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破碎大地》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0 03:02: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破碎大地》读后感100字

  《破碎大地》是一本由[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著作,甲骨文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碎大地》读后感(一):谁也看不到中东的未来!

  几点杂感:

  1,这本书确实是好书,一本如此崭新的书,对于了解中东的近况,非常有帮助!

  2,书中最后的尾声里,讲到作者采访了二十几个ISIS的犯人,其中只有一个是因为宗教原因而加入ISIS的,其他都是为了金钱、名誉或者朋友加入的原因,就断定,加入ISIS的人的初衷并不是宗教原因,而且就此指责特朗普有将伊斯兰威胁扩大化的做法,我觉得是很片面的。一个人参加ISIS,固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我总觉得宗教原因应该是很重要的环节。他采访的样本太过少,而且都是被捕的状态下的采访,可信度不是很高。也许他们知道,如果出自宗教原因会得到更不好的结果,因此便否认宗教的原因。所以我觉得这个结论可能不够严谨。

  3,不能想象到的事,中东人的苦难是如此的深重!

  4,本书采用的是跟《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的结构,但是因为这本书不厚,感觉内容太过破碎了。就200页的书,要分成37段,太碎片化了。感觉不是很好。

  5,本书主要针对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四国,感觉现状的描写以及分析,都很清晰。

  6,伊斯兰内部的宗教矛盾,在中东(以色列除外)依然非常可怖,貌似还没有脱离中世纪。

  7,谁也看不到未来!难民问题,无解!宗教问题,无解!民族问题,同样无解!

  8,最后的感悟,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破碎大地》读后感(二):《破碎大地》读后感

  看这本书有种平行世界的感觉。

  2013年的时候中东战局开始严峻,书里记叙的几位主人公开始面临人生不可逆转的残酷转折,然后我不可抑制地回忆起自己的2013年。考完高考的暑假,在QQ上每天写流水账日志,对自己被调剂到一个之前闻所未闻的专业而感到人生失去了希望。

  2015年,“伊斯兰国”异军突起,也正因为伊斯兰国,在这个世界的我,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开始知道那个世界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认真看有关库尔德报道的场景,一本外刊,讲的是库尔德女兵,看完发了一条“ISIS对于库尔德人可能是建国机遇”的朋友圈。(我被调剂的专业是国际政治...

  16年开始关注难民,看了很多文章和纪录片,加入了一个组织,但是不了了之,我能做的也就是隔着电脑屏幕看他们的生活,以及看别人给我看的东西。

  中东是个很神奇的地方,那个地方发生的事让你觉得你所处的世界和那个地方不是一个时代,或者世界。但也正因为中东深刻的参与构成着这个时代的世界,所以它会变成现在的中东。

  和作者一样,希望“人生被中东的动荡扰乱的千百万人的故事能够传播出去,让世人了解”。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够了解这个时代的事,这个时代没有人会看不见中东,但是中东土地上的人像被剥掉故事性的白点或者符号而被人忽略。不过时代背景下,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白点,不配拥有故事...

  《破碎大地》读后感(三):无言以对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我看的第一本甲骨文,从此进入甲骨文丛书的坑… 所以,当看到封面上浮夸地印着,“《阿拉伯的劳伦斯》作者又一力作”,毫不犹豫再入坑。 很薄一本书,用了3个晚上的睡前时间看完,略失望,失望的不是书本身,而是甲骨文过分浮夸的宣传。 回到这本书,作为一本纪实报道性质的人物访谈,用平淡的语言,讲述了乱世中东几个小人物在过去十几年的故事,还是很好看的。埃及的民MZ主份子,伊拉克的女权主义者,叙利亚的大学生,利比亚的政府军,伊拉克的IS士兵,库尔德的战士,在时代起伏的洪流里,在被大国玩弄的破碎大地上,颠沛流离,走向一个完全不可知的未来。 我理解,作者的看法,中东在20世纪之前,一直处于氏族部落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影响之下,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意识;20世纪上半叶被英法等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行分割为若干国家,在此之上,为了便于统治,扶持宗教或民族上的少数派独裁;各国的独裁者通过残暴的统治,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稳定,直至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和阿拉伯之春的惊雷,被压制在底层的民族宗教矛盾释放出来,再被军阀、地区大国、国际大国利用,最终造成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无穷劫难。 这样的故事,不断在历史上重演,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不断循环的历史,推翻皇帝,换来更坏的军阀,老百姓要么在苛捐杂税下像牛马一样苟活,要么在暴民乱军中像猪羊一样被屠戮。 每次看完这样的故事,总是无法回避一个问题,自由MZ与幸福生存,到底孰轻孰重,在某些国家是否永远不可兼得? 引用王朔20年前的一段文字,“我基本接受很多人的一种说法:这个政权要没了,国家就会像俄罗斯一样混乱衰弱,吃亏的还是老百姓。“我们都不希望国家乱吧?”一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就无言以对。” 我也无言以对。 20191228开始阅读,20200101读完

