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病毒星球》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0-19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病毒星球》经典读后感10篇

  《病毒星球》是一本由[美]卡尔·齐默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病毒星球》读后感(一):病毒小说

  像小说的描述病毒的讲述流畅的书(信息量比较低)。病毒多半是默默埋伏了许多年才爆发,被平息后,又可能卷土重来。号称被真正消灭的病毒只有天花和 xx(忘了)。病毒基本上都很小很小,但是还有巨型病毒,不知道它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病毒也不是说坏就都坏的,有些病毒随着演化,基因会镶嵌在宿主的基因里,甚至帮助宿主繁衍;病毒还可以用来当噬菌体,取代被滥用的抗生素,达到精准治疗效果。因为有了基因测序,不需要保留病毒株也可以还原病毒,用以研究,从而破除病毒是否该被销毁的伦理矛盾。大多数病毒都是随着人口迁移传播艾滋病采用的疗法鸡尾酒疗法。

  《病毒星球》读后感(二):值得摘录的部分

  『给自然界中的成员划出分界线,在科研时是有用的,但当我们想了解生命本身,这些分界线就变成了人为设置障碍

  与其试图搞清楚病毒怎么区别于其他生物,不如研究病毒是怎么和其他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演化谱。

  人类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已经和病毒组成了难以分割混合体。移除了病毒基因,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活着从子宫里出来。而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抵御感染,可能也是借助了病毒DNA的帮助。

  就连我们每日呼吸氧气中的一部分(十口中就有一口),也是海洋中的病毒和细菌共同产生的。海洋是基因的流动库,众多基因不停地在宿主和病毒之间交换

  生命并不是宇宙中什么伟大力量在一瞬间变出来的,而是随着糖类和磷酸盐等原料在早期地球上聚合、发生越来越复杂反应而慢慢演变出来的。

  「病毒」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致命的毒物。病毒在某种情况下确实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创造力

  创造毁灭,就这样又一次完美结合在一起。』

  《病毒星球》读后感(三):让人又爱又恨的病毒

  提到病毒,你能想到什么?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恐怕这一个个令人不寒而栗名字是我们的第一印象。病毒,诞生于生命起源之初,并伴随在所有生物之旁,在我们体内,甚至他们的基因都已融入了我们自身的基因,但我们却对他们知之甚少

  说起病毒和我们的关系,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一方面正是病毒,在生命诞生早期制造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也起着维持自然平衡重要作用同时正是病毒基因的改造,促成了动物和人类胚胎的形成;但另一方面,从最早发现的感冒病毒起,无论是天花、流感、还是艾滋病,都是无情的“人类杀手”。随着人类生物技术发展,我们对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对抗病毒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病毒的强大能力为我们服务

  卡尔·齐默的«病毒星球»,虽仅仅是一本小书,但详尽介绍了人类与病毒相知相处、相抗的恩怨情仇,同时介绍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几大著名病毒的故事,是一本很好的病毒知识科普读物美中不足的是,对于病毒之所以强大的机理,以及人类当前在生物和医疗行业对病毒的前沿应用,没有详细展开介绍,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病毒星球》读后感(四):《病毒星球》读书笔记

  “两种不同的病毒在一个细胞里生存和繁殖时候……当宿主细胞同时复制来自两种病毒的NDA判断时,这些片段就可能混在一起……也就是病毒世界的性。“

  病毒和病毒之间可以产生后代,这给了病毒无数种变化的可能,如同一只混入人群中的变形怪,你永远不知道它们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

  “审视下人类基因组,里面有大量病毒基因的痕迹数量成千上万。”

  也就是人类的一部分祖先是病毒。他们用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自己的生命和世界上其他的生物融合在一起。只有部分基因对人类或者其他生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影响吗?还是这部分基因是隐形的?

  quot;禽白血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能把遗传物质插入宿主细胞的DNA中。“

  “病毒或许已经成文了鸡DNA中永恒且无害的一部分。”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一直在反复不断地入侵我们的基因组,日积月累到尽头已经数量惊人。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中携带了近10万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DNA片段,占到人类DNA总量的8%。”

