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的同时,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走进名师讲堂和专家讲座,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促进自己教学腾飞,努力打造生命化民主化课堂。积极投入课堂改革的实践,高度重视学生的广泛阅读,重视文本的阅读,重视学生阅读思路与方法的梳理与总结,重视课堂目标的达成与管理,重视民主化生命化教学的课型研究,重视课堂问题的生成与设计,重视作文教学的以读带写,促作文滕飞。先后研读了《民主教育在课堂》、《民主·经验·教育》、《给教师的建议》、《什么是教育》、《爱的教育》、《叶圣陶文集》、《窗边的小豆豆》、《民主主义与教育》、《用生命润泽生命》等近五十本中外教育名著,在1+1教育博客上写出教育日志306篇,约62万字,其中被《中学语文教学》、《意林》等刊物发表的共二十一篇,出书撰稿十八篇。
我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实现对人的尊重。阿克顿说民主教育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见阿克顿《自由与权力》第373页)李镇西校长强调:“课堂教学既应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应该将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注入孩子们需要滋养的心灵:善良、正义、忠