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发条橙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9 03:33: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发条橙读后感10篇

  《发条橙》是一本由[英]安东尼·伯吉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条橙》读后感(一):先承认有恶

  先承认有恶,善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自由意志是自己有选择权的意志,不是被迫,不是条件反射,可以选择好也可以选择坏。有自由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不是上帝手中把玩的有着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只是上了发条机械运转的甜橙。

  《发条橙》的背景是在作者写作的未来,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过去,但从宏观角度来讲,它也预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多人都失去了一部分的自由意志,没有下班自由,假期自由,住房自由,财务自由等等。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对的,我们被调教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放在了该放的位置上,只有少数人有选择权。

  小说主人公亚历克斯有一天突然长大,在没有外力推动,没有药物作用的前提下选择了善,他最终重塑了自己,开始了新生活。但我们能否有这样的一天呢?

  《发条橙》读后感(二):小环境小伙伴才能决定底线

  《发条橙》断断续续读了半个月才读完,像这种文学类作品我一向抓不准它们想表达的中心,也是为了扩大阅读范围选择了安东尼伯吉斯这部作品。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这本书还是很流畅很能让人留下印象的,全文能感受到社会秩序管理,青年连续和追求个性自由之间的矛盾。社会是否能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来改变“坏小孩”的思想,还是就让其在历练与体验中自己感受,直到开始追求稳定和温情。青少年的教育是不能纯粹靠说教或者洗脑,说教只能在自己亲身经历了以后想起来才能觉得有道理,才能从心里认可,不然徒添逆反情绪。

  正如作者在序里说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如果从开始到最后没有都没有长进,那也不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主人公在当时的环境里,从一个凶残没恻隐之心的毛头小子变到开始期望家庭的温暖的小伙子,这是最大的变化,也是靠周围的人们创造的环境和趋势对他的积极引导产生的作用。

  大环境是由小环境组成的,小环境最重要的是小伙伴和家庭的影响,大环境决定了个人发展的上限,小环境却是能决定一个人道德底线。这也理解了为什么现在的家长都要挤破头让小孩儿进好的学校的原因了,一切都是那么现实。

  《发条橙》读后感(三):批量生产发条橙

  男主从一个未成年的暴力分子,到最后年满十八,自己选择成为一个好人,想去成家立业,或许为了族群的发展,体内的荷尔蒙之类的,控制着我们成为一个发条橙?

  黑格尔说过: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很独特的翻译,有别样的感觉。

  “青春总会过去,是啊。但青春只不过像是一头野兽,不,甚至都不像野兽,更像是街头随处可见的那些小玩具。锡制的小人儿,里面有发条,上劲机关露在外头,你咔嗒咔嗒咔嗒上好劲,一松手它就跑开了,仿佛是在走路,哦哥们儿。可它只会走直线,一头撞上东西,撞得砰砰响也不回头,它自己不可能停下。青春就像是这小小的发条机器。 我的儿子,我的儿子,等他长大懂事了,我就把这一切都说给他听。我知道他根本听不懂,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懂,还是会做我干过的那些狗屁事,甚至会杀害爱养喵喵叫的猫公猫婆的鳟鱼老太婆,我并没有办法去阻止他。他也没有办法阻止他的儿子,哥们儿。周而复始,直到世界末日,轮回轮回轮回,就像是有什么开天辟地的巨人,或者干脆是上帝他老人家自个儿(借了克洛瓦奶吧的光)在他的巨型巴掌里把一个臭烘烘的脏橙子转啊转啊转个不停。”

  《发条橙》读后感(四):发条橙

  本书是一本很经典的反乌托邦类型的书,同名电影也很出名。 前半部分看的很不安和难受,15岁的亚厉克斯拥有着极端的邪恶,抢劫斗殴强奸无恶不作,政府无能社会迂腐,后来他被朋友出卖而遭逮捕。 在监狱度过一段时间后他被改造了,剥夺了他的自由意志,变得一想要作恶就想吐和疼痛,也无法再听他喜爱的古典音乐,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弱者和发条装置,却不为世界所接受,沦为权利斗争的一个棋子,他甚至想要自杀想要摆脱这样极端的善。 不知该为他作为一个受害者惋惜还是为他受到的报应而拍手称快。 彻底的被制造的善和自由的最极端的恶一样都是没人性的,重要的是人要有道德选择权,恶必须与善共存。善良是一种选择,是内心的产物,而不是施加条件之后的标准。当你无法选择,你就不再为人了,你成了一个发条橙。 文章很多地方都有一些隐晦的对比,像善与恶,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去选择,但如果是施加了强制性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善,和自由却极度的邪恶,我们该如何选择呢?青春与成熟,强权与自由,入狱前混乱不堪的社会与招收恶棍为警察监守自盗的社会?施加强权的英国执政党和欺骗胁迫的民主派?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发条橙》读后感(五):发条橙——成也一时,败也一时

  阅读这个半世纪前的故事——“你即将穿越边界,前往祈祷也鞭长莫及的地方”——好像触及到一处“文明”之上的“永久性溃疡”。

  发条橙,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这似乎就是“量的病变”演变为“质的溃疡”之机制了吧。

  “善良是来自内心的,善良是要人去抉择的,当你无法选择,你也就不再为人了。”可是当你不小心认真地选择了,效果却并不如意或正好相反了呢?!

