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校听了本年级老师上的二年级语文课。课堂的环节不能说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令我感到越来越深的感觉就是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老师案例:我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备课。
在一般人看来,小学老师哪里需要多大本事,还谈什么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但是听了这两节课给我感觉就是有些该有深度的问题,老师没有给孩子点透。前一段时间看见我们社区一位老师写了一篇《不能谈讲色变》,我深以为然。
先说《玲玲的画》这节课的老师制作了不少课件来帮助小朋友理解此语。句子,甚至连玲玲的画的样子也做了出来。与我而言也许这没有必要,孩子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把那只懒洋洋的小狗想象出来也许会更好。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勾画那只小狗,也会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来思考楼梯的一角。偏偏制作出的画面死板,没有灵性。禁锢了孩子的思考,想象空间。关键的地方是爸爸的话——看到了吧,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定脑筋,坏事往往能够变成好事。在这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中心。但是教学中老师只抓
了其中的的条件之一——肯定脑筋。其实,在课文中坏事只是有点破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只要动脑筋就都能够解决这一类问题吗?显然是不行的。教师的所谓高度和广度决定孩子的思维。当老师请孩子说,举出“坏事”“好事”转化例子时,孩子们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其实,前不久学的《鲁班造锯》就是很好的例子,鲁班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制造发明了锯子。如果教师能够说道这些可能,孩子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启迪。不是就画论画,后来作业也还是让孩子思考,画上的什么地方不小心弄了其他颜色,这作业的价值我感觉不是很能够帮助孩子开阔思维。看得出,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还没有达到应该有高度。而在我班的课堂上,孩子们就说出了塞翁失马之类的故事,然后还有不少精彩的发言,可能也是看到本节课挖掘不够的启发吧。
《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重点是第二自然段。抓住了“忠实”引领孩子来理解含义,的确是耐心由于,关注了孩子的需求。但是3,4,5自然段的所谓自学最终流于形式,没有应该的高度。尤其是对于沟渠里的积雪一段的解读没有能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我观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没有读透。没有引导孩子注意语言的顺序。课文中明确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