  生命远比我想象的要神奇,其他生物的DNA居然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插入我们人类的DNA中。而且这部分插入的DNA是我们人类生存关键的组件,有一种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可以合成合胞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主要出现在人类的胎盘中,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缺少了这段基因我们就不能正常的出生。

  “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间,人类脱颖而出,病毒对我们的生存功不可没原本就并没有什么”它们“和”我们“之分——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而已。“

  组成DNA的物质都是一样的,说到底都是由这些乐高积木组成的而已。

  书里提到了在一种非常激进的接种天花疫苗的故事,西班牙国王卡洛斯,组织了一直免疫先锋军,20个孤儿,其中一人现在西班牙接受免疫,8天后这个孤儿长出脓包然后结了痂,然后用他身上的痂来感染下一个孩子,直达达到目的地,然后给当地的居民接种疫苗。

  “换句话说他们从零开始制造出了脊髓灰质炎病毒。“

  人类开始充当上帝角色,可以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创造生命。那么未来当这个技术成熟后人类会创造出什么样的生命呢?会不会释放恶魔

  《病毒星球》读后感(五):与此书相关的三点,不连贯,仅仅是个人感受

  读此书,是回顾自己的知识,理解微生物顽强,感受生物演化的伟大。

  有三个有意思点子,不成形,不连贯,无逻辑,瞎掰扯。

  其一,记得刘慈欣的三体吗?三体人在三星照耀的极昼季是无法生存的。不得不脱离液体皮囊休眠。而病毒的生存策略就是如此。在离开宿主,无法延续生命延续时,仅需一个蛋白质夹套,保护住自己的生命密码形式无论,DNA或者RNA都有可能)即可。一旦周围环境适宜,病毒既可以重新恢复生命繁衍状态。我个人猜想刘慈欣应该是受到了病毒生存策略的启迪。而且,按照生命长期乃至永续繁衍的大方向而言,也应该演化出这样的策略。如此,就个人,不就是需要有诗和远方,同样需要眼前的苟且吗?

  第二个想法是,病毒真的是人类的长期生存的所要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无论是个体数量,还是生存适应性,病毒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在我有限记忆和知识积累中,

  HIV(艾滋病病毒),

  HCV(丙型肝炎病毒),

  HPV(人类乳头状病毒),

  ARS(严重亚洲呼吸系统综合症),

  MERS(中东呼吸系统综合症),

  EBOLA(埃博拉病毒),

  IRD FLU(禽类流感病毒),

  AIN FLU(一战末期令人恐惧的“西班牙流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非洲猪瘟病毒)等等。

  上述这些名字,只要拿走“病毒”二字,就是曾经是使人担忧的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流行疾病爆发风险。我们的医学发展仅仅是识别,追赶的路上,何时能超过?不详。

  第三,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有病毒在我们身边是事实。但是,在通往人类演化的路上,也离不开这些微小物种

  类似真菌,那是异于病毒的另一类生命。

  人类制造普通所知晓的抗生素多数来自于并延续自真菌的生存需求

  人类正在做的第一轮的抗生素研究,乃至新一代医药研究越来越追求与微生物合作

  所以,以噬菌体为代表的病毒也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医药科学研究领域

  还有RNA逆转录技术,这是病毒寄生于宿主的生存策略,也是我们听到过的关于癌症治疗的一大类手段。凡此种种告诉你我,生存适应性不断演进是在继续。当然,也告诉我们,生物学还是很有希望的。

  《病毒星球》读后感(六):病毒与星球同在

  2003,那一年是比较特别的一年,那一年SARS病毒肆虐,街上行人稀疏,来往行色匆匆,唯恐会被染上病毒。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三学业紧张压力大,但是为了躲避SARS病毒,学校宣布当年的中考就在本校进行(乡镇级学校),每年都是要前往县城考试的,唯有那一年如此特别! 幸运的是那一年的SARS病毒被成功制服,这一场肆虐,8000人被传染,900人死亡。与之相比, 流感每年大概会导致25万人死亡-可以说,我们躲过了SARS朝人类射出的一颗子弹