  《破碎大地》读后感(四):被牺牲的永远是普罗大众

  《破碎大地》读后感(五):失败的阿拉伯之春

  《破碎大地》读后感(六):若干零散摘抄

  2015年11月23日晚6点,一群人开始聚集到德累斯顿的剧院广场,这是一座开阔的大广场。起初人不多,只有几百人,其中有些拿着自制的德国国旗。但到晚7点,人群膨胀到七八千人。随后一个钟头里,他们认真地听着多位演讲者的讲话,鼓掌或者挥舞旗帜表示赞许。然后他们散开,有秩序地穿过空荡荡的大街,走向市中心。

  这群人彬彬有礼,衣着得体,年龄大约三四十岁,看上去温和无害。所以不明真相的人看到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德国警察在剧院广场严密监视演讲现场,随后又夹在游行队伍两侧陪着他们一起行进,也许会感到奇怪。但这次集会,正如过去一年里德累斯顿几乎每个星期一的集会一样,让这座德国东部城市成为欧洲日益恶化的难民危机中气氛最紧张的地点之一。

  德累斯顿之所以成为难民危机的焦点,是因为在2014年10月,此地成立了一个叫做“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PEGIDA)的组织。PEGIDA是德国形形色色的右翼和反移民组织的综合体,它在过去的游行示威期间偶尔发生暴力冲突。它内部的新纳粹分子与光头党和与之针锋相对的左翼示威者都煽动了冲突。但到2015年秋,警察的严加戒备和PEGIDA领导人开除其组织内部最极端分子的努力,让他们的活动变得比较安宁了。警察严加监视“流氓”分子和看上去喝醉酒的人,而剧院广场上的演讲者的讲话也比较温和。但德累斯顿的移民和少数族裔群体都知道星期一晚上要避开市中心。

  2003年4月3日凌晨,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军的先遣部队完成了对库特伊马拉的合围。这是一座地势低矮的外省城市,人口约40万,位于底格里斯河畔,在巴格达下游100英里处。随后美军向库特城内伊拉克军队的指挥官发送消息,勒令他于早晨7点之前投降。

  《破碎大地》读后感(七):探索中东乱局,拯救破碎大地

  作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著名作者,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的《破碎大地》反映了作者对中东乱局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中东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对4个国家和6个人的实地采访,作者在讲述伊拉克战争、“阿拉伯之春”、“伊斯兰国”和叙利亚内战的过程中,试图探讨中东与北非乱局的深层历史原因及其遗留的社会结构,以及现实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因素,揭开中东与北非乱象掩盖的真相和当今社会内在矛盾的成因。作者借以告诉我们,中东的乱局远比我们的想象复杂得多。

  埃及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在摆脱奥斯曼和英国的统治后,埃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边界固定,社会结构也没有太多变化,埃及的民族认同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随着以色列建国,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的领头羊。经过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开始转变策略,顶着阿拉伯世界的压力和国内的反对,展开埃以和平谈判,最终双方签署了和平协定,但这一举措激怒了埃及的阿拉伯人。从此以后,国内矛盾的日益加深,反政府活动开始愈演愈烈,政府的镇压也越来越严厉,社会也越来越动荡不安。从相对温和的穆巴拉克、穆斯林兄弟会的穆尔西,到塞西总统,政治气氛越来越紧张。

  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两伊战争、入侵科威特和海湾战争,伊拉克一直战火不断。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彻底改变了伊拉克。战争加剧了伊拉克国内的种族矛盾与冲突,在伊拉克战后的重建过程中,占领当局的处置不当,如解散伊拉克军队,剥夺伊拉克阿拉伯复兴党党员在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职位,以及没有妥善处理军械库和弹药补给站,导致大批人员突然间失业,断了生计来源,这为日后伊斯兰国的崛起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伊斯兰国”趁机崛起后,伊拉克一度处于政府、库尔德和伊斯兰国并存的混乱局面。

  根据作者的揭示,伊斯兰国不仅是一个恐怖主义组织,也是一种思想,其最深层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和经济问题,而非意识形态问题。除了核心成员,其大多数成员或者是极端的伊斯兰恐怖主义者,或者是因经济原因的一种谋生手段,或仅仅是一份工作。即使伊斯兰国消亡了,其土壤仍然存在,如果不能恢复社会秩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经济,前景仍然不可预期。

