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作挑战群的小伙伴在写关于音乐课堂的问题,我说,我也想写一写。掐指一算,我也有五年时间在低年担任音乐教学工作(1-3年级)。早前一直在中高年级徘徊,有些困乏,加之教材不断变动,自己也有想从低年级开始带起的想法,于是回到一年级,重新学习新教材。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有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对教材的学习与解读
当我说在学习教材时,总有同伴惊呼:怎么你这样的老家伙还在学习教材呢?说实话,我也觉得教材变化节奏比较快,一轮一轮的更新、替换,造成自己总是在学习中,熟悉一轮淘汰一轮,而后继续重新学习。虽说一些大道上是相通的,但对于具体的教材对我来说,依然是崭新的,包括教材安排、内容设置、达成目标等等。
记得五年前教一年级时,我和茅校长都担任一年级音乐教学,也是为了相互学习,我们两个采用集体备课的办法,一共八个单元,每人备四单元,相互分享。这样,既节约备课时间(增加阅读教材、教参的时间),又进行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们两个有差不多的教龄,相同的学习经历,类似的工作经历,使得我们对教材的理解非常一致。当然,这样的一致是通过各自的备课呈现出来的,比如,我们的备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繁琐的设计,我们总是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备课时追求简洁、有效,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茅校长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她说:“我们这样的备课,不谦虚的说,苏州大市都找不出几份这样高质量的。”她是从苏州市实验小学走出来的,当然知道苏州市最好的备课是怎样的,当她这样评价我们的备课时,我还是吃了一惊。毕竟,我不清楚“外面的世界”。过后,我想了想,我们的备课好在哪里呢?我想,大概我们两个人都努力备出了自己的水平,也在备课中体现了自己的教育理解与新的发现,这样的备课真可以叫“原创性备课”,集思考与实践于一体。
两个人备课,某种程度讲,也意味着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意识到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是最好的共生,最好的学习。这是会相互启迪的,相互涤荡的。我至今还记得一些研究过的课例,比如《勤快人和懒惰人》《快乐的小木匠》《狮王进行曲》《小鼓响咚咚》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曲目真是可以反复尝试研究与实践的。
到现在,我自己带了徒弟,我们依然采用两人共同备课的方法,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我还是像以前那样保持开放的心态,徒儿的备课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我现在基本不为她的备课操心。这就是“带”的作用,起先的确是“带领”,指导过后,她自己慢慢领悟,而后学习备课,有问题的时候,我会跟她再沟通,这时候就是“半带半领”,最终让徒弟走向独立备课,并融入自己的教育理解。
对课堂的理解与实践
总的来说,我对低年级的课堂还是更有兴趣:一是孩子可爱,虽然比较劳累,但相对可爱而言,劳累也无所谓了;二是低年级课堂生动活泼,教师体验到幸福感更强一些。这些年在低年级教学,和小人打交道,感觉自己也年轻活泼不少。
我是2010年开始接触了解生命化教育,而后便一头扎了进去。说实话,直到今天如果你要问我发生了哪些变化,我真的或许说不上什么,但我确确实实发生着变化,就是生命自身的变化。这样的改善,我想大概就是生命化教育“从自身开始”最好的诠释吧。
我现在虽然不参加什么比赛活动,也不需要完成什么开课任务,但我对课堂的自我要求似乎一直没有降低过。每一个学期,我都会给自己拍摄一节音乐课,我把它称为“自我观课”,观什么?从大的方面说,就是看自己上课上得怎么样?比如语言、体态,现场状态、课堂节奏以及教学设计,包括孩子的学习状态等,都可以通过观课找到真实的答案。要知道,公开课、展示课、比赛课都是非正常状态下的课堂演示,很多都不是自然呈现。所以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还是观察自然状态的学习情况得到的反馈与数据最有可信度。从小的方面说,我似乎也在做尝试研究,就是做一个人的课堂研究,微格问题,微小行动,微变革。
可以说,我现在追求的课堂与之前是有出入的,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更自然、开放、朴素,不再为得第一名而上课,而是为了孩子的整体发展而学习,既研究教师的教,更研究学生的学,甚至研究师生的共同学习,等等。现在的课堂,我更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更关注孩子学习方法的习得,更关注孩子对学科的热情与兴致。但凡一个人还对艺术学习保持热情与敏感,学业几乎不会有大问题。因为这种热情会转换成新的动力,推动孩子其他学科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