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评摘抄
日期:2022-03-14 12:39: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评摘抄

  《等到满山红叶时》是一部由汤化达 / 于本正执导,吴海燕 / 丁嘉元 / 何麟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评(一):满山红叶似彩霞

  1979年,吴海燕先后接到了汤化达导演《等到满山红叶时》中扮演主人公杨英和黄祖模导演《庐山恋》中扮演主人公周筠的邀请。由于《庐山恋》中的周筠是一位台湾来大陆探亲的华侨,黄祖模导演首先想到扮演周筠的人选是吴海燕。因为生活中的吴海燕典雅俊美,气质上非常适合角色周筠。吴海燕虽然也十分喜欢周筠这个角色,但由于她先接到了汤化达导演《等到满山红叶时》的邀请,并答应扮演主人公杨英,为不失诚信,吴海燕还是忍痛割爱了,黄祖模导演无奈,便选择了张瑜。事隔整整十年,有角色一事时,吴海燕意味深长地说:“我这个人很相信命运,人在一生中际遇很重要”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评(二):我真想飞回去。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和奶奶一起看过。 迄今为止历经两次四代大潮,第一次是开蒙前的黑白电视机,第二次是知世后的笔记本。 我真的是只对第三代第四代情有独钟,其他只能说是轻微感冒。你瞧瞧那段日子挤压出来的东西,各有各的精华,经过后来一坨又一坨渣滓和逊色者的反衬,我选择性戴上有色眼镜。年纪越大越不爱看那些花哨炫技空洞的东西,这两代电影里朴实真挚的人情味、拙笨的技巧手法和对某些东西大胆有力的还击(据我所知70年代末的那一批还击程度今天都难以达到,简直世纪笑料……)估计日后再无法超越。 游走在上个世纪的电光声影吧,这里有超越世纪的先进思想,你看《哀乐中年》; 这里有最强劲最直白的文革哀嚎和反思,你看《苦恼人的笑》; 这里有最纯净的友情和爱情,你看《我和我的同学们》、《庐山恋》; 这里有最动人质朴的文字改编,你看《人生》; 这里有改革开放后年青一代的精神风貌,你看《逆光》、《大桥下面》; 这里有简单至极的红色锋芒,你看《千万不要忘记》…… 恍惚间我似乎真把它们当成了未来。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评(三):一部充满诗意的老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

  《等到满山红叶时》是上影厂1980年摄制的,我每次看这部电影时都犹如一股清风拂面而来,感觉十分美好,这是一部很唯美的风光+爱情电影,人美,景美,歌也美,感觉可以和文革前的《刘三姐》《五朵金花》相媲美,属于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与这部电影同时上映的还有一部题材类似的《庐山恋》,也是风光+爱情,但《庐山恋》虽然风景不亚于本片,故事情节却不行,太政治化了,也太俗套。不像这部电影,在娓娓叙说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就展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丝毫不感觉生硬和说教。

  影片描写的事件背景被虚化了,年代应该是跨越了文革时期,但片中并未表现。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当时的伤痕作品太多,让人常常感到沉重,不符合影片的风格,虚化后就完美了。轮船的故事是当代的,学校的故事是过去的,而那个信号台,则像一处世外桃源,不受年代变换影响,精致而干净,让人心向往之。

  据说当年吴海燕是同时接到这两部电影邀请的,因为她先答应了汤化达,所以放弃了拍《庐山恋》的机会,从而使张瑜一举成名。其实张瑜的表演水平并不如吴海燕,只是运气好。但我觉得吴海燕也不吃亏,因为本片艺术价值比《庐山恋》要高。现在想想,1980年就能拍出这么完美的电影也是不多见的。

  结局时杨明牺牲,杨英坐在江边默默难过,后来又长期不嫁,对此我很理解,因为看到这里时,我联想起刚刚逝去的父母,亲人离去,痛彻心扉,那种感受是难以言表的。

  结局虽然很凄美,但主人公是因事业而牺牲的,很高尚。而最后大副张恋水默默送给杨英一件衣服御寒,又让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冀。

  当年我看这部电影之前,只看过吴海燕演的《海霞》,那部电影里吴海燕有点胖,本片中她的身材太好了,让我很意外,当时就惊为天人,不过这是指她少女时代的形象。

  何麟也是我当年很喜欢的一个演员,阳光帅气,而且充满正气,。

  本片的缺憾是: 三峡风光没有拍好,只拍出伟岸巨石,气魄雄浑,但色彩不行,缺乏绿色,两岸的远景又太模糊。

  还有个小瑕疵,江山用船上的饭碗给猪喂食不像话。

  本片导演汤化达于本正,演员吴海燕、丁嘉元、何麟、高英、马冠英、张芝华、王琪、宏霞、谈鹏飞、江山、张云立、张莺、茅为蕙,插曲演唱朱逢博钱曼华。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评(四):思无邪的三峡之梦!