  十字军东征之后,阿拉伯民族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和建筑等领域曾经的辉煌不再,阿拉伯世界开始逐步走向衰败,文化日趋封闭,长期处于一种受迫害和怨愤的文化氛围。他们感兴趣的是其敌对的目标,他们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也反对西方。中东和北非的独裁者利用人们的各种挫折感,把仇恨的矛头引向外部敌人,转移人们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但是,2011年突尼斯果蔬小贩自焚事件引发的“阿拉伯之春”方向变了,中东和北非人民的怒火直接指向统治者,他们要求经济改革,甚至要求总统下台。最终这一浪潮席卷了中东和北非地区。“阿拉伯之春”让阿拉伯人民看到了希望,但后来的演变却蜕化成血腥的内战,把阿拉伯世界撕扯成一片破碎的大地,造成的难民危机成为世界性的灾难,进一步加剧了阿拉伯地区的乱局。利比亚获得“解放”后陷入无政府状态和内斗,国家财政即将破产,前途渺茫。叙利亚陷入长期的内战,至今仍没有结束的迹象。

  作者讲述的故事,无论单篇报道,还是作为对中东动荡局势的全面汇总集中报道,内容足够丰富,故事情节也确实扣人心弦,都不失为最佳的时政新闻。但是,尽管作者又补充了许多细节,把这些报道汇集成书,其内容仍感单薄,没有达到《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水准。此外,本书的叙事方式也令人困惑,多条线索平行地讲述多个国家的故事,扰乱了故事的连贯性,徒增阅读的困难。

  *********************************************************************

  8页,“‘阿拉伯之春’早期人们表达愤怒的对象,也让我感到振奋”,这句话的语法结构不完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 39页,“为了巩固这个新伊拉克,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包括库特的妇女”,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明确。

  封面可怕翻译心塞,但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刚开始看有些感叹,几页就清晰总结了《阿拉伯的劳伦斯》600页的内容,再一看,这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作者。。。斯科特安德森用访谈形式选取了6个宗教,国籍,阶层和政治观点都不同的人来讲述伊拉克战争前期和战期,阿拉伯之春和ISIS肆虐中的数个中东国家的人们的境遇。很客观毫无个人情绪,只在尾声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以200多页的访谈和叙述让你真正了解中东及其错综复杂混乱无比的局势,甚至缘由。

  对美国人的态度以及美国在中东的势力消长

  《阿拉伯的劳伦斯》记录了劳伦斯短暂的一生,以及一个普通的毫无背景的英国中尉是如何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的划分和历史进程。背景是一战前夕,英国在中东的野心,以及若干年中欧洲各国在这个区域的角力。随着一战的爆发和土耳其作为战败阵营的衰落,中东被英国和法国切入,甚至在其中,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因缘际会下,以色列立国,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楔子。近二十年关注世界局势的人难以想象的是,当年中东对美国的崇拜和渴望。我认为任何遭受集权或者强权统治,或者只是对物质生活向往的民众对美国或者说其代表的西方文化有所倾向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当年如此强大的苏联也是被轻工业简而言之牛奶和面包的匮乏而打败的,当然再加上《日瓦戈医生》。

  美国作为民主世界的灯塔,在保护自身利益和传播民主价值方面没有问题,只是在这些关键时刻,中东的民众和政治团体对其摇摆性和不确定感到了失望。

  对极端伊斯兰主义的态度

  在阿拉伯之春之前,在伊拉克,叙利亚和利比亚,关于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一直是一个被政府认定是不可信赖始终需要打击的团体。叙利亚或者埃及一直有着相对世俗化的社会活动和文化。作者采访了20个ISIS的成员,只有一位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加入,其他成员的原因是,金钱,荣耀,以及其他朋友都加入了。当然,那些从西方跑到中东的圣战者,是有自己的关于世界的主张的,但是很可能在中东的大部分年轻人,是没有读完高中,对《古兰经》不是很虔诚,在民族主义或者只是环境和同辈使然而加入,永远不要高估一个禁烟禁酒禁欲的教派对年轻人的吸引,也永远不要低估一代心怀不满,没有未来可言的年轻男子有可能通过拿起武器来寻找目标感,权力和归属感。

