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0 03:03: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读后感摘抄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是一本由[英]艾玛·加侬(Emma Gannon)著 时代华语 出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精选点评:

  ●未来社会大概会是八九七十二变的,各种花式的人生,各种花式的职业,各种花式的活法,而如何能游刃有余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经营业务和赚钱,是我们不变的主题,这本书给到了很好的解答。

  ●一般来说,我们的一生中,有完整的12年都在工作,有15个月的加班时间。现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或许,这已经不算稀奇。先去做起来,边做边获得新认知边思考。先做再想,否则我们就会受制于当下的认知中了。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种全新的斜杠生活,让我懂得每个人都有发掘自己职业潜能,追求幸福人生的权力。

  ●新的一年,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工作里找到自己位置。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读后感(一):人人都可以成为斜杠人士

  “不工作和工作成了相爱相杀的一对。你之所以无法工作,是因为你一直在工作。你之所以工作,是为了不工作。”

  作为英国1000万+人气的斜杠青年创业者兼作家,《福布斯》评选的“30位30岁以下年轻精英”之一,本书作者艾玛·加侬以英国小说家威尔•赛尔夫的这段话为引子,探讨在当下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突破相对落后的工作环境和组织的束缚,寻求和发展多重职业,让自己更加自由,从而在工作和生活间取得真正的平衡。

  艾玛认为,单一的工作一方面让我们很多潜在的技能常常毫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因为容易进行比较,使人经常陷入“穷忙”和“过劳”从而丧失幸福感的尴尬境地;而当你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时,有自己的事业体系、身份、道路乃至上升阶梯,很难再跟人比较,也自然不会刻意去“翻唱别人的人生”。

  因此,我们要从单一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利用平时的时间不断学习,挖掘自己的特长,成为“斜杠人士”。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单一工作带来的焦虑,还有机会获得额外收入,甚至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另外,当前越来越流行的弹性工作制也势必会促进多重职业人士的增加。可以预计的是,未来长期聘用的员工将越来越少,零工经济、外包经济将大行其道。

  当然,这并不是说主业就不再重要了,恰恰相反,任何斜杠人士必须先在一个乃至多个领域足够优秀,才能够让自己的副业有底气存在,让其像潮水一样时起时落,而自己则像地球引力,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和空闲时间的多寡召唤它们。

  回到实操层面,艾玛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建议和工具,根本上讲,就是既要观察行业大趋势,也要制定可实现的小目标。既有远虑,也要解决近忧。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读后感(二):工作虽然大部分时候无聊选对了也能很有趣

  “人生而厌恶工作。只因为它是工作。”

  上了班之后才发现工作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回事,曾经有多么渴望早点长大早点工作,工作了之后就有多么希望回到过去。单一枯燥的办公室工作消耗着我们对工作的热情,工作又给我们脱离别人掌控的力量,这二者的矛盾让我们痛苦,迟迟不能调和二者的矛盾又让每一份工作都不能长久。看了无数的鸡汤,又找了无数的成功人士的生意经取经,也只是学个皮毛,画虎不成反类犬只是让自己的境地更加难堪。

  有人说技多不压身,多个技能多条出路;有人说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要贪多嚼不烂;有人说平平淡淡的坚守岗位,坐着把钱拿了就好……各种各样的说法,殊途同归定义成功的说辞,让我们变得盲目,变得焦躁,或许随波追流才能勉强保全自己的虚荣心和好胜心,或者说是可怜的自尊心。因为与众不同在生活一道上并不能行得通,我们大多时候都是在意别人的目光,活在别人的眼里。 我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都还在被家里的大人说教,顶着他们的语言压力,我一事无成,好高骛远,没有礼数……因为没有一份好工作,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落在我的身上,我是听从还是反抗,或者说我有选择的权利吗?大概是没有的吧,我应该按部就班听从安排,才是家里人的好宝宝,不然我就是个不听话的废人。

  我们都渴望改变,可是又习惯性顾左右而言他,迟疑犹豫,怕失败怕别人的嘴刀子,各种担惊受怕,我们拥有全世界各种惧怕开始改变的理由。就像《个体突围》里分析的那样,每一条犹疑都能在我身上找到。说白了,是我自己阻拦了我自己的工作自由,我自己阻止了我可能会有的个体突围。

