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是一部由喜多幡彻执导,内田雄马 / 雨宫天 / 原奈津子主演的一部动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没有里番
●虽然出发点还是老套的stereotype不过这次内容还是蛮靠谱的哈哈哈,学术生活也有点真实。。。
●初中生级别的内心+里番级别的人设,搞那么多花哨的名词解释,其实也就是个少女漫画,搞笑度一般,好在一气放出比较省心。
●虽然感叹除了小奏以外的女性角色仿佛活在幻想里,对理科生也是有点刻板印象,但整体还算挺完整的恋爱喜剧,关于恋爱会涉及的一些节点同硬核数据知识结合意外很有趣,观影过程中还记录下了挺多好玩的科普。 喜欢就是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嘛(记住了催产素和受感情影响体温变化最大的身体部位是鼻尖),而且只对对特定的人(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区分),约会时可以用巡回推销路线问题算最短路线,接吻需要氛围,会对比旁人的恋爱甚至虚构作品中的爱情观,会产生负面情绪(吃醋/占有欲)、冲突和逆反心理…研究这些也不只是理科生的事和社科交集也很多,突然就感受到了数学世界的美妙和激起了细读亲密关系的欲望! 我超喜欢小奏,吐观众的槽,让观众无槽可吐!一次性12话放送整挺好,狗粮管饱,汪٩( 'ω' )و!
●比辉夜大小姐还要好看的番,我个人很喜欢Big Bang似的调侃喜剧;将科普元素与宅元素结合的我都喜欢,还有一些的福利。其它值得称赞虽然一口气放出十二话,做工上乘。比起许多到明明是卖萌番,没做三集就开始崩坏的作品有天地之别,OP也挺好听的。不足之处在于,一口气放出,超过了我的边际效应递减的最大值。这么有趣的动画,一周看一集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感。
●额。。。有点过于二了。。。
●2020年开年超齁狗粮番,一口气吃到撑。
●不管是人物性格还是用数学证明一切的想法,明明都是很不正常很扯淡的设定,但是作品的情感表达真的意外的细腻。女孩子的各种心思、恋爱中难免因嫉妒导致的不理智想法等等,都极具真实感,最后小虐一下然后高甜的剧情设计也花了心思。笑点满满,配角也一样看点十足,节奏感很好,作画方面不算多么精致但也没有大的崩坏,Q版人物更是超萌!很优秀的恋爱喜剧!【8.1】
●一口气十二集,爽。 这种风格虽然中二,却是我喜欢的风格,最后竟诡异的浪漫。 整个研究所没有一个正常的,除了小奏。
《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观后感(一):一个关于理科生的故事
他端着一本书做到那学妹的身边,问:你介意我与你一同探究孟德尔定律吗?
学妹没有抬头: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性质是有差异的。
舍友:我倾心于轴心一方的意大利。
学妹瞥了他一眼:滑铁卢一战拿破仑为什么不动用空军?
舍友:你知道列克星敦对于美国独立的意义吗?
学妹合上手中的书本:经济学中对消费的分类中,除了自给性消费还有什么?
舍友扶了扶眼镜:我崇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那个伟人。
学妹笑了笑:你熟悉安培定则吗?