  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人生虽然是由道德实体的尖锐对立所彰显的,但人性真实的动态就像是原子核外包裹着的电子云——测不准。

  发条橙,意味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恶作善时善亦恶,善作恶时恶亦善,故而发条成也一时,发条败也一时,发条文明终将溃疡。

  对付这样的熊孩子,要不试试湊佳苗的《告白》——让量的病变得以被量的消灭——续集最好是量的新生吧?

  续集,很有可能又变成了新时代代理人所研发的发条大橙子——“智能”帮你“选择”——很多人不上发条是难以续命的了!

  《发条橙》读后感(六):读后感

  读书,我总是无法深度理解,永远只能看见表面的东西。《发条橙》也是一样。浅谈一下读后感。

  上了发条的人就变成了一个机器,没有选择权,没有自我。

  全书大概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讲述阿历克斯带着一伙兄弟在城市里无恶不作,抢劫、盗窃、打人、强奸,就是发生在我们周围一切可怕的事情,他们都做。不过内容没有过多的暴力感,因为作者站在施暴者的角度在描写,省去了被害者的心理历程,毕竟这不是重点。

  第二个阶段,阿历克斯入狱,在狱中两年后,被当做小白鼠去做改造犯人的实验。也不知道那家研究中心是用了什么原理,总之,阿历克斯一有坏念头就会呕吐难忍,以至于被释放的他,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只能低三下四的挨欺负。变成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甚者没有反抗的权力。他想,却不能。行尸走肉一般走在大街上时,就能体会到他心如死灰的感觉。有趣的一点是,他在被警察殴打后,是被曾经伤害过的一户人家收容,其实是一群反政党。

  第三阶段,阿历克斯自杀未遂,在医院中治疗,重新恢复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是以前可以无恶不作的样子。也许他又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其实不然,他自己也开始厌倦这样的日子。他开始反思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在成长,他的观念在改变,他不再见财起意见色心起,反而突然想追求幸福,追求真爱。他的变化让前面压抑了这么久的读者,终于松了一口气。

  从憎恶,到同情怜悯,再到释怀。也许除了阿历克斯的成长,小说还带有政治色彩吧

  《发条橙》读后感(七):你做了选择,就要承担起后果

  无论青春的线条多么的疯狂,终究是要走成一条正常的直线。不要回头抱怨这条乱糟糟的线,满腹怨气。线是你自己划的,你就要承担后果,付出代价。 就像书中某位教授的话一样:你有什么资格抱怨,孩子。你做了选择,就要承担起后果。不管发生什么,这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书名其实可以改成阿历克斯的青春史。 大致的故事是,主人公阿历克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青春叛逆时期的典型,一个小团伙的头头。最大的爱好就是在晚上去搞破坏,欺负老年人,和其它团伙斗殴,带上头套去强奸,打劫。 在一次入室抢劫时,遭同伙背叛,勿杀了一位老妇人,而被抓进了监狱。经过了政府的特殊疗法后,变成了一个只要想到暴力和谩骂就会恶心头痛呕吐的“正常善良人”。 改造后的他被各种以前他所欺负过的人报复殴打,父母不接受他。所以他只能四处流落,之后被一个想推翻政府的组织收留,但这个组织其实也只是把他当推翻现有政府的工具而已,于是他跳楼了,但却没死,被人送往医院救治。 政府怕改造后的阿历克斯被敌对组织利用,作为一个活证据。在他昏迷期间,又把他给治好了,最初的阿历克斯又回来了,父母最终还是接纳了他。 经历过这一切之后,阿历克斯回到正常的生活,发现自己不再对那些暴力之事感兴趣。那时的朋友们死的死,工作的工作。在遇见了已结婚的朋友后,明白了一切的阿历克斯终于告别了自己的青春,去追求自己的真正的人生了。 就像朋友们经常告诉阿历克斯的一样:我们已经不小了。青春总会过去,是啊。但青春只不过像是一头野兽,不,甚至都不像野兽,更像是街头随处可见的那些小玩具。锡制的小人儿,里面有发条,上劲机关露在外头,你咔嗒咔嗒咔嗒上好劲,一松手它就跑开了,仿佛是在走路,哦哥们儿。可它只会走直线,一头撞上东西,撞得砰砰响也不回头,它自己不可能停下。青春就像是这小小的发条机器。

  《发条橙》读后感(八):真正的善良是“我选择善良”

  这本书的议题:被动而为的善良是不是善良?如果“不选择善良就将遭受生理上的痛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不再作恶的原因,这个被迫行善的恶人是善良的吗?