  虽然就像艾玛所说,“你有多渴望自由,你的潜力就有多大。”如果我们连开始都不敢,潜力再大又有何用,只会被白白浪费。 “世界上没有始终完美的工作,工作只会施加更多的牵绊,让你无暇顾及生活。你需要身兼多职,培养多种兴趣,不断地自我提升,应对各类挑战,在各个领域收获硕果。这有助于降低你的约束感。你将具备跨越障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你正积极的挖掘性格和职业上的潜能时,你也给自己腾出了歇一歇的机会。”

  看着有一些鸡汤的味道,却有别于其他动不动就靠压榨生命来谋求发展的那些励志鸡汤。《个体突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即使这种可能需要时间的打磨,即使这种可能会不被长辈理解,好歹可以让我喘口气,让我不至于对工作彻底绝望。我们需要一本这样中肯的关于个人职业规划的书,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而是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艾玛的很多话语都能引起身为读者的我的共鸣,一本书的共情能力真的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了,在我即将陷入低迷的时候,它拉了我一把,点燃我一丝丝的希望,让我不至于直接沉入谷底。

  再过两个小时就到新一年了,希望新年里每个陷入工作阴影里的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体突围。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读后感(三):人人都是企业家

  我曾经是个道歉狂魔,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道歉。即使有人把咖啡洒在我身上,我也会向对方道歉。只要我的存在占用了任何一丝空间、呼吸了一口空气,我恨不得也道个歉。我还会因为自己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道歉。多年来,由于我采取的是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工作时间也和别人不相同,所以我不停地向别人说抱歉。以前,下班回到家后,晚上还要做兼职,同事和朋友对此颇有微词,因为我看起来像个疯子,用熬夜来争取兼职时间。

  有一次,我问老板,能不能在周三下午请假休息,好让我写完第一本书。这个要求并不符合当时公司的规定,因此我觉得自己很唐突。我需要在周三下午一点下班,这样到家时是两点,我可以写作到六点。我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从事兼职。只是,每一次当我提前下班时,我都要向同事道歉、表达愧疚,编个拙劣的笑话自嘲,趁大家忙着敲打键盘时,抓紧时机偷偷溜走。我明明光明正大地提出了需求,老板也允许我采取弹性工作时间,那么为什么我总感觉自己像犯了罪?为什么我会感觉其他同事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小孩,因此要求弹性工作制就应该感到羞愧?我想要每周4小时的弹性时间从事兼职,因为兼职拓展了我的职业空间,也为我带来了额外收入。

  有时候,我们需要厚起脸皮承担风险,不需为我们想要争取的事物而道歉。当下,我们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但之后,你会庆幸自己的勇敢。你是否渴望有更多时间完成某件事?哪怕是争取到最短的时间,自己也想试一试看能不能成功?你是否认为时不我待,有必要向老板争取更多的弹性工作时间?

  2016年6月,我被选为微软公司的电视广告主角。这则广告会在电影院和《英国达人》(Britain's Got Talent)等电视节目间歇播放。在32秒的广告视频中,我说:“千禧一代一生中有5份以上工作,我想这是件激动人心的事。”这句话源于蔡斯·贾维斯(Chase Jarvis)的一句名言:“如果我们的父母有一份工作,我们就会有五份,而下一代会同时身兼五份工作。”当时,一些人没听明白这句话。在短短的30秒内,你怎么可能让对方完全理解一句预测或者完成关于未来工作的讨论?我喜欢这则广告,但是,我也想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我之所以说激动人心,是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将不再受限于一个领域,从而跳槽到下一份工作。

  我之所以被选上拍摄广告,是因为在职场上,我是个科技达人,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斜杠人士。我始终不愿意把自己限制在某个领域,自我限制的那些年来,我始终缺乏安全感。但是,当一个重量级的科技企业在国家级平台(电视、电影院、互联网)展示我的职场故事,这或许是对我的一种肯定,我需要提醒人们认真对待这样的工作方式。之前,没有人会认可我的行为,人们只会表达质疑,好奇为什么我不想要一份按月领薪的稳定工作。