舍友摇了摇头:乙醇制乙烯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大意。
学妹:我听说秘鲁西海岸东南信风已经持续了三个月。
舍友耸了耸肩:我知道如何正确熄灭酒精灯。学妹站起身,说:那走吧。
于是舍友给了我一百,让我自己出去搓一顿,而他则拉着学妹回了宿舍。
(希望能遇到能翻译的大神哦……嘻嘻)
《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观后感(二):动画中的理科梗
这个动画里面的理科梗比 Big Bang Theory 好玩多了,我随手总结了一下。
以下的时间点以B站版本为准。
第一集:
2:09 多项式归类算法: 多项式时间算法,即 polynomial time algorithm,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时间复杂度。所有此类算法通常以 P 表示。著名的 NP = P 问题中的 P 就是指多项式时间。归类算法,即 clustering algorithm,一般指机器学习中的一系列算反,用于“相近的”数据点归类成一类。常见的算法有 k-means,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2:15 汉密尔顿问题:以汉密尔顿命名的概念太多了。这个地方可能指的是图论中的 Hamiltonian Path Problem, 即在一个graph中找寻一个刚好经过每个 vertex 一次的 path。这是一个著名的 NP-Complete 的问题,所以男主是准备证明 P=NP 吗 www
2:18: 理查德卡普:Richard Karp,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对早期的算法复杂度问题有很大的贡献。
OP 里面有很多公式我懒得仔细看了。暂且跳过。
4:24:男主尊敬的人,冯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n),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的理科全才。目标:诺贝尔奖。(所以你一个做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的人为什么想得诺贝尔奖啊!)
4:27: 男主在敲 LateX 哈哈哈。TeX 是斯坦福大学的 Donald Knuth 发明的一种文字排版软件,对数学公式排版提供了很多支持。是现在几乎所有理科PhD的必备技能。
4:31: 女主尊敬的人,艾米丽沙来特。这翻译的是个啥?我猜这里应该是 Emily Noether, 伟大的女性数学家,对抽象代数有杰出贡献。
7:47: 可判定问题,应该是指逻辑学中的 decidability。
7:55: 图灵计算表,即图灵机,turing machine。一种由图灵提出的计算模型。
14:25: 归无假设,即零假设,null hypothesis。统计学中的一种test,与之相对的是 alternative hypothesis。动画里面这段科普其实是很不错的,很intuitive。
18:55:汉诺塔, tower of Hanoi。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小游戏。女二号这个地方说用渐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猜应该是 induction 或者 recursion 的意思。
第一集刚看完。先总结到这里。
《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观后感(三):爱情怎么样用公式证明?太太太太太太太太狗粮了……
文/倾墨
如果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的的男女坠入爱情怎么办?
当然是用科学来证明这回事了!
彩玉大学理科研究生的才女冰室向同一实验室雪村心夜告白。
作为理工学的优秀生,严谨的雪村当然要质疑她说的「我喜欢你」:
“冰室是基于什么来认定是「喜欢」我的?没有确凿证据便下定义枉为理科生呢。”
理科生即使坠入情网,若不能明确定义,便无法罢休。
冰室微微一笑,敲击键盘打开PPT来展示,上面是一张“判定冰室喜欢雪村的证据构成要素占比圆形示意图”。
雪村还是半信半疑:“但是按照这个表为证据来下结论,也只不过是你的主观推测而已。”
接下来,雪村试图为男女间的「喜欢」作判定,尝试证明雪村喜欢冰室,以及冰室是否也喜欢着雪村。
来证明吧!
豆瓣评分8.1的沙雕下饭番剧《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2020年1月10日首播就直接放出了全集,绝对会让你在这段宅在家里的时间不无聊。
但说是数学证明题,怎么撒起狗粮这么不要钱!
第一集。
雪村就对冰室进行壁咚实验,10秒内测试冰室的心率:心脏147跳。
几乎等同于全力奔跑后了!
接下来继续「和心上人在一起时心跳不已的场景」实验:
实验一:抬下巴。
一个研究自己抬下巴的角度是否合理,一个在研究这个动作是否有助于保护呼吸道。
实验二:卷袖管
两个人就意义展开讨论。
……
在各个实验中证明在两个人相处中冰室的心率会比平时高很多,但这就是「喜欢」吗?
还不足以证明!
严谨的雪村说:“不停出汗、心跳不已以及面露潮红,这些现象加在一起能够得到的是早发性更年期障碍啊!”
