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楼观》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道楼观》观后感(一):《问道楼观3无为而治》历史反复中佐证着无为治国的智慧
《问道楼观3无为而治》从刘邦建立汉帝国讲到文景之治,从汉武帝《罪己诏》讲到唐王朝的贞观之治;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到“无为而治,德之上也”。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老子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就会给统治者以智慧,使天下苍生受益,创造文明盛世的奇迹。
两千五百年来,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仅为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直到今天对于当今的政治家们也依然具有启迪的作用。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最高明的投资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统治者谨言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天下之事自然就会成功。
《问道楼观》观后感(二):第一集 老道结缘终南山
第一集讲述了东周时期,出身中原衰落贵族之家的老子,幼年聪敏沉稳,师从商容至十五岁、后入太学研习十载、再任王庭守藏史数十载,后因看到百姓疾苦、贵族残暴,彻底对恢复周王室礼乐统治死心,转而深寻天地间真谛所在,开创道家思想,以及为避乱世离开故土西行途中,于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著书《道德经》,隐遁终南山的一段历史。
公元前516年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而位于终南山由尹喜所营造的楼观也注定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追寻的地方。两千五百年前终南楼观上,那一盏光焰暗淡的青灯将注定成为照亮人类理性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伴随着终南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老子书写下,那足以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
通篇以《史记》为据展开,加入了推测与形象,通俗易懂,是了解东周乱世动荡沿袭、圣者老子心路历程、道文化起源与内核的影视资料。
《问道楼观》观后感(三):拾碎
当今世道,聪敏而深查的人,他之所以遇到要丧命的灾难,是因为喜欢嘲笑别人的缺点,为人之子,别以为自己有多么高明,为人之臣,别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无为而治—顺势而为,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将个人意志强加于自然。真正的无为,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发万物,却不自恃其能;生养万物,却不去主宰。
《问道楼观》观后感(四):《问道楼观》:清静无为
老子原为周王官员,长官文书典籍,后因对统治者失望,来到终南山,向尹喜传授《道德经》,紫气东来的佳话。
由《易经》取“无”,无就是空,因为空,所以有空间腾挪转移,随机应变。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无为而治:只给民众适当的指导,不去劳民伤财,打仗,造种种人祸。
致虚极,守静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里根总统,休假最多的总统。俄法1812战争:俄国库图佐夫,以退为进,坚壁清野,让拿破仑军队饥寒交迫,只好撤离。
守与藏 vs 争与露
隐 vs 显
智 vs 勇
《问道楼观》观后感(五):第二集 百经之首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伫立在渭水岸边思索着有关道的真谛。流淌的渭水让老子想起八年前在另一处水边与一个年轻人、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的对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也不知该于何处。”
“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融为一体。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这是自然的规律,为什么要悲伤呢?”
“我是担忧天下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而不治,所以感叹人生短暂,来不及建功立业于世啊。”
“水有什么品德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先生此言使丘顿开茅塞。”
……
《问道2百经之首》通过讲述孔子与老子两位思想启蒙者的会面交流,介绍了儒、道对于时局认识的异同,以及对于“为”、“不为”、“挺身”、“顺时”等观点的思想基础。通过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治立场在齐国失败的故事,还原了孔子对道家思想认识的持续变化过程。并以齐国稷下学宫“天道言人事”辩论、韩非狱中编著《问老》和《喻老》、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历史故事,说明了不管是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是秦帝国集权统治的时代,道家思想都在持续影响中国哲学进程的现实。
其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充满智慧与先知,值得一看。
《问道楼观》观后感(六):《问道楼观》观后记
8集纪录片,有一半是静音看的,有2集是倍速看的,有2集在bilibili上看的。看到最后,有点着急,又有点意犹未尽,8集,于道家来讲,太多;于像我一样未开化的俗人而言,又太少。 叙述的起点,在尹喜;叙述的终点,在我们;叙述的筋骨,在道家思想。看道家在春秋时期老子对周王室的绝望中诞生,“礼崩而诸吏求诸野”,在兵荒马乱的战国,在后世适时现身,绽放它的光芒。
经出终南,是“道”思想之始,后世记载的细节真假参半,而道德经五千言,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诸多学派反思周衰亡原因,只有老子,走到了“出世”的境界。
百经之首,到战国时期,荀况、韩非再度解释道家,为我儒家所用,道为百经之首。
无为而治,体现治国理念,从刘邦开始,窦太后,汉文帝汉景帝坚持休养生息的统治思想,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而汉武帝刘彻,当为违背道家思想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后边还有成吉思汗,只能说,这俩例子是服务于纪录片主旨意图,具体功过要历史评判)
而以奇用兵,阐述的是道家军事思想,兵者不详之器,需慎用兵等等,在孙武的《孙子兵法》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按时间发展,国教为道已从战火纷争的东汉末年到了唐朝,东汉末年被改装过的道教形成(具体可参照《三国史话》深入学习),唐代皇帝将李耳奉为李氏始祖,终南山楼观也因此呈现一派繁华。
而朝代总会更迭,第六集,大美无形,便是道家在乱世中,给世人的启迪。以竹林七贤嵇康为代表,以天下行书第一人王羲之为例,将“道”的态度,发挥的淋漓尽致。
养生之道则功利了些,太上老君不炼仙丹,孙思邈在王室碰壁后,返回终南山潜心挖药寻求养生之道,《千金药方》《唐新本草》是其硕果。晨钟暮鼓,不动怒,等等适宜自然的养生方式留给后人。
最后道妙永恒,则给世人以深省。老子隐于终南山,终于终南山楼观,自始至终。
今人,难至其境界。我们观《问道楼观》,观老子,观尹喜,观历代皇帝,观历代人士与是非。无非是观过往,观当下,观未来;也不在乎观外界,观自身。工业文明带来突飞猛进的变化,浮躁世界送来的功名与利禄,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明深度融合,国内世态、社态、生态怎样了,我们每个人执着于什么、有何作为、是不是太造作了?(《人类简史》也有类似观点)
寻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发万物却不能自恃其能。寻求自身统一的心灵,各遂性命,解其纷,致玄同。
《道德经》拖拖拉拉读了一年多至今没读完五分之一,但当看到纪录片中某个历史事件对某句话有某种应验时,我想,将来我生命中某一时刻,也会对老子的话,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