26日)
Martin 出生後不久,父親 Divko 便因政治迫害流亡到德國。二十年後,時局逆轉,Divko 得以重返家鄉,可是他卻著人把 Martin 的母親掃出家門,更帶著年輕女友四處招搖……
【瘋狂的馬戲】(Cirkus Columbia) 根據 Ivica Đikić 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是【無人地帶】(No Man's Land) 導演 Danis Tanovic 的第四部作品。故事以1991年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為背景,其時共產政權沒落,內戰一觸即發。雖然身處這樣的一個大時代,但像 Martin 一家的小市民,仍是每天為生活營營役役,並未感受到戰爭的威脅。
由【快樂的謊言】(Goodbye, Lenin!) 開始,栗子妹已深深愛上這些發生在大時代的小故事,所以看這齣時十分投入;加上電影節奏明快,人物性格鮮明,更令栗印象深刻。最喜歡 Divko 那種「我是瘋子又如何」的態度,那份怡然自得,讓栗既羨且妒!至於那隻幸運黑貓 Bonny,絕對是全場焦點!
電影雖叫【瘋狂的馬戲】,但情節並沒提到任何關於馬戲的事情(Cirkus Columbia 是那台機動遊戲上的招牌)。或許起這樣的一個名字,是想帶出「人生如戲」這個訊息?無論如何,那台機動遊戲確實有點睛之效。Divko 兜兜轉轉二十載,最終還是回到起點,與髮妻重新開始。想起納蘭性德的《木蘭詞》,終於明白何謂「人生若只如初見」!
《哥伦比亚马戏团》观后感(四):Oh, bring back my Bonnie to me.
看了石井裕也的新作《窮爸爸酷爸爸》。喪妻的男人,與留下的一對子女如堅硬的膠,無法相對。以為自己步妻後塵患上胃癌,在這最後的時光,子女又要赴京就學,他將自己的心事往多年的友人處傾倒,將對妻的懷念變成日行的式樣,把對子女壓抑的關愛變成患了關節炎的就義。
男人造了一個夢,一家人融洽的喫著飯。就在他底頭爬飯的當兒,妻、兒、女都消失了。他呆看著蒸氣冒騰的餐桌,只有本來被妻抱在懷內的貓還坐在鄰座。貓最後也還是消失了,他來不及抱。
後來男人又造了一個夢。他夢見他在家門前與子女道別。他說他不知說甚麼好,不如就唱歌吧。他就即席唱了起來。兒女見狀上前去共舞,連遺照裡的妻都從相片中出來一起。家人的同步率從沒如此高企。大概每人都會覺得此情此景已堪圓滿。這時貓兒從門隙中鑽出來,叫了聲。
來參考去年波黑Danis Tanovic的新作《瘋狂的馬戲》(Cirkus Columbia)。一九九一年,共產政權下台,男人回到自己別離二十年的故鄉,帶著他的跑車、年輕女友、一口袋的馬克和一只貓。貓兒叫邦尼,來自德國。在男人最潦倒的歲月,牠走進他的日子,為他帶來好運。對妻兒也以施以極權的男人,對邦尼貓卻千依百順。邦尼貓卻迷了路不肯回家。他命女友和兒子去找貓,被整個鎮的人嘲笑。當下,克羅地亞抽身而去,塞爾維亞步步進逼,南斯拉夫站在十字路口茫無所依。
黑暗的夜裡,大夥為了生存而出走。男人替他人打點好行裝之後,站在家門前,說他留下:「 這些年我飄泊夠了,更何況我要等邦尼回家。」
連同電影裡的村民,當時戲院哄堂都笑開了。 每個人都把這當笑話。《哭吧,親愛的祖國》裡有這麼一句:「破碎並不是悲劇,破鏡不能重圓才是悲劇。」是的,你把底線偷偷挪開了。為何男人要冒著槍炮的煙霧等一只貓回家?為何與家人跳支舞沒有貓的出現便不完整?只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半個都不可以。不能全身而退也不要緊,這樣偏執而幾近不可理喻的完整,你若不曾,如此肢離,並且破碎,你永遠也不會明白。
《哥伦比亚马戏团》观后感(五):丈夫的情人
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自拍《无人地带》后,影迷一直期待其新作。这部拍于2012年的《丈夫的情人》(又译《哥伦比亚马戏团》),可谓反其道而行之。全片着眼点不在于那场民族冲突间的战争,而是放在战前一家人的情事纠葛上。
1991年波黑的一个小镇,民族矛盾混合着党派之争,共产党被赶下台。人们向往着更美好的生活,但秋后算帐无处不在。可中年的女主人露琪亚和儿子马丁却被赶出家门。因为逃亡20年的前夫狄夫哥带着貌美如花的年轻新欢从德国衣锦还乡。在新任市长出面帮助下,顺利赶走了狄夫哥的前妻。前妻露琪亚只能带着儿子入住破烂不堪的公屋。
狄夫哥不仅带来了美艳的小情人阿姿拉,还带来一只黑色的大猫波尼。狄夫哥爱猫甚于爱人,因为爱猫给他曾经落魄的人生带来了转机和希望。可能是经不起新环境的诱惑,波尼一兴奋就开溜了。急得狄夫哥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它。起先,狄夫哥叫来儿子马丁,给了他一把屋子的钥匙,说这房子以后就是你的了,欢迎他过来跟老爸一起住。可老妈不干,不允许儿子跟那老混蛋见面。
儿子喜欢无线电,常半夜跑到老屋楼顶接听那玩意,被老爸的小情人发现。二人眉来眼去,一见倾心,只是表面不显。机会终于来了。爱猫丢了。都得去找。找啊找。马丁就跟阿姿拉找到一块儿。羞涩过,摸过奶,挨过巴掌,但这都阻挡不了他俩如炽如烈的情欲。绿荫的大树下好乘凉,也好做爱。且做到了屋顶阁楼。被老爸发现,一顿臭骂。
好在战事将临。马丁要在第二天早上6点约了阿姿拉,跟老妈和老妈的追求者萨弗一起,前往德国,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事有不测,马丁被本族武装抓到,说他向塞族军人萨弗他们告密。好在狄夫哥出面,放人了事。狄夫哥递给马丁大奔车钥匙,让他们尽快逃离,让阿姿拉也跟着儿子一起走。看来老爸爱子甚于新欢。
都走了,只剩下孤独的狄夫哥。这终究是他的父母之邦。他哪儿也不去,哪怕下一刻战火即临。第二天醒来,他来到儿时玩过的游乐场,发现前妻露琪亚并没有离开。老夫妻破镜重圆,一起坐上了旋转车。疾风吹过,就是暴雨将至。
201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