  如今,对我而言,在一个职场变化万千的世界,究竟什么是稳定的?探讨这个问题也是件有趣的事。是否存在始终稳定的工作?一份工作是否真的能够完全稳定?我认为,当初所认为的稳定和实际上的稳定并不相同,至少,稳定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着的。一辈子只有一份工作,像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一样,领着许多养老金,有强烈的安全感,但现实是,养老金和安全感都不存在了。我们都渴望安全感,也理应从工作中获得安全感。人们常常问我这些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工作稳定吗?你愿意失去按月领薪的工作吗?我的回答是:第一,如果要我无法相信一家公司能够在技术革命中转型,我会感到更不安全(几份以前的工作都会被淘汰,有一些已经被淘汰了)。第二,我的确有月薪,只不过是来自不同渠道的各项任务酬劳。

  凭借多样化的技能,我可以制作多元化的在线简历,提高找到工作的概率,这样会让我更有安全感,也更有自信。纪录片《未来的工作与死亡》(The Future Of Work And Death)指出,“技术革命产生的结果之一,就是用效率更高的机器代替工人。”这个过程被称为自动化,许多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未来看似难以预测,我们要如何假装,朝九晚五地坐在办公桌边就一定是稳定或安全的?

  如今,人人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概念和意义已经与以往不同了(不仅仅指硅谷的那些人,企业家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坐在厨房餐桌边,萌生创意的人),竞争更加公平。一想到企业家,人们总是想到穿着西服,在董事会上发言的商务人士形象。把这类企业家的形象从你的脑海删除吧 ,那些不过是媒体的固有偏见。这些陈旧的观念正在日益消逝。只要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创意,你就可以创业。你可以创建一家在线集市,在照片墙上注册个人主页,销售票券,制作播客节目或有吸引力的在线内容。

  人们总说,一些人有企业家思维,一些人没有,我表示怀疑。我也不愿相信,有创造力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企业家。问题在于你有没有付诸行动。

  个体突围带给你突破自我边界的自信,尝试新鲜的事物,练出独特的一套职业组合拳,创业创新,拒绝一成不变,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擅长的现实。身兼许多副业没什么不好。你就像一个最大公约数,将所有的技能融会贯通。你就像瓶胶水,黏住了所有兴趣和职业。身兼多职、成长、探索,于是,无论未来职场会发生哪种变革,无论哪一种新技术和新趋势将会产生,你都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你正在赋予自己更大的掌控力,更好地把握自己、选择未来。

  摘自:个体突围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读后感(四):不想加班996提高工作收入,看看《个体突围》就明了

  最近一打开电脑,有个广告总是弹窗:与其守着那份死工资,不如考个心理咨询师。

  匆匆一瞥,不加理会。因为在自己工作之余,我确实考了个心理咨询师证回来,但是我并没有把它发挥到极致,毕竟时间有限。

  反倒是我的高中同学,铁饭碗的公务员,但在周六日以及工作日的晚上,早已化身网络英语教师和线下的语言指导师,混得风生水起。

  我很羡慕,问她怎么多出了那么多时间干副业?

  她说,副业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现阶段的育儿结合,既是休息也是工作。

  如她所说,如果真的死守着这一份公务员的工作,那么她早就到达老年期了,每天写公文看报纸,一成不变谈何创新。

  最近看了一本书《个体突围》,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在社会上真正稳定的高收入人群,都有破局思维,他们不困在原有的工作上,而是不断自我成长与突破,打造自己的副业品牌。

  书中的作者艾玛·加侬(Emma Gannon),他本身也是一位多重身份的高手,她既是微软的广告主角,也是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信托基金”的共同创始人,还是BBC常驻嘉宾、TEDx演讲嘉宾、牛津大学联合会分享嘉宾。作为创业家、作家的她还是英国第一个职业播客主,被《泰晤士报》评选为蕞佳播客podcast,目前已超过5000000+下载点播量,被誉为英国“李佳琦”。

  扛扛的斜杠青年,用她的文字给我们很多穷忙的“打工仔”带来了一份“个体突围”的蓝图。

  01

  向“穷忙”与“过劳”说不

  “穷忙”是指为了生计而忙碌奔走,很多996加班一族的就是穷忙一族。每天辛勤劳苦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通俗来讲就是钱少事多、忙个不停,却始终是穷光蛋一个的人。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体制和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努力工作一辈子,挣的钱还赶不上通货膨胀,尤其在北上广深打工的青年一族,忙上一年的存款都不够买一套房子的一个卫生间,结果进入了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

  2011年"过劳死"已经威胁到一线职工并向白领阶层蔓延。2012年10月一份报告显示每年过劳死的人数到达60万,时至今日接近十年,青壮年过劳死现象时有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02