  这本书正是给我们讲述有关病毒的秘密。《病毒星球》的写作简洁优雅作者卡尔.齐默在书中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述了科学家近来如何揭开病毒身上隐藏的惊天秘密……从普通感冒到巨型病毒,这是一本让人着迷、发人深省的病毒科普读物。 感冒是什么: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感冒?普通感冒竟然是不治之症。感冒这么难治,一个原因是我们都低估了鼻病毒的威力。鼻病毒的多样性人气馁。但一些科学家仍然觉得,找到治愈所有鼻病毒引起的感冒方法是有可能的。人鼻病毒给人类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特别大的负担,不仅仅因为感冒本身,更因为鼻病毒给更多有害的病原体打开了通向人体大门。人鼻病毒可以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这样未来遇到一些刺激时,免疫系统就不会过度反应,而可以养精蓄锐攻击那些真正的敌人。或许我们不该把感冒看成我们的老对手,而是一个常伴左右的明师。 疫苗可以制服病毒吗? 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病毒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进行有效控制。但是疫苗真的可以控制病毒吗?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现,注射了HPV疫苗的孩子,最多能让它针对的这两种病毒偃旗息鼓,但科学家已经确认了另外13种能够致癌的hpv病毒,更别说还有很多病毒可能没被发现。另外哪怕一秒制服了如今这两种最成功的病毒,自然选择也可以让hpv病毒取代它们的位置。我们千万不能低估病毒在演化方面的创造力。 天花病毒花了多长时间控制? 天花病毒是整个病毒家族里的巨无霸,它们的身材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25倍。 人类根据各种各样努力实验,在经历了对天花长达3500年的苦难困惑之后,我们终于开始对他有了一些了解。并终于能阻止他对人类的破坏。这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但是通过研究天花,我们更加确信,它对人类的威胁不可能被彻底抹出。我们对病毒日益增长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让天花能够永生。 这本书旨在告诉我们,病毒影响了人类福祉的发展,它们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大约10亿人的生存。"病毒"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着致命的毒液。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又一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病毒星球》读后感(七):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看完科普作家卡尔·齐默的《病毒星球》,涨了不少知识。

  可能因为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 NCRR 资助目的产物内容偏向大众健康 / 流行病角度介绍病毒,对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起源和演化史着墨并不算多,但也足够意思

  人类最早认识病毒,是通过研究烟花草叶病。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家花了50年时间,一步一步,将病因确定为“一种可以自我繁殖,比细菌更小的病原体”;将成分确认为 95% 蛋白质,5% 核酸;直到最终通过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它们。从此,我们对地球生命图景的认识中,加上了病毒。

  一般病毒大小只有细菌的十分之一,内部结构简单缺乏要像细菌一样分裂繁殖所需的细胞器和环境条件。所以病毒把自己的遗传物质插入宿主基因组中,借助宿主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

  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疾病都是由微小不起眼的病毒引发的。从感冒(病毒性感冒,鼻病毒),到肝炎(肝炎病毒),到宫颈癌(HPV 病毒),到艾滋病(HIV 病毒),再到最近和历史上的大瘟疫:禽流感、埃博拉、SARS、西班牙流感、天花,都是病毒作祟。

  事实是,从地底洞穴海底火山口,地球上到处都是病毒:一滴水中就有约 2 亿个病毒,人的肺中平均有 170 多种病毒。大多数病毒不会立即致病或致命,它们与宿主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只是安静待着。部分病毒会让人生病的实际原因,是它们影响了某些细胞或组织原本的正常功能或增殖、死亡周期;触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破坏免疫系统让其他疾病乘虚而入。(其实书里没有怎么仔细讲,哭哭。当然具体每一种病毒背后的致病原理又各有差异,十分复杂,鄙小读者就不多嘴了)

  目前有效的主动防范病毒引发疾病的方式,是疫苗和健全的公共卫生系统。疫苗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未来遭到病毒攻击时能更有效识别和杀死它们;健全的公共卫生系统则能把疫情在早期阶段控制住,阻止病毒在人群中扩散。