  当然,这部分作者或许有所轻忽,对其背后的动力,原则和动员结构有所欠缺理解,但是,对人类社会中最有力量和最可以被称为乌合之众的人群,他还是观察到了。

  库尔德人,悲剧的民族和永远的他者

  雅兹迪人做为库尔德人的分支,在被ISIS掠为性奴的时候没有人保护她们。被解救出来之后,国际组织出钱帮她们去城市做处女膜修复手术,这个时候就不用探讨女权了,这是这些女性个体在自己的家族社会中唯一能存活的方式。

  中东的一盘散沙与团结的意义

  在我们军训的时候,口号是团结友爱,但是对和平时期的我们来说这毫无意义。在政治涵义中,团结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谁就是赢家。在阿拉伯世界中,在国家中,在教派中,甚至在库尔德人中,没有任何一个团体可以团结民众,即便是库尔德人民兵的领导人。如果无法超越阶层,地域,种族甚至宗教,无法达成团结的团体将很难得到权力和施展政治的舞台。没有这一刻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想象的共同体的意义。

  最后

  最后,致敬《纽约时报》,他们在最具争议的2015年向斯科特安德森承诺一整期杂志的约稿,并且发表,而这并不是广大美国人喜闻乐见的中东内容。

  《破碎大地》读后感(九):未知和无力,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破碎大地,显然是指如今被战火撕裂的中东土地。

  通常,我们会讲其归因于2011年开始的“阿拉伯之春”。但作者给出了更早的几个时间点。

  祸根,或许是一战结束时,英法大笔一挥,用“赛克斯-皮科协定”所划定的现代中东版图。

  这些“人工构建”的阿拉伯国家,缺乏最根本的民族认同,内部错综复杂的部落、氏族、教派相互矛盾,产生大量的离心力。比如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都在此列。

  伊拉克的悲剧来得更早些。

  1992年,北部库尔德自治区的建立,是美国拆分伊拉克的开端,也是这些“人工构建”国家破碎的开始。——这个时间点,似乎平时不太提到。

  之后便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阿拉伯世界瓦解的进程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萨达姆倒台,政治强人不再,部族和教派的离心力加剧。再者,中东土地上对亲西方的领导人反感丛生,伊斯兰极端力量愈加好斗。

  当这样的情绪继续堆积,2011年突尼斯小贩的一把火,终于烧遍中东。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穿插讲述了六个人物故事。

1

  命运最悲惨的,似乎是埃及人莱拉。2011年,“阿拉伯之春”从突尼斯开始,被埃及人视为亲美、亲以的穆巴拉克政权几乎是第一批受影响倒台的,莱拉当时也和丈夫还有子女站在解放广场上。

穆巴拉克画像被毁

  但是,然后呢?穆兄会的伊斯兰主义者穆尔西?还是把熟悉的军人统治重新带回埃及的塞西?

  都不是莱拉们想要的,可是她支持的世俗进步力量,根本连站到前台的本事都没有。

  也许,没什么最好的选择,只有合适的,或者在某个时候合适的。

2

  利比亚其实也一样。

  萨达姆倒台后,一向剑走偏锋的卡扎菲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下一个目标,于是摆出向美国示好的劲头:赔偿洛克比空难事件、撤销核项目、国内改善政治形象等。

  卡扎菲政权一定是有他的问题。书中,利比亚男孩马基迪是一名空军学员。2011年内战爆发后,他发现自己被政府军当作炮灰,送去引出叛军,一同服役的好友当场丧命。

  可惜,没有第二个卡扎菲。翻看今天2019年的新闻,利比亚已经彻底陷入军阀混战、各据一方的乱境。

3

  和穆巴拉克、卡扎菲相比,一度也摇摇欲坠的巴沙尔·阿萨德,似乎逃过一劫。

  巴沙尔·阿萨德也是阿拉维派。鉴于其宗教少数派身份,多年来他一直试图推行世俗化。

  故事里的叙利亚青年马吉德,大学在读,本来生活优渥,直到2011年。

  马吉德冒着炮火,在家乡霍姆斯坚持读完大学,不是因为文凭多值钱,只是因为读书期间可以不参军。

  然而,大学很快读完了,仗还没打好。

  “只要我能活下去,什么爱国主义或者保家卫国早就不重要了。”马吉德的这句话,大概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2015年,不想当兵的他,和新闻里出现过的很多面孔一样,踏上了经由土耳其、希腊、德国的难民路。

  那个时候,默克尔还没有被批圣母,马吉德的难民申请很快获批。

4

  书中另一个伊拉克姑娘胡卢德,情况也差不多。本来家境不错,大学读了英语系,打算在工作几年后嫁人生子,开启按部就班的人生。

  但战火改变了一切。背井离乡,申请避难一波三折,不得不加入偷渡行列,最终落脚奥地利。

  翻滚的时代洪流,谁不是被推着向前?

