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背诵古诗,那时很多不理解只是跟着老师瞎读。很多·根本不懂,也就是凭着记性记下而已。但是,《回乡偶书》印象深刻的是特别浅显,所以觉得这个一读就懂了。所以也就比较喜欢。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常常理解更多的东西。比如这首诗的含义和背后的情感。
在教学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几乎都会背诵了,所以,就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老爷爷回家见到的那些小朋友会怎样问他呢?这下孩子们可来了精神。有的说:“老爷爷,你说话我能够听懂,可是为什么我认识你呢?”
还有的说:“老人家,我听爷爷说过你,可是我还是不认识你呢?”
“告诉你吧,我看见你却觉得有点熟悉,因为你跟你爷爷小时候长得很像啊,回家喊你爷爷来,我们要在一起喝酒啦,哈哈……”
“看你的样子,应该不是骗人的吧?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呀?”
“小家伙,我也没有见过你哦,不过马上我就天天住在这里啦,我们也可以做好朋友呢!”
……
孩子们说得非常兴奋,但是也有孩子认为,他这时会有一些难过。是啊,几十年前离家时,那时自己风华正茂,父母还健在,而今自己已经八十六岁了,连小时候的很多玩伴也做了古。家乡的景物依旧,物是人非,更加不由得凭添一丝感伤,谁能够挽留岁月胳膊呢?孩子们天真的容颜似乎让作者回到童年时代,可是眨眼间自己风华已逝去,官场上历经浮浮沉沉,终于在这个年纪得已落叶归根,得以安定那颗漂泊已久的心。虽然感伤,毕竟也是一种幸福。在小时候时候的土地上安然老去是那个时代多少当官的文人追求的目标啊。客死他乡者为数可能更多吧。这样想,作者可能算是幸运了。
镜湖依旧,那样平静,那样绿,可是几十年的变迁背后,水也不是当年的水,人也不复是当年。感慨颇多,都藏在其中了吧。只是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只需要知道是诗人小时候离家,老大归来就可以了。我想,当岁月流逝,很多内涵,他们也会领悟。那时,我相信孩子们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