  在百年千年的时间尺度下,生命与病毒的界限还比较明晰:病毒是外来的,有些会引发疾病和死亡。但把时间尺度拉长到万亿年,当我们去研究我们的基因组,才发现病毒与生命,简直就像时间与空间,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

  有类病毒叫“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顾名思义,它们来自内部,就在生命本身的基因组中。大部分这类 DNA 已经失活,只是被机械地复制传递下去;但少部分会在特定条件下被表达出来,重新感染宿主(比如禽白血病病毒)。不要以为它们是少数,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 DNA 片段,占到人类 DNA 总量的 8%。

  胎盘类动物(人类在内)的胎盘外层细胞会制造合胞素,能让分子在细胞之间流通,是胚胎与外界交换营养和废物的关键。编码合胞素的 DNA,正是来自一种约在 1 亿年前感染了所有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病毒。地球上的氧气来自植物、藻类和细菌的光合作用,其中 25% 由一种细菌——海洋聚球藻完成。它体内负责捕捉光子的蛋白基因,正是来自病毒。

  病毒名字中所传达的有毒、致病,是因为我们最早认识病毒的因由,是它们引发的疾病。事实是,经过千万代的演化历程,生命基因组中来自病毒的 DNA,并非要么无用要么反噬,有些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生命一直在流动着呀。

  书中还有不少有意思的讨论,比如清洁海洋的噬菌体、与细菌差不多大的巨型病毒、病毒是否可以算作生命、生物恐怖分子制造病毒的风险等,推荐阅读。

  .S. 实体书封面很好看

  《病毒星球》读后感(八):斑斓的病毒

  据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血疫》一书改编的同名美剧正在热映,埃博拉病毒的威力,让人闻之色变。可是普雷斯顿推荐的《病毒星球》一书却让人爱不释手,黑色的封面上绘制着五彩缤纷的病毒,看上去萌萌的,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天马行空的宇宙星辰呢。同是讲病毒,科普作家卡尔·齐默简直像打开玩具箱的小孩,对有趣之物如数家珍。

  我们通常认为,病毒不是好东西,不管是让我们头痛流涕的鼻病毒、流感病毒,还是全城戒备的SARS、埃博拉。但人和病毒的关系却不是单纯地找到病毒的软肋、消灭它,病毒这个词本身就是微妙的。“病毒”一词承自罗马帝国,本意为蛇的毒液或人的精液,亦即同时“被赋予了‘毁灭’和‘创造’两层意思”。虽然我们感受不到,但地球之所以适宜人类居住也有病毒的功劳。海洋聚球藻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氧气。科学家却发现,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聚球藻DNA里来自病毒的基因。有人据此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可归功于病毒基因。它们不只为我们贡献了呼吸的氧气,还替地球调节温度。

  病毒与我们关系亲密,人体中就有8%的DNA片段来自病毒。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才能明白病毒究竟是什么:它们极其微小,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虽无自己的代谢结构,只有蛋白质包裹的核酸,却可在宿主体内迅速复制繁殖。我们会跟病毒交换DNA:沉寂于体内的病毒未必会令人感到不适,譬如那些寄生于我们体内的内源性病毒——据推测,在很久以前,病毒入侵,有的个体得病而死,部分个体的免疫系统却制服了病毒。病毒由是毫无症状地在体内扩散,最终产生了含有病毒DNA的受精卵,伴宿主代代相传。在特定情况下,这些病毒仍有可能被重新激活。另一方面,当我们的细胞制造新病毒的时候,也极有可能插入自己的DNA,随之在其他宿主体内传递基因。科学家还可以借此分析病毒存在的时间:在人类和其他物种的DNA里,常有一些共同的病毒,可追溯到我们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说,在物种演化的分支点出现以前,病毒病存在了。从病毒的角度反观自身,“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哪有什么“我们”、“它们”。

