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薇塔与弗吉尼亚》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19-12-28 22: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薇塔与弗吉尼亚》经典观后感1000字

  《薇塔与弗吉尼亚》是一部由钱亚·波顿执导,杰玛·阿特登 /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一):一部早该拍出的传记片

  薇塔出身古老贵族家庭,是比弗吉尼亚小十岁的诗人和小说家,是同弗吉尼亚交往最深的女性密友。在她们的长期关系中,只要薇塔对弗吉尼亚稍有疏远,她就会心沮丧、十分痛苦,而随薇塔对她的态度转为亲密,她又会感到精神振奋、十分快乐。在她俩的罗曼史活跃岁月里,伟大文学杰作《到灯塔去》、《奥兰多》和《海浪》从弗吉尼亚的金笔下流淌出来。与薇塔之间情感结束标志着弗吉尼亚生命中最富创造性时期终结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二):戏剧是戏剧 事实是事实

  虽然凸显这段关系会使得弗吉利亚更有传奇色彩 但是真的尊重她爱她 是基于尊重事实 尊重真实的她

  并不反对她们之间的性关系 也不否认她们关系之密切 但是以不清是否事实的依据评价伍尔夫 或者说介绍她 就算话说得再漂亮也不接受

  伍尔夫是一个极重智识的人 没有智性思考日子宛若折磨 所以说什么她们之间关系的结束标志着伍尔夫“江郎才尽” 甚是可笑 毫无逻辑 更无依据

  谢谢关注研究喜爱她的人 尊重真相尊重真实 谢谢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三):看了数遍

  看了数遍了,高妹塑造的virginia太合我意了,我并不愿意看到一个受伤、忧郁天才,高妹演出了我想要的所有东西一颦一笑,每个动作表情都让我有沉浸感。

  至于两个女主故事,我只能说,事事尽如人意生活也比小说写实,这个版本情节我觉得很生活,很自然

  vita的某些行为当然让人不适,但并不让我厌恶电影,只让我觉得真实。而仙到爆表、一言一行古典美到突破天际的德比齐……我只能说,算了,说不出来了,再看一遍!!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四):见字如面

  我们曾把爱写成诗歌。是轻轻吟唱的如梦令,是早上和太阳一起洒进来的鸟儿歌声。我试图向你诉说我走过的地方。那些我本期待有你在身边的城市明信片简短文字,不愿承认思念。因为你的出现欣喜若狂,因为自私而牵住了要离开的你。我已经渐渐淡忘了和你在一起时的那些小心思,只能凭一腔模糊赤诚回忆我们的相遇,重逢,分离。

  每次和荧幕里的故事产生共鸣,就会庆幸自己曾经吃过的糖,让我想到曾经拥有过的幸运,我不用羡慕故事里的人,也不会质疑故事的真实性。然而,因共鸣而泪如雨下时候,是深知那糖已经化掉了。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五):女为悦己者

  1. 或许不要带入历史真人去看这部电影比较

  2. Vita真是磨人的小妖精发自内心希望Gemma多演一些类似角色独白嘴唇性感

  3. 高妹演的Virginia是呆萌呆萌的傻白甜本甜

  4. 无法想象如果绿娃真的演了Virginia,可能银幕会被点燃吧

  5. 很喜欢双人对话式独白的读信,爱是诱惑勾引博弈

  6. 前卫的戏剧化的电影,ost让人想冲进pub陷入短暂热烈的爱情

  7. 今年度最萌身高

  8.“如果你离开我,我会伤害你”,爱可能是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欢愉

  9. Vita的每一件衣服都想要,放到今天也很时尚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六):灵魂烙铁

  从欣赏倾慕爱恋,中间有跨越多少勇敢多少奋不顾身

  大胆表白克制的掩藏,进退辗转之间感情藤蔓层层缠绕侵蚀心上的护城墙

  所有的面纱都在一个吻中滑落,灼烧彼此的魂魄

  一切沦陷,

  朋友算是什么虚名

  站在墙外酸楚的男人们排成了黑白无声背景板。

  记不得爱情真切模样

  而Virginia站在水边的苦痛暗流汹涌地从自己的心底吞没一切

  自己的白月光哪儿去了啊?