兴奋、压力、发热……心跳不已的原因有很多,光是为对方心跳不已不足以证明「喜欢」这回事。
这时候就可以使用「归无假设」。
比如,想要证明乌鸦是黑色的,届时要找到100只乌鸦全是黑色的就可以。
但是,还会有杠精说「有彩色的乌鸦只是你还没找到而已」。
这是,就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不着边际的、用来否定「乌鸦是黑色的」假设:比如「乌鸦是黑色和彩色各掺半的」。
以上,就叫「归无假设」。
在「乌鸦是黑色和彩色各掺半的」这种情况下连续看到100只黑乌鸦的概率比被陨石砸1兆回还要低。
那么,就换成「9成黑色 1成荧光桃」试试,即使这样100只全是黑色的乌鸦的概率也只有0.00265%。
在统计学中发生可能性小于5%的话,便可认为「忽略不计」了。
所以如果连续壁咚100次,冰室还会心跳不已,那么就可以证明她「喜欢」他。
但连续壁咚100次后……冰室麻木了。
而且实验还存在一个弊端:没有对照实验!
需要在同样的情况,有很多不同的人对冰室做同样的事情,才能出「心动」的差异啊!
所以,要怎么证明「喜欢」呢?
没有狗血,只有狗粮!
我才看完第一集,就这么大的信息量。
说不定看完的我也能够给「喜欢」下一个定义。
但其实,爱情怎么能够被定义呢?连人类也都是不能够被定义的啊。
我身边太多少女,在没谈恋爱前对我说她们幻想中恋人的模样,高的,帅的,温柔的……但当真正把爱人带到我面前介绍给我的时候,和理想中真的差的太多了啊!甚至有些男朋友已经完美的避开了所有幻想模样。但她们还是很喜欢啊。
问起为什么「喜欢」。
她们说“不知道”,总会无数个不值一提的小瞬间感动或吸引到他们了,有时候「喜欢」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何必要追求它的本质呢。
很多人「喜欢」你,因为你漂亮好看,会说漂亮话,有趣好玩,多功能……这些能够被定义的「喜欢」暗含了很多期望。而有的人喜欢你,是看见你哭和狼狈,知道你辛苦和平凡,允许你不美又不乖,见过你最肮脏最不堪的一面,说不出为什么喜欢你,但就是想把肩膀和糖果都塞给你。
我希望你们都能遇到这么一个人。
我喜欢冰室和雪村的爱情。
因为他们都很傻,前半生对科学充满热情,一直没谈过恋爱,单纯到「澄澈」的地步,一个用PPT来证明自己的「喜欢」,一个明明也「喜欢」,却坚持要到看到证据才能接受,但又止不住对对方的靠近。
动漫里有一个细节,看到雪村,冰室的马尾辫会「高兴」的甩来甩去。
爱情不是靠证明的,是通过细节点滴在旁观人的眼睛里看出来的。
他们的爱情不是你喂我我喂你,我从后面拥抱你,或者我在电梯上扶你腰的肢体动作,而是两个人单纯的好像直接以心灵在沟通的气氛。
很美啊,世间有这种事情。
《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观后感(四):(高级狗粮)不要凭臆测得出结论,要理性思考!
啊啊啊啊啊啊啊终于看完了结局,整个人都开心死了啊啊啊啊啊
以前总觉得理科生不懂情趣,用冷冰冰的公式和数字没办法表达爱情,但是看了这部番感觉理科生也可以用实验研究证明计算让人甜到齁啊啊啊啊啊啊太有梗了吧
万事都能扯回理科上面去,让我觉得自己现在学习的理科好像有用了一些些?(并没有)每种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的浪漫方式,有时候只是外行人不懂罢了。最无厘头的就是俩人吵架都能回归理科正题,真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啊!