  走出工作焦虑有办法

  不管是“穷忙”还是“过劳”,都是有重重的工作焦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因为现代社会,工作可以任性地渗入私人空间,不需要事先得到我们的许可。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画出一条楚河汉界基本上无可能,因为二者总也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你下班后仍然带着未完成的工作回家加班,你便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如果你带着工作中的坏情绪回家,则极易引起家庭冲突。

  如何解决工作焦虑带来的家庭冲突呢?作者给出了如下建议:

  1.如果你想大声发泄工作中受到的委屈或者尽情吐槽老板,那么,不妨出去散一散步,吃顿饭或慢悠悠地走到便利店里,找一位朋友或工作伙伴倾诉衷肠。这么做能够帮助你脱离工作情绪,避免让负能量进入你的家庭生活。

  2.尝试着利用一些技巧减少工作压力,多元化的职业身份能够减少你对特定职业的亏欠感,因为各种各样的任务分散利用了你的时间。

  03

  平衡休息与工作

  持续长时间工作、没有休息意味着我们将耗尽所有精力和注意力。除非是机器,世界上不可能存在长时间工作且不知疲倦的人类。

  美化忙碌不可取,因为无休无止的忙碌扼杀了我们的创意。

  但是偏偏我们的工作和休息越来越模糊了。作者艾玛·加侬引用了英国小说家威尔·赛尔夫的一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不工作和工作成为了相爱相杀的一对。你之所以无法工作,只是因为你一直在工作,你之所以工作是为了不工作。”

  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融合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邮件、手机、微信等科技成果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在本质上更加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

  作者贴心地为我们提供了避免工作和生活过度融合的3种方法:一是 即使不在办公室,也要设定办公时间;二是午餐时拒绝查阅社交媒体;三是为他人负责。

  这三种方法能恰如其分地平衡休息与工作,因为我们有时候真的已投入工作就忘记了休息。

  04

  这个时代的日新月异,随时抛弃我们也不一定会知会我们一声。如果我们不积极学习,马上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个体突围》告诉我们应该早日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利用额外的时间做一份兼职,或者在适当时候辞去令人焦虑的工作,尝试着做一名自雇职业者或者自己创业,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个体突围》用了10章的篇幅围绕职场生存的各个方面,从心理架构和具体操作上为我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步骤和实用工具,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祝我们一臂之力。

  不被稳定束缚,也不会浮躁地浅尝辄止,实现普通人“个体突围”的别样精彩!

  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宗旨所在。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读后感(五):《个体突围》:从事多种职业,摆脱“穷忙”和“过劳”的怪圈

  个体突围的的宗旨是走好自己的路,过更幸福的生活。 ——【英】艾玛·加侬

  每个人长大成人以后都需要有一个工作来养活自己,除非你是天之骄子,否则工作是多数人逃不掉的。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工作也有相应的差别。但是在当今社会上最差的两种工作状态当属“穷忙”和“过劳”两种了。

01、“穷忙”和“过劳”

  “穷忙”是指为了生计而忙碌奔走。而像这样每天辛勤劳苦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通俗来讲就是钱少事多、忙个不停,却始终是穷光蛋一个的人,被称为“穷忙族”。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体制和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努力工作一辈子,挣的钱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结果进入了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

  “过劳”是指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导致的过度劳累。而“过劳”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过劳死”。

  “”360百科“解释"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2011年"过劳死"已经威胁到一线职工并向白领阶层蔓延。2012年10月一份报告显示每年过劳死的人数到达60万,时至今日,青壮年过劳死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前几天,我在大学就业指导老师的办公室里发现了这本书,感觉标题很有趣,《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旧思维》,看上去像是一本武林秘籍。于是,我就借出来在宿舍里一顿狂啃,这本书里既有作者独特系统且逻辑严谨的观点,又有丰富的论证,更可贵的是还有指导读者实践的干货。

  《个体突围》作者是英国的艾玛·加侬,他是英国1000万+人气斜杠创业家,作家,被《福布斯》评为“30位30岁以下年轻精英”之一。

  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突破现代工作环境的束缚,采取斜杠生活方式(是指同时进行多项不同的工作,有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收入渠道),利用科技成果,多方面拓展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多种职业,选择让自己更加自由的工作方式。