  近在咫尺的人却不能拥住不放那。

  用手指着你的胸口

  看着你的眼

  却没有了语言

  泪如泉涌形容过于单薄

  像是烙铁 滚烫地

  将血液留在那瞬间。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七):吵醒沉睡冰山从容脱逃 你总是有办法轻易做到

  “薇塔似乎为了让弗吉尼亚喜欢创造出来的”——昆汀·贝尔(伍尔夫的外甥

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正如此图,维塔真是有副好相貌。按昆汀·贝尔的描述“漂亮,高贵,带点懒散,还带点忧郁”

  弗吉尼亚以她为原形写了《奥兰多》就不奇怪了。

  我对电影中维塔的选角不怎么满意的,维塔可是比弗吉尼亚小十岁哦,就算你不能真找小十岁的

  也找个年龄小个2.3岁嘛,再说了说好的气质忧郁呢?根本活泼过头了。

  看在弗吉尼亚选角我很喜欢的份上就忍了。

  电影有点赶了,显得有些空和薄。如果做成四或五集的电视剧的话就更好了。

  最喜欢的场景是除了最后一幕就是维塔 嫌弃 弗吉尼亚说话拐弯抹脚那段,傲娇本娇了。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八):伍尔夫最难忘的一次爱情

  我是怀着十分忐忑心情看完这部电影的。

  一是对这部电影到目前为止的沉寂有些不安,并没有像《时时刻刻》那样引起轰动,也没有在头条新闻里见到,这让我有些怀疑

  二是对它有太大期望了,从《墙上的斑点开始,对伍尔夫,对她的文字,对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对她这些动人心弦经历故事,我有太多热爱了。我了解她的途径太少,我很害怕,在电影里见不到我想看到的。

  尽管Eva Green演的伍尔夫的确是有些太被动(受)了,但并不影响,整部影片氛围营造音乐伴奏是十分动人的,诚恳讲述着伍尔夫的故事。在主线剧情之外,对于两个家庭之内的故事很少提及,有些不太合适,因为这个故事就应该是发生在家庭的背景下的,难道编剧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早就知道那些背景故事吗?

  关于维塔个人形象的塑造,开始于她接受的一次访谈,她在电台节目作为畅销书作家,极陈自己的女权观点,“Independence has no sex”,她对此的观点更像是一位胜出者站在颁奖台上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而不是一位传统的争取权益的女权斗士,她的威严自尊让她的丈夫母亲觉得不敢侵犯。但我的第一次触动还是那个记录在册的历史,因为是女性,她无法继承自己心爱的贵族庄园

  自始至终,她是相当现实主义的那一方,她男性化的那一面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如伍尔夫所说:“她的文字缺少坦诚,太过偏重于技巧。”最后的对白之中,维塔说:“我只是从外表观察事物,而非用心感知。”相比于人,她更偏重于物,就像那座庄园,她尽管可以随意出入,随意居住,但得不到总是让她最为伤心

  维塔的形象如果放在现代,那她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女性,有着独立人格,有着成功的事业,有对爱情的持续追求,也能处理好与丈夫与朋友的关系。她和丈夫的相处方式令人羡慕的,丈夫始终对她保持着一种尊重,在她的选择面前始终有着理解,他们之间也不需要过多解释,“我爱你”,记住这句话,哪怕我到天南地北,哪怕你爱上了别人,这也不会改变。只是一种哪怕放在现在也值得众人羡慕的爱情: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爱情,都尊重彼此做出的选择,但最终的归属,如同最初的婚礼一样,是属于对方的。

  自始至终,她的现实感与伍尔夫总显得很格格不入,伍尔夫并不喜欢维塔一次又一次目的明确的邀请,也不太喜欢她充满欲望小动作,那时我觉得,这两个生活态度完全不同的人是不可能会相爱的。但后来,我发现她们爱的出奇的自然,没有太多激烈碰撞,在维塔的追求下,自然而然的便开始了恋爱。其实她们两人的爱情,更像是互相补足了对方的缺口。一个对爱情漠然,一个热情似火;一个缺少对肉体的欲望,一个对性爱执着肆意。这多多少少让活在虚构世界里的伍尔夫有了现实体验:性。她在此体会到了快乐。

  电影中间,我又看见了那个我想看见的伍尔夫。当灵感来临,出离人群,急忙地来到一个偏僻的海边,感受海浪静谧的拍打在海岸,将自己代入已经来临的虚构世界中,匆忙的赶到工作室,抓起羽毛笔,开始写作思路泉水般涌出,手像脱离了控制。这就是伍尔夫,一个永远无法被操控女人,一个活在自己意识里的女人。