  《发条橙》讲述的就是一个被迫从善的故事。主人公阿历克斯因为作恶多端被剥夺了选择善良的权利。他在监狱里被迫接受矫正治疗,目的是让他一遇到丑恶事件就头痛呕吐,从而不得不想些善意的念头来缓解。

  故事中阿历克斯的邪恶并非来自天生,也不是社会制约的产物,那是他的自主选择,他心甘情愿。讽刺的是,他的善良确实被迫。在他的矫正疗法开始前,他虽然还未转心,却并不表明他永远不会变。然而矫正疗法却剥夺了他“悟得圣光”的机会。

  善良到底是什么?是助人为乐吗?是慈善机构的善举吗?不,这些是善事,而非善良。善事是善良的结果,真正善良是“我选择善良”。

这个世界是“扁橙子”;人是一个小宇宙,小世界;如同水果一样,他是自然而生,能够焕发色彩、香味和甘甜;若要胡乱折腾他,修理他,就是把他变成一件机器。——《尤利西斯》中角色斯蒂芬·迪达勒斯“当个善人不一定是件好事,小6655321啊。有时候甚至是可怕的。” 上帝希望的是什么?上帝是喜欢善,还是希望人们自己选择善?如果人被迫为善,是不是选择恶反倒更好一些?这问题真是艰难深奥啊,小6655321。——《发条橙》牧师“这都是细枝末节,”布罗德斯基大夫笑着说,“我们对其动机也好,对更为崇高的伦理也好,并不关心,我们只关心如何降低犯罪以及......” 我提高声调吼叫道:“难道我就是一只发条橙吗?”《发条橙》本意是想成为一本小册子,甚至是一本宣教书,告诫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何等重要

  实际上,因为作者写的太过详细,阿历克斯接受矫正治疗的描写会让人从生理上产生不适。

  比起前、中端,这个结尾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阿历克斯如何被治愈没有说清楚。

  《发条橙》读后感(九):再亮的光也照不进心底的黑暗

  文 | 海蓝蒲雨

  一个人的恶有多么可怕,我的脑海在不断翻腾着,搜寻着看过的某些只言片语,和令人心悸眉头紧皱的故事,心里上上下下,《发条橙》的位置不断变换,最终排到了罪恶榜的顶端,这真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故事啊!

  《发条橙》描述了主人公阿历克斯十五岁到十七岁之间发生的黑暗故事,暴力、抢劫、掳掠、强奸占据了他整个夜晚,白天则放纵着自己荒废光阴——朗朗少年本是学知识长本事的阶段,却徘徊在恶的边缘,他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乐,放纵他恣意的人生,活在颠倒黑白的人生中。

  他在给生活予以痛击的时候,生活也给他品尝到了自己酿的苦果。自以为是的阿历克斯遭到了同伴的陷害,被投入了监狱。为了尽快离开监狱,他自愿加入政府创造的“改造计划”,被塑造成了一个无法使用暴力“被迫善良”的人。再一次被同伴痛殴的阿历克斯落入了政府反对派的手里,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又把他变了回来,他再一次地投入到了罪恶的怀抱里,直到他偶然遇到曾经的伙伴,选择了放弃暴力回归善良。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呱呱坠地落入人间的孩子都是善良的,但随之而来的选择则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可是为什么这些孩子们会选择罪恶呢?《告白》中犯下罪恶的孩子们也尚小,为了引起妈妈对他的关注,悄悄谋划出一个惊天大案,用犯罪来吸引关注,令人诧异。《烈日灼心》里的强奸致死案也是举世瞩目的,令人觉得极其残忍。犯下这个案子人依然是孩子们,其中的主犯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性冲动而失手杀人,令人十分惋惜。我们不禁感叹,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不管是法律的空缺,制度的不完善,还是人性的卑劣,都把小小年纪的阿历克斯的恶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唏嘘不已。最奇妙的是在监狱里对他的改造,使用了“以恶对恶”的方式,他人施暴的画面形成了小电影播放给阿历克斯看,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迫害”,从而导致对暴力的抗衡和对弈,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善良”。看似从表面祛除了恶意,实则只是从根本上隐藏了恶,令人哑然失笑。

  从本源上来说,阿历克斯道德沦丧,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看待问题的形式单一,生活作风混乱且目无法纪,实在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大恶人。再好的世界也融不进十恶不赦的坏人,再亮的光也照不进心底的黑暗。他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的恶人之路,做下了太多令人发指的恶行,过去的恶都存在着,等待着未来的他吞噬曾经的恶果。

  恶人终有幡然醒悟的那一刻,小阿历克斯仿佛是一只泄了气的气球,放弃了从恶,选择了回归正常人的生活。选择仿佛一道光,照亮了他的新生活,切断了过往的旧生活,也成为拯救其人生的救命稻草。我们并不能对他进行道德审判,但是我们内心都有一杆秤,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做出评判,孰是孰非,我们自由定夺。

  愿恶犹如黑暗,在光明的照耀下无影遁形!