  且不说我们无法将体内的病毒赶尽杀绝,对于是否要将可消灭的病毒清除,科学家也未能达成共识。比方说最常见的人鼻病毒,它是普通感冒的病因,通常每年都要滋扰我们好几次。尽管它很百变,但科学家已经在它的核心基因里找到一个关键的四叶苜蓿环状结构,破坏它便能让感冒销声匿迹。可要不要下手却让人犯了难,一来,40%的病毒携带者毫无症状,即使发病也能很快自愈;二来,人鼻病毒可以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尤其是对孩子而言,无伤大雅的小感冒可以减少过敏、克罗恩病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其中利弊殊难定夺。

  还有天花,1977年,全世界治愈了最后一例病患。先前的争议是,有没有必要继续保留实验室里的天花病毒。有人担心,它们会被别有居心的人窃取,当作生物武器,毕竟我们已不再接种天花疫苗了,一旦爆发疫情如何防御?持相反意见者则说,若有新一轮疫情——无论可能性有多小,我们尚需进一步研究病毒。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问题的焦点也悄然改变。基因测序已帮助我们了解了天花病毒蛋白质运行机制,科学家还通过基因合成,从零开始制造出小尺寸的病毒,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也能拼装出天花或其他大尺寸病毒。早在人类出现以前,病毒就存在于地球,如今,它们又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永生。

  与斑斓的病毒为伍,我们不断填补未知,稳步向前。虽不能事事遂心如意,可它们的生命,亦予我们创造力的源泉。

  ——己亥年读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病毒星球》读后感(九):病毒:是毁灭也是创造

  提起病毒,大多数人总会首先想起天花、埃博拉、艾滋病毒、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声名狼藉的“杀手”。的确,它们的注脚总是可怕的感染病症和庞大的死亡数字,这些“毁灭”的象征让人印象深刻也不足为奇,但如果你认为毁灭就是病毒的全部内涵,那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病毒星球》一书的作者卡尔•齐默的概括,对病毒更为准确的形容应该是“毁灭与创造的完美结合”。因为病毒不仅会让生物染上可怕的疾病,其实也在不断演变,时刻参与生物的进化,更有甚者能改变整个地球的环境条件。

  病毒的毁灭性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病毒的宏观毁灭性显而易见,如天花病毒,至少从距今三千五百年就开始危害人类,包括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在内的多个古代文明中心无一幸免,数亿人深受其害;相比天花病毒的“漫长杀戮”,埃博拉病毒则像阴险的刺客,它似乎更喜欢“蛰伏”,阶段性地突袭打得人类措手不及,2013年,沉寂已久的埃博拉病毒突然在西非重新兴风作浪,不仅在非洲造成数万人感染,还向全球蔓延,而患者的惨状更让人毛骨悚然。

  病毒在微观上的毁灭性则与其增殖特点有关。病毒一贯以逸待劳,它通常通过“劫持”细菌或生物体的细胞,导入自己的遗传分子来完成自身复制,将其变成自己的“奴隶”,直至宿主崩溃破裂或者其营养消耗殆尽为止,它增殖显得邪恶又残酷。

  比如臭名昭著的艾滋病毒(HIV),直接以充当人体卫士的免疫细胞为宿主。它操纵CD4细胞不断替其“打工”,复制出更多的病毒,从而感染更多的宿主,同时,免疫系统会对受感染的细胞发动“自我攻击”,但狡猾的HIV病毒总会漏网,潜伏数月甚至多年,默默复制,然后再次爆发,如此反复,免疫系统频繁地“内斗”后最终完全奔溃,而此时的人体即便在轻微的感染下也不堪一击。

  如此看来,病毒真可谓毁灭死神,但实际上,病毒在毁灭的同时也在创造,并且创造的方式和结果也有多种。可能最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创造结果之一就是我们人类。早期物种在与病毒作战时会“制服”一些病毒,并将“俘获”的无害DNA片段纳为自身DNA的一部,日积月累,伴随生物进化之路,形成了今日人类身上数量可观的“病毒遗迹”——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整理后发现,每个人的基因组中携带了近十万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DNA片段,占人类DNA总量的8%。人类的近十分之一遗传物质源于看似低等的病毒,这有多奇妙和震撼!