  在我看来,如果真的可以按照书中可操作的步骤和工具来设计个人职业道路,建立多个收入来源,我们便可以摆脱“穷忙”和“过劳”的怪圈,过更幸福的生活。

  要走出“穷忙”和“过劳”的泥沼,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作者用一整个章节言简意赅的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引用了英国小说家威尔·赛尔夫的一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不工作和工作成为了相爱相杀的一对。你之所以无法工作,只是因为你一直在工作,你之所以工作是为了不工作。”

  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融合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邮件、手机、微信等科技成果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在本质上更加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

  举一个我个人体会最深的例子,我的手机里光微信工作群就有5、6个,而且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工作群里随时都充满了发送工作和报送材料的信息。可想而知,对于我而言基本上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永远做不完的工作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我。

  这说明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后,我们的加班却没有得到相应报酬。

02、工作焦虑导致家庭冲突

  现代社会,工作可以任性地渗入私人空间,不需要事先得到我们的许可。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画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基本上无可能,因为二者总也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你下班后仍然带着未完成的工作回家加班,你便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如果你带着工作中的坏情绪回家,则极易引起家庭冲突。

  如何解决工作焦虑带来的家庭冲突呢?作者给出了如下建议:

1、如果你想大声发泄工作中受到的委屈或者尽情吐槽老板,那么,不妨出去散一散步,吃顿饭或慢悠悠地走到便利店里,找一位朋友或工作伙伴倾诉衷肠。这么做能够帮助你脱离工作情绪,避免让负能量进入你的家庭生活。 2、尝试着利用一些技巧减少工作压力,多元化的职业身份能够减少你对特定职业的亏欠感,因为各种各样的任务分散利用了你的时间。 由于兼顾各类工作,你分配给各项任务的时间减少了,所以,即使某项任务枯燥无趣,这种感受也不会太强烈,因为你心里明白,很快就要开始下一项全新的任务了,新鲜感随之而来。很多工作之所以让我感到枯燥乏味,是因为我早已知道,接下来,自己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投入这项工作,从而产生了束缚感。达•芬奇漫画像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采取了斜杠生活方式,其实在古代很多名人已然是“斜杠青年”,比如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作家——达•芬奇,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蜀党领袖/书法家/美食家/诗人/工程师——苏轼。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改变自己的职业观念,从单一职业中解放出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把它们作为副业和兼职,让多种职业成为我们的能量补给站。那么,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单一工作带给我们的焦虑,这样不仅可以获得额外收入,甚至可以实现梦想。

03、在工作和休息间获得平衡感

  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明白朝九晚五的工作只存在于传说中。科技,让加班更便利。现在,我们已经不能讨论工作和生活融合是不是坏事,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融合到哪种程度,界限在哪里?”

  作者贴心地为我们提供了避免工作和生活过度融合的3种方法:

1、 即使不在办公室,也要设定办公时间:斜杠职业意味着弹性工作,你依然需要设定办公时间或类似的标准。设定工作时间后,即使超时,问题也不大,但是你的头脑中要有个概念,知道何时该收起笔记本电脑,否则,工作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完工遥遥无期。 2、午餐时拒绝查阅社交媒体:这条规则适用于工作环境。午间完全放松,远离工作内容和社交媒体。 3、为他人负责:如果你不想吃午饭,也不想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散步、在午间休息,在夜晚休息......那么,就制定聚会计划吧,与朋友或家庭成员见见面,给自己设定一份与他人见面的任务。假如你是一个不喜欢健身的人,再和朋友约好去健身房后,你就不得不去,因为你不想让朋友失望。

  这三条建议目的是让我们尽量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制定工作计划,也要制定休息计划,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界限更清晰一些。

结语

  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和休闲之间距离多远,它俩早已经如胶似漆,此消彼长,融为一体。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一根筋的为了一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倾尽所有,那么未免太不聪明。

  生活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社会上,如果我们不积极学习,马上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个体突围》告诉我们应该早日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利用额外的时间做一份兼职,或者在适当时候辞去令人焦虑的工作,尝试着做一名自雇职业者或者自己创业,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个体突围》用了10章的篇幅围绕职场生存的各个方面,从心理架构和具体操作上为我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步骤和实用工具,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祝我们一臂之力。

  当你只有一个老板时,你的工作会一步步榨干你的体力,导致职业倦怠,你做的再好也只是为他人的公司工作。而自己做了老板,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幸福。

  相信自己,利用额外的时间耕耘,终将获得收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