  《奥兰多》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漫长告白。但直到故事最后,维塔才真正意识到伍尔夫的爱,直到最后,伍尔夫才挑明她自己真正的想法。原来维塔一直以来的追求,邀请伍尔夫和她一起私奔,一起度假,只觉得自己得到了身体意义上的伍尔夫,她没有看出伍尔夫对她隐匿但诚挚的爱,她很害怕,害怕自己的躯壳之下空虚的灵魂,无法得到伍尔夫的欢心。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但也是她的爱的体现。伍尔夫,其实也在为自己弱小自尊心,为自己书中隐匿的感情,对未来预期感到担心。她说结局已经在书中写好了,也在想象着死亡来临的感觉, “像闪电击中了城堡”,可能那是她能够想象的最好的结局。

  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最后的分手也是可以预见了。

————“世界上大概没有比Virginia写给Vita的史诗情书浪漫的事,可是Vita转手就送给了她的新情人”————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九):看完《vita and Virginia》,我偷着乐了很久

  我的感受仅基于电影,对现实的《奥兰多》写作年份以及两个人的真实情感相处不做依据

  看完电影,我偷着乐了很长时间,就像喝一杯浓度很高的酒,韵味绵长,这种绵长感体现在2个方面

  第一:vita 和 Virginia爱情之间的推拉互动,你抛给我,我又抛给你,就像两个爱情高手在爱情这张桌上打乒乓,乒乓一直没有掉,爱情的推拉一直贯穿电影始终。这是我看女性之爱电影中唯一一部两个高手的推拉,两个成熟睿智女人互撩谁不愿意看呢!

  其中最有意思莫过于初次见面二人之间的推拉和试探。vita真是一个社交高手,太会说了。

  v:vita vi:virginia

v:i heard you on the radio this morning 今早我在电台上听到了你 vi:i just read your latest novel 我刚读完你最新的小说 v: why do you think your books sell more than mine? 为什么你觉得你的书卖的比我好 vi:popularity was never a sign of genius 人气从来不是才华的标志 vi are you going to somke that? 那根烟你还抽吗?

  感受两人之间的写信往来(基于电影,不基于现实)vita真的很能撩呀,她的文字就像细水一样,非常对文艺青年Virginia的口味,一撩一个准!

vi:i feel as though i sholud like to write you a long letter. pages and pages. ever since i left england i've been like a person in an advanced stage of intoxication. cocktails made not of gin and vermouth but of thrill and misery adventure and homsicknessv: dear vita tell me who you've been seeing even if i've never heard of them. i can get the sensation of seeing you, now and then,but then i find you going off. how little we know anyone. only movements,gesture,nothing connected,continuous,profound

  爱情电影,看的就是推拉互动,有互动才有看头更何况两个有才华的人相互撩起来,真是销魂

  第二:电影最后Virginia借《奥兰多》与vita告别,让我看到伍尔夫本身对人性极深的洞察。文学即人性,伍尔夫最后的理解与放手,是对人性弱点的彻底承认并与之和解(vita注定多情的,就好比我可以为你死,但我却不能只爱你一个,只为你一个人死。一个热爱冒险,喜欢挑战的人,总是无法专注于一个人,更何况,让一个人专注一个人一辈子本就是违背人性的,人性就像自然规律,你只能承认它、尊重它)。这种人生境界,给了我极大的启发,甚至于激发了我阅读伍尔夫所有作品的强烈动机。

  电影中的台词是如何诠释伍尔夫对人性的理解呢?

  在受到伤害后Virginia说:我一直在倾听你,listen这个词用的极好,因为倾听,所以理解,最后放手,与一个人分手最优雅的方式莫过于此,当然,这是基于真正爱过。

电影对白:when i loved u felt as if you could not reached it too to take my hand as i held it out to you. i stil do but not in the same way . i'm listening you. you are an exploding star reflecting light across the universe and it means you are incapable of shining your light on one thing on one person alone and not in the end on me

  【译文:当我爱你时,我向你伸出手,你遥不可及。现在我依然爱你,却是不一样的爱。我在倾听你。你如同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整个宇宙,因此,你没有办法让你光芒聚焦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最后,也不会聚焦于我】

  我曾看过《奥兰多》序言里一句话:维吉尼亚.伍尔夫,写完《奥兰多》后对人性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深以为然,这是电影中最触动我的地方,给了我很多启发。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gif图,据微博文案所言:是“正妻”打“小三”的画面。

  带着“正妻”的title,就可以理直气壮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公众场合对另一同为女性施以暴力和人格羞辱(被打女性已经曝光了呀,居然没有人上前加以阻止,这个动图给我感受太多了!!!),人何必把自己弄到如此难堪的境地,想来也是极为心酸和悲剧的。(我个人认为,一个出轨的故事里,三方都没有谁绝对的正确,也没有谁绝对的错误,更没有谁有资格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人格的羞辱,甚至人身攻击!!!)

