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一年新生招生时。
一老奶奶在图书馆跟校长苦苦诉说:“你说,一个好端端的枫桥人,土生土长几代人,咋就进不了学校读书了呢?我啊,不是瞧不起外地人,可你看,人家一买房,孩子光明正大入了学。我的孙子……咋就读不了呢?”
是啊,“我的孩子咋就读不了呢?”这样的问题,也让我一个地道的枫桥人想不太明白。
一般情况,我会根据学校安排,一边给人耐心解释,一边内心焦灼不安。说实话,我觉得老婆婆说的非常在理。她说,不是排斥外地人,而是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老枫桥,自己的孙子却上不了枫桥当地的学校。
要知道,这个政府在唱经济调的时候,只说动迁农民如何租房赚钱,盘活钞票,而当出租房太多,管理有困难,迫使很多当地人去他处购房。当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购置拆迁安置房后,大量的外地孩子涌入本地学校入学,使得学校年年生源爆满,甚至无法正常招录,政府又抱怨得不到好生源而说学校不是……这样的政府唱戏行为,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2.
他,是学校的熟脸。矮墩墩,胖嘟嘟,说一口浙江普通话。
一见是他,我惊呼:“你怎么又来了呢?”
他镇定地说:“给孩子来入学报名。”
“奇怪,不是前年报了,今年上二年级了吗?咋又来报了呢?”真是奇怪。
“是啊,今年来给老三报。”他一边说,一边指了指身后的老三。
哎呀,原来是这样。真是佩服眼前这位超生哥,有点越挫越勇的意思。
超生哥的老大,跟我孩子一样大,并一起入了我们学校,中学后,回浙江老家念书,现在读高三。老二,前年刚入我们学校,现读二年级。眼前,报名的是老三,矮墩墩,胖嘟嘟,和他父亲一个样儿。
“依我看,老三是超生。”我开门见山说。
“是,生老三罚了三万。反正才三万,就生一个吧。”超生哥不缺钱,爽快。
“你啊……恐怕罚三万是假的,想生儿子是真的。”
“那倒不是。生三个千金也不错嘛。”超生哥倒很坦然的样子。
“哎呀……问题是,今年入学情况不妙啊。”
“我……这个……不急。我在这里开店,营业执照都11年了,不会有谁比我还长吧?”看起来,超生哥为我们政府税收收入增加不少,政府肯定优先解决他的孩子入学问题。
“这个……我真回答不了。你看校长室如何答复你吧。”我的解释工作到此为止。
第二天,超生哥果然又出现在我办公室。这回,他可是轻松地向我微笑示意:“我说的吧,我的情况肯定优先解决。我……我是来拿‘告家长书’的。”看起来,问题解决了。
“呵呵,不会有老四了吧?”我故意跟他玩笑。
“呵呵,为什么不呢?”超生哥诡异地答道。
3.
如果说,我们的招生工作像流水线的话,那我的工作就是最后一站:扎口。填写登记表、验证访谈、收缴资料,我们所有人的视觉、触觉、直觉都得到了锻炼,少数人士已达到一定“水准”。也就是说,我们有的同事,赝品、假证都能一一识别,这真是实践出真知。
第三天,校长室硬是叫我收下了8份材料,说这些暂时先收下吧。我说,没有验证真假,收下有问题,我可负不了责。校长室的负责人说,收了再说。
后来,我听珠子跟我提及,说这8份材料,通过社保网查询,5份是假证,2份身份证不符,1份查无此人。也就是说,第三天收下的8份材料,全部为假。既然是这样的结果,再谈孩子入学问题,显然已不可能。
看起来,所有的错,都是可怜人在自我消解。最后的结局,也只是可怜人同情可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