5

  比起他们,另一个伊拉克角色瓦卡兹,几乎触礁。

  后来,瓦卡兹被库尔德人抓获。库尔德人是当时打击“伊斯兰国”最狠的一支力量,瓦卡兹的命运可想而知。

6

  至于库尔德人的“狠”,作者也通过一个叫阿扎尔的人物,描绘了几分。

  作为中东第四大民族,库尔德人被分散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和叙利亚四个国家中。“伊斯兰国”猖獗之时,他们始终是战场上最猛的力量。

  但事实上,伊拉克库尔德人内部也分裂为两派,始终意见相左,难成合力。

  之后的阿扎尔一直沉浸在后悔中。他后来加入了国际援助机构,帮助那些被征作性奴的雅兹迪女孩做#¥%&恢复手术,重新面对生活,假装一切没有发生过。

  可能是篇幅的关系,五片战地铺开着墨未免有些力不从心;可能起稿之初是报纸连载,不如作者其他作品来得厚重;还有,穿插交替讲述的方式在我看来也并不友好,但这些都不妨碍故事里的小人物,打动我。

  他们无力追寻自己的政治诉求,无力选择想要的人生,无力摆脱被当做棋子的命运,甚至无力知道自己的命运走向在哪个时刻被哪个人的力量所改写。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倒了。

  中东乱局中,这样的主角太多。而断壁残垣下,又有多少细如蝼蚁的生命,再也回不到从前。

  《破碎大地》读后感(十):刘波:六个中东人眼中的破碎世界

破碎大地7.9[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 / 2019 / 甲骨文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9月,美军攻入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后的第五个月,23岁的胡卢德·扎伊迪在库特认识了33岁的美国律师弗恩·霍兰。霍兰让她眼前一亮。身处伊拉克保守社会的她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女性,“在座的伊拉克女人应当都没见过她这样的女人。”霍兰展望未来,表示现在要建设一个民主、尊重人权和女性的新伊拉克,这在胡卢德听来好比晴天霹雳。两个月后,作为霍兰选中的妇女代表,胡卢德赴华盛顿参加伊拉克新宪法的起草工作,并在那里见到了美国总统小布什。

  《破碎大地》

  (美)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 、 刘晓晖 /译

  甲骨文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7月

  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很难不深陷于深深的绝望情绪之中。压制自由、迫害、酷刑、战争、强奸、流亡、家破人亡的故事充斥于整本书的各个角落,我们能看到很多和自己一样的心怀普通人梦想的平凡小角色,在坚硬的现实面前被碰得头破血流,人生陷于彻底无望的境地,有的还在突如其来的悲剧中丧失性命。如果说阅读这本书是一次沉痛体验的话,那不过是因为中东地区的现实本身就充满了痛苦和黑暗。

  个体悲剧的背后是中东各国国家建构的失败,以及无法形成一种保障人民权利与自由的秩序。同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又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尽管这些困境也存在着某种共性。各国的悲剧是一系列历史影响的叠加,殖民时代的遗留影响、国家间与部落间冲突、执政者的暴戾乖张以及传统习俗的压迫等种种的因素,共同铸造了当前中东无数个体所处的孤绝无望的结局。

  在安德森看来,中东目前出现的碎裂状态有较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纳赛尔时代。纳赛尔所倡导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曾一时间燃起当地民众的热情,其他阿拉伯国家群起响应,但因为对以色列战争的失败和埃以媾和,纳赛尔主义早已成为明日黄花。纳赛尔之后的埃及军人执政者更关注维护国内统治的稳定,虽然继续高扬民族主义的调子,但只不过以此作为固守国内已有统治秩序的理由。常年遭受政府打压的穆斯林兄弟会因为有宗教的加持和清廉的名声而在底层影响巨大。当穆巴拉克下台,民主选举举行后,穆斯林兄弟会凭借支持者众的优势理所当然地掌权,但穆尔西政府难以赢得世俗自由派的信任。尽管自由派对于军人统治也颇多怨言,但最终大量的自由派默认了军人的复辟,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伊斯兰主义者要将埃及带入的另一条道路。

  《破碎大地》讲述的内容令人心碎,但深谙当地政治的作者也坦承,他很难预测局势将如何发展,也无法对这一切做出统一的解释。他只能把当地千万普通人的故事讲出去,迫使外界思索并寻找解决方案。对中东而言,“旁观者迷,当局者更迷”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而无数有血有肉的人的幸福与希望,也将像本书的六位主角一样,被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作者=刘波

  来源=2019年8月《经济观察报·书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破碎大地》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