  1.沈西林先生任摄影,一些镜头把三峡拍的很美!从船的甲板上往江面拍的俯拍镜头,对着江水周围峭壁上红叶的旋转镜头,哥哥背着妹妹在红叶间穿行,都体现了摄影师的匠心!尤其是女主坐在江岸边怀念哥哥,对哥哥的思念化作眼前永远点亮的明灯,橘黄色灯光映照她的侧脸,天色又是那么的昏暗,薄暮冥冥,用光太美了!不过类似的惊艳镜头不多,多数还是中规中矩,叙事为主,毕竟是一部长江航运的宣传片。

  2.看了真的会感叹,那个年代人心的善良淳朴。船上,无论是船员和乘客,都以同志相称,计划时代的天下为公、友善关怀仍在,市场与金钱的世俗味道还未抵达,但黑暗十年的铁幕的确已经消失,在这班“驶向春天的客轮”上,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样子;戏外,导演也没有那么多讨好观众的心机或小段子,有的只是让作品无限接近于生活的匠心。如哥哥因搬运航标灯而溺水身亡的一段,哥哥和大叔关于航标灯归属单位的讨论,其实完全可以略去,毕竟外行人根本不知道什么代管不代管,但是这一对剧情无甚影响的小细节也被制作组关注到了,说明导演的确有过一番考证,做足了功课。这部电影将根牢牢扎在生活里,体现制片厂时期特有的诚意。

  3.配乐太棒了,在《三峡好人》里听到了主题歌,欲罢不能,才来看了这部电影。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变奏版,在片中随处可见,都很具有感染力。

  4.但是,影片有点“树大易折”的感觉。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电影演员那边,可以说她听了杨英的故事,打消了自己心里刚冒出来的小资产阶级利己思想,理解了男朋友的“舍小家为大家”集体主义牺牲精神,也学会了为爱坚守;汤干事那边,是个性解放思潮对“革命事业”权威的冲击并使后者让步,新思想代替旧思想,改革春风吹满地。两者都很有时代性,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心中的矛盾和摇摆,和挡不住的奔向未来追求幸福的勇气和生机。问题是这两个主题很难统一,在剧情上也并无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关系,若不是场景相同,都没法把它们放在一起。被政委说服以后的“世俗化”汤干事,再遇到主动拆散自己和吴素琴的“伟光正”小费,两人真的不会吵起来吗?

  5.感觉导演对视听语言的运用还不太熟练,有几处地方,应该加上背景音乐渲染气氛,甚至应该让朱逢博老师的歌喉高歌一曲,然而有的只是沉寂,光看到吴素琴像小鸟似的跑来跑去;杨英在航运学校草坪唱歌时,导演用固定镜头背面拍摄了起码六七秒,我都感到尴尬,而且杨英在航运学校本没必要把那首歌都唱完的,毕竟剧情还在铺垫上升中,一下子把感情都宣泄了,不但让人觉得冗长,后面也没看头了。

  另外,哥哥给妹妹摘柚子,买闹钟送给爸爸,这两个情节完全可以删掉,或者不要用冗余而莫名其妙的闪回来呈现。一起住了十几年的兄妹第一次将要分别,光是拍他们在崇山峻岭间步行,走路的姿态和脸上细微的表情,本身就很有戏了,没必要再来穿插什么别的东西丰富剧情。当然导演的意图可能也是呼应前面提到的柚子和闹钟,不过放在这里还是觉得很不自然。

  片中类似的几个小情节,有的可以大胆略去,有的可以给几个镜头呈现一下,而不仅仅是存在于台词中,毕竟电影是用影像讲故事的,比如哥哥看到妹妹挑水摔破腿,决定研发高空抽水设备,这一段好好拍出来能抵得上摘十次柚子,哥哥既疼爱妹妹又勤劳聪明,人设一下就立起来了。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评(五):六十年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等到满山红叶时》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