  想来,人还是要多读些书的,你遇到的人生问题,早有智者为你答疑解惑了,有了知性和理性,才不至于丧失人性!这是维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给我最大的启发!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十):高妹的伍尔芙,美得像一只脆弱的天鹅

  谈起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相比她天才的著作(至少上学时也学过《墙上的斑点》嘛),可能更多人都乐于讨论她那错乱的精神世界、摇摆的性取向以及如巫师献祭般的自杀身亡。

  虽然伍尔芙的一生是那么的值得猜测和揣摩,但与她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多,最有名的,自然是那部齐聚了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三大影后的《时时刻刻》了。

《时时刻刻》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伍尔芙

  这部以《黛洛维夫人》为线索,聚焦女性在社会中长久以来被迫扮演之角色的电影,将妮可·基德曼正式送上了奥斯卡影后的宝座,而基德曼凭借“假鼻子”塑造的伍尔芙形象,虽然至今还颇受争议,但也成为了银幕经典。

  尽管珠玉在前,但依然有人尝试继续在大银幕上讲述伍尔芙的故事,比如这部由英国女导演钱亚·波顿执导、以英国著名舞台演员艾琳·阿特金斯1993年创作的剧本为基础改编的影片——《薇塔与弗吉尼亚》。

《薇塔与弗吉尼亚》海报

人妻与女作家的同性之爱

  要了解《薇塔与弗吉尼亚》,就必须先了解伍尔芙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关系。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人物关系图

  十七世纪,欧洲名流之间的沙龙文化开始兴起,无数贵族政客、文人雅士在不同的沙龙之间出没,颇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意。

  在沙龙文化盛行的几个世纪中,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无疑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不少人认为中国以徐志摩、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月社”,就是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直接模仿。

油画《新月社》

  最初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更像是剑桥大学的同学会而已,而在文化界的精英不断加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前卫、自由、桀骜不驯而又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之一,正是伍尔芙。

  在《薇塔与弗吉尼亚》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聚会的场景,其中我所能够辨认出来的,就有伍尔芙的姐姐范奈莎·贝尔,以及画家邓肯·格兰特。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范奈莎·贝尔(右)和邓肯·格兰特(左)邓肯·格兰特自画像范奈莎·贝尔画中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聚会

  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聚会中,伍尔芙认识了本片的另一位女主角——女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伍尔芙(左)和薇塔(右)

  两位同为人妻也同为作家的女性就在这样的机缘之下,诞生出了一段同性爱人的关系,而从影片《薇塔与弗吉尼亚》中可以看到,这段关系对于薇塔而言,可能只是她众多风流韵事中的一段,而对于伍尔芙来说,却催生出了她的不朽名著——《奥兰多》。

开放式婚姻之下的情欲狩猎者

  多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推崇反传统和反权威,范奈莎·贝尔曾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日子过得令人兴奋、充满惊奇和快乐。我们必须探询生活,欣慰的是,我们可以自由地做这一切。”

范奈莎·贝尔(左)和弗吉尼亚·伍尔芙(右)

  事实上,伍尔芙本人就曾经胆大包天地和朋友一起假扮门达克斯王子,前往访问英国海军,并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当这个玩笑被揭开时,朝野震惊,英国军方也陷入了无比尴尬中。

  而在《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婚外情”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其背景就是两人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显得前卫的开放式婚姻关系。

  薇塔是出身显赫的贵族,丈夫是外交官哈罗德·乔治·尼克尔森,两人在婚姻关系中,各有自己的同性恋人。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现实中的薇塔情人之多,遍布自己的亲友及社交圈之中。除了伍尔芙之外,最著名的无疑是她与小说家维奥莱特·特莱弗斯的同性关系,两人曾“私奔”多次,且在此中薇塔总会身着男装,影片中薇塔的母亲就曾谈到过这段关系。