  《发条橙》读后感(十):感

  走出走进,这本书就显眼地摆在那。听说此书尺度之大,一直没敢读,因为曾经看过一部类似的电影 银河 ,在观影的几小时中,这种赤裸裸拆解人性黑暗面的故事一直带给我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读此书时亦是如此,当作者十分连贯地讲述发生在同一个夜晚的几件丑事,一度使我怀疑是不是看的恐怖片。 小说设定奇妙的一点在于,夜晚的恶魔在白天看起来不能再绅士,他甚至还有高雅的音乐爱好。 我经常在想,背离社会的人,是什么会让他回不了头? 问及犯罪内因,主人公说他有怒火,没来由的愤怒想要宣泄。如监狱牧师所言,善与恶,都是自己选的。对社会偏激的看法,不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欺骗他,反而或许他是对的,看到的也确实够真实。至于为什么一直过得不好,只是因为他曾经没有想过,未来也不敢去想有没有选择其他生活的可能性。想法上一懒惰,做了生活的奴隶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总是走失在人生的分岔口也与周遭的一切分不开关系。 本书是上世纪50年代的出版的,作书的原意是探讨20年后科技的进步是否留有人对自由的选择权,却也引起西方社会对治安问题的持续发酵。不可否认,英美犯罪率时至今日依然居高不下,夜间出行不得不寻求庇护,是因为寻欢作乐就是街头帮派的夜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一个青年,想不指染半点流氓品行都难。 但总观来看,导致男主角会越来越叛逆,不服社会的原因,更像是奇葩说里黄执中所言“奢侈的烦恼”:令人羡慕的高档小区,无微不至关照的母亲,品位独特的音乐爱好······原著并未交代他的恶魔之心是如何萌芽的,却很早就成了野兽,会利用人性的野兽。母爱感化不了他,音乐同样只是助长了他对犯罪的亢奋。 为了讨论自由,作者脑洞大开了一下,畅想技术手段能触碰人对罪恶的选择权。论起从观念上根除邪恶思想,喜剧大师周星驰扮演的《回魂夜》中的捉鬼英雄何尝不是同一般经历。从小到大不断地接受鬼屋的熏陶,过山车的惊险,恐怖片的刺激,人哪里还有恐怖之感觉。然而正如前不久的基因编辑技术一样,消除了不好的一点生理条件,他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失去对天赋自由的选择权的人。不仅如此,人的意识与行为都是互联的,轻易的改变带来的是高度不可控的风险,而这绝对不是现代科学认可的道德观。 小说读完急匆匆看了电影,原著作者与导演两人都是那个时代了不起的人,我不能去评判什么。或许是先入为主,再看电影时,那些广受争议的画面已经刺激不了我的眼球了,或者说小说本身能够给读者带来的暴力盛宴就已经超越了一桢桢有限的画框。再加上精心打磨的文字流里外源源不断营造的悚然气氛,将故事里令人咂舌的硬暴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只是有一点我没想到,小说中出现了好几次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只有在电影中才能切实体会得到。这首曲子的喜剧程度堪比欢乐颂,将其作背景音乐放在犯罪现场无疑是对扭曲的人性最好的嘲讽。 这样就相当于刷了两遍故事,回想起来,抛开主角经历的科技治疗手段,全书更像讨论的是善恶因果。用同时代的《天龙八部》里姑苏慕容的手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来概括应该说比较贴切。多年以后,在深入骨髓的意识中,主角已无力抵抗,却还是被一群老头抓起,承受着他们软绵绵的拳头。愤怒起来,文明人打人的方式与小孩初奇一致。 作者自序整个故事分三个层次,闭口最后一部分的政治不谈,前两段里,那次改造更像是一面利镜,对半开照出主人公施暴与受虐两种状态,形成因果轮回。与佛教抵制的冤冤相报如出一辙的是,《发条橙》里早期受到这群小孩毒害的作家,竟也怀揣的是”普渡众生“般仁慈之心,对待后期落难的男主视如己出,不得不说作家是真正的成大事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发条橙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