  病毒的另一种创造是它可以“自我更新”。一方面,病毒的遗传物质在宿主体内复制时会偶尔出错,这就为病毒增加了新的特性;另一方面,当多种病毒感染宿主时,宿主DNA在进行复制工作时可能会将不同病毒的DNA片段混在一起,形成新病毒。两种方式共同推进了病毒的“改容换貌”,不断变化的病毒会让原先的疫苗失效,而这也是一些病毒极难防治的原因。

  从根本上看,无论是病毒实现跨物种“跳跃”,还是它们自身的千变万化,都源于其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而病毒的毁灭特性也同样来自它们“奴役”或“欺骗”对方来持续复制己方遗传物质的结果。毁灭与创造在病毒身上是统一的。

  其实,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中作出的概括并非首创,病毒(virus)一词源自罗马帝国,词源的意思就是蛇的毒液或者人的精液——兼具“毁灭”和“创造”两种内涵。而令人感觉巧妙的是,不论最初的命名者出于何种理解(很可能只是偏向于毁灭的一面)选用了这个词,现在看来却出奇地准确。

  《病毒星球》读后感(十):科普你必须了解的病毒的知识

  病毒是一种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世界上存在的病毒千千万万,有些已经被人们发现了,而有些一直潜藏在我们身边,要知道69%的人都是致癌病毒的携带者。

  《病毒星球》是来自知名科普作家卡尔·齐默笔下,在书里他讲述了关于十二种病毒的故事,分为了四类,这些病毒都是代表性的,可以说即使你不认识这个病毒也会听过这个病毒所会带来的疾病,而这些疾病有的已经可以被治愈,有的却依然是医学界的难题。

  整本书是很小巧的,我原本是有点怀疑这个大小厚度真的能让我们了解病毒吗?但是当我翻开阅读之后就明白了作者卡尔·齐默为何能成为知名的科普作家了。作为一本病毒科普书,它没有像专业书一样充斥着专业名词,也没有面面俱到地描绘病毒的种种,唯有简单地介绍了病毒的发现史,更多的是向我们叙述了病毒们的故事,以各种实例来让我们了解病毒,让我们重视病毒所能造成的危害,这些危害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如果我们不在乎这些病毒的存在,不去寻找它们,那么这些病毒将会给我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影响。所以这本书对病毒只有一知半解的,甚至一无所知的人们真的应该翻开仔细阅读。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简单的叙述就是一本科普书最应该拥有的特点。

HIV病毒

  在书里我最熟悉的一个病毒就是HIV病毒,它被划分在了与病毒共赴未来。其实我对它的熟悉也仅仅局限于它会引发艾滋病,而艾滋病至今没有特效药。看完这篇文章我对HIV病毒有了更多的了解,它的第一次正式记录,是在1980年期间有五名年轻的男性死于了卡氏肺囊虫肺炎,而这种病只有免疫力差的人才有可能患病,这些异象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后来发现他们都是细胞层面免疫功能障碍。实际上HIV病毒其实已经感染了人类50年之久。只是它的传染性并不强,仅通过血液和精液传播。可一旦进入体内就会大肆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潜伏期可能是1年,也可能是20年。这文章里着重了九次跳跃,而这正是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明白这种来自于灵长类动物身上的病毒已经进化了!值得庆幸的是当人们知道了它的存在的时候进行预防,时至今日得到了一定控制。并且有无数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有效的疫苗。或许在未来,它将不再属于无法被治愈的疾病。

  病毒是地球生态环境组成的一部分,甚至它可能是生命的起源。它寄生在人类身上,也可以寄生在动物身上,甚至是植物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正面病毒所可能带来的未知数,这是对我们人类的考验,以无数人的生命作为赌注的一场考验。同时它也能赋予我们新的创造力,让我们能够他先很多新的东西,从中获得很多灵感。

  当然在灾祸未降临之前先让我们翻开这本《病毒星球》认识一下有关病毒的知识,别到考验来到之时一无所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病毒星球》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