  有趣的是,薇塔和丈夫虽然各自寻欢,但他们在情感上的相互依靠却牢不可破,他们将情欲和情感分得界限分明。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薇塔和丈夫

  而伍尔芙与丈夫的关系则更为融洽,即使在和薇塔发展出情人关系之后,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芙依然对她关怀备至。

  现实中伦纳德为了支持伍尔芙的写作,特意购置印刷机,在家中地下室创建了有名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后来还出版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等作家的作品)

《薇塔与弗吉尼亚》中的伍尔芙与丈夫

  在这样开放式的婚姻关系下,《薇塔与弗吉尼亚》的故事变成了更加原始的情欲追逐。

  薇塔在感情中显得主动而强势,从一开始昂然不顾地走进伍尔芙的世界,到两人发生关系后的“移情别恋”,薇塔一直是一种不安分的狩猎者的姿态,某种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是“渣女本渣”了。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

  而伍尔芙在这段关系中则显得敏感而脆弱,从一开始的抗拒和茫然,到后来的投入和沉溺,到最后的痛苦与和解,她用创作为自己在这段充满激情又疾速变化的感情中获得了救赎。

  伍尔芙在影片的结局中对薇塔的那段剖白,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渣男/女语录”,建议各位文艺渣年可以拿小本本记录一下:

你的内心充斥着无数烛火,熊熊燃烧着,你就像一颗爆炸的恒星,光芒照耀了整个宇宙,但这也意味着你无法把你的光芒聚焦于一个人、一件事上。《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

  把这段里面的“你”换成“我”,知道怎么用了吧?(怎么说到这里,故事有了一种狗血百合文的感觉?)

惊艳的表演和颇受争议的技法

  虽然《薇塔与弗吉尼亚》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伍尔芙的别开生面的故事,但就这部电影来说,无论是去年登陆多伦多电影节,还是今年与观众的正式见面,其获得的评价并不那么理想。

  首先是剧本。导演试图去打造一个标准的三幕式结构的故事,但两人相互试探、相互靠近的戏份篇幅太满,而在发生关系后的急转直下又来得太急,以至于最终的和解亦显得轻描淡写,缺乏力道,使得整个故事显得臃肿而头重脚轻,关键处语焉不详。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

  在台词和表达形式上,导演很多时候要面对的,是对于原版剧本“去戏剧化”的任务,但最终频繁出现的两人“隔空念稿”的表达方式,显得草率而单调,而台词部分,薇塔太过于直抒胸臆的表达以及伍尔芙的咬文嚼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不合时宜。

  配乐方面,由作曲家伊泽贝尔·沃勒-布里奇打造,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妹妹就是英伦神剧《伦敦生活》的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

《伦敦生活》中的菲比·沃勒-布里奇

  伊泽贝尔·沃勒-布里奇为《薇塔与弗吉尼亚》制作的配乐,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元素,这使得影片所表达欲望和情绪更加突出,但与影片年代质感和画面风格的不协调,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效果,这也成了影片最大的争议之处。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中饰演伍尔芙的演员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令人惊艳的表演。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

  在妮可·基德曼凭借《时时刻刻》奥斯卡封后之后,无论是谁再度出演伍尔芙,无疑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德比茨基这位身高一米九的法国姑娘,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大多数人第一次注意到伊丽莎白·德比茨基,都是源自于小李子主演的那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她所饰演的乔丹·贝克在我看来比黛西更让人印象深刻,而后来更多人注意到她,应该就是《银河护卫队2》中的浑身土豪金的女祭司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乔丹·贝克《银河护卫队2》中的黄金女祭司

  如果说基德曼饰演的伍尔芙,是身陷幻觉的困顿,是疲惫之下的纠缠,那么德比茨基则是以低沉的声线和悲伤的目光,捕捉到了伍尔芙身上最本质的那种敏锐的智慧和精神的痛苦。

  德比茨基颀长的躯体和消瘦的身形,赋予了角色一种颇为契合的病态美感,她举止柔美、步履优雅,像一只脆弱的天鹅一样让人过目不忘;而德比茨基在细节的把控上同样出色,影片中有一场伍尔芙情绪崩溃的戏份,被她演绎得极为细腻,堪称全片最精彩的画面之一。

《薇塔与弗吉尼亚》剧照

  即使影片本身的故事并不那么自然流畅,但德比茨基所塑造的伍尔芙形象,带着观众去一起去好奇地窥探危险关系的未知领域,也足以引人入胜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薇塔与弗吉尼亚》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