还有男主每次看似毫不在意,其实内心的直男心思让人感叹,这个傻瓜也太帅了吧。这份狗粮吃的太高级了我的天哪,这样的理科男友爱了爱了,他们也太会了吧
还有病娇/傲娇人设的神仙学姐,我真的太喜欢这种人设了
.唯一有一点点跳戏的就是女主的前凸后翘(还有特写)和经常穿的黑丝+吊带背心,女生看了无感甚至觉得有点尴尬症犯了。
《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观后感(五):(x²+z²-1)³=x²z³
大约一年前,我在旅法师营地偶然被安利了本番的同名原作漫画,当时我就很喜欢这部作品,还将安利文转发到了朋友圈。现在看来,那篇文章确实很好地展现出了这部漫画的大部分魅力点,所以也顺便贴一下链接吧:
http://www.iyingdi.cn/article/62162/share?shareFrom=android&skin=day&lang=SC&from=singlemessage
时间是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一年前看原作漫画时,我像男主雪村心夜和女主冰室菖蒲一样,还是一个牡丹,甚至可以说对恋爱毫无概念。当时的我基本上也只是把它当做一部有着脑洞题材的搞笑番来看。而一年后的今天,我在这个话题上竟也有了自己的思考,甚至还有了在本篇剧评的标题中动个小手脚的理由。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这部动画的改编质量如何?考虑到我个人在观看动画和原作漫画时心境有变化,无法控制变量,这里引用朋友资深二次元童童君的说法:“原作漫画的表现力不够,但动画就好多了。哪怕是完全一样的东西,容器不同,效果就不同。”
所以如果你读了上面的安利文对原作漫画感兴趣,那就来看这部一次性放送完毕的一月新番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在看番过程中,我有一种直观体验是:这部番有不少明显的易被诟病的地方,但它的优秀之处正在于,这些“缺陷”中的大部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待,都是可以完全合理的。
因为本番剧刚上线几天,我得以读完豆瓣上它的全部短评。发现负面评价大多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对理科生存在刻板印象
我们一般所说的“对理科生的刻板印象”是指什么呢?我想大概包括“高智商低情商”、“有知识没常识”、“思维过度耿直不懂变通”等要素吧。那么雪村心夜和冰室菖蒲是这样的人物形象吗?不可否认许多剧情确实是在借助这些特质来营造笑点,但他们两人也不是简单地用这些词句就能概括的。这一点我会在后面更详细讨论。
此外,退一步说,即使本番真的将男女主角塑造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妖魔化理科生”的形象,也并不构成“刻板印象”这一评论。因为刻板印象的含义是“ 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
在评论区中被提及与本作进行比较的作品,数量遥遥领先的第一名是正好一年前的一月番《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第二则是《生活大爆炸》。我们会觉得《生活大爆炸》对科学家这个群体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但我们不会用剧中谢尔顿的人设来说明这一刻板印象的具体内容和离谱程度。那是“科学家都是宅男”这一层级的刻板印象,而不是“科学家都不理解幽默和讽刺”这一层级的。
之所以有此区分,是因为剧中明确定性了“天才们都是怪咖,而谢尔顿是怪咖中的怪咖”。剧情并没有引导观众认为“谢尔顿那样的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最硬核的科学家”。在后几季中则用了越来越多的笔墨描写“他们身上也有着普通人的特点”。
而对比之下,这些避开刻板印象的方法,《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这部番真的都做到了。
某种层面上说,《理科生》中刻板印象的嫌疑要比《生活大爆炸》更小。
一方面,除了男女主角两人人设有着较高的相似度(而这正是他们能成为soulmate的原因)之外,池田研的其他人各有特色,并没有特意渲染这个群体的某种共有特征。
弹幕吐槽说,小奏是池田研唯一的正常人,不,小奏也不是正常人。确实,池田研一共六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有戏剧化的人设。但除了雪村和冰室之外,其他人的“不正常”,都是体现在别的方向上。学弟的明充实宅,学姐的腹黑小恶魔属性,导师在温柔和凶狠之间的无缝切换,以及小奏的“无意识过肩摔”,都与所谓的“对理科生的刻板印象”毫无关系。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本番中被定位为“怪咖中的怪咖”的雪村冰室二人,作者也从来没有打算把他们塑造得“脑回路完全异于常人”。比如在组会上一本正经地汇报恋爱证明实验的结果时,他们自己也会羞耻心爆炸。
作者在被采访时透露,自己大学时确实在研究室学习过,而像漫画中的池田研这种氛围的研究室,自己并没有见过。“但或许这样的研究室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真的存在呢?”
二、笑点制造模式单一易疲劳
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即使是我对本番预先有了很高的好感度加成的情况下,依然在看到7、8集时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许多人认为一次性放送12集的做法非常不利于番剧的讨论度发酵。而比较单一的笑点制造模式,亦是决定了这部番更适合一周一集地观看。少见的放送模式反而放大了作品本身的缺点,这无疑是有些可惜的。
但好在本作的长度定位合理,并且最后三集跳出了简简单单的“搞笑狗粮”的套路,让作品的主题广度和合理性都上了一个台阶。希望各位能保持耐心看到最后。
三、男女主角在恋爱实验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差
有评论说,男女主角设计出的种种恋爱实验,完全达不到研究生的水平,把他们的身份换成本科生甚至高中理科生才能够接受一些。
如果较真的话,确实如此。可我想,只要能认同一个前提,那所有的这些不合理之处,就都能够得到解释了,那就是:
“寻找喜欢的一般条件”,以及其所代表的严谨求知的理科生思想,从一开始就不是他们进行实验的本质原因。
绝大多数的观众从第一集开始便不会把“这两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互相喜欢”当作一个悬念,而当事人所寻求的,亦不是一个答案。既然如此,这些实验在科研的角度上有种种不靠谱之处,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在第12集中,冰室菖蒲陷于回忆中的动摇。
雪村与冰室实践了“氛围值理论最高点之吻”后,雪村为自己的辩白。以及最终汇报接吻实验结果时的内心活动。
这些其实是作者在故事的最后终于给出了明示:雪村与冰室乐于进行这种恋爱实验,并不是为了得到科研上的结论,而是为了压制自己内心的不安,从而能全身心地去拥抱这段美好的恋情。
雪村心夜,这个理科男生的思想传统而又保守,对生物本能有所偏见,在面对所爱之人时不愿承认自身的欲望。他的不安,在于担心自己的爱不够纯洁。
冰室菖蒲,这个理科女生有着隐藏很深的自卑,虽然小时候与雪村的相遇让她建立起对理科生这一身份的自豪感,却也会后悔过去自己主动选择的孤独。她的不安,在于害怕过去的拒人千里会报应在今日的恋爱不顺上。
可喜可贺的是,最后他们各自解开了自己的心结。而推动这一结局的是什么呢?
正是在恋爱这一领域时常被嫌弃的理性啊。
在这里我要夹带一些私货:
人们常常会将理性和感性对立起来,就好像一个人每多理性一分,他的感性就会少一分一样。可是在我看来,理性与感性并不冲突,甚至,它们就不是并列的关系。
理性是一种工具,是实用主义的东西。理性存在的意义是解决困难,守护自己与珍视之人的利益,让事态向着可能范围内最好的方向发展。
理性不会是一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如果是,只能说明这份理性还不够强大。因为完善的理性,是会将感性的因素也计算在内的。
理性不是浇熄感性之火的一盆冷水,而是最可靠的保护伞。
虽然内心的脆弱一次性的爆发让冰室产生了自我怀疑,但她还是用理性认识到了自己现在不够冷静,可能会产生偏激的想法。她提醒着自己,“高中时期没有朋友”与“后来恋爱失败”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理性也让雪村从谢罪论文中察觉到了冰室的心结所在,那句“这样的证据根本不存在”,表面上是死理性派的斥责,实则是心灵相通的爱人给出的最温柔的抚慰。
最后,如果让我在看完这部番后发到朋友圈进行安利,我应该不会顺着标题的思路,选择第一集中“「喜欢」的定义是什么?「喜欢」一个人的一般条件是什么?如何证明「喜欢」?”这段台词作为配文,因为我觉得这会给人以误导。
各位朋友们,如果你在追番完毕的那一刻,想要在现实生活中也去思考一下上面列出的三个问题。那么不妨首先问一问自己,我想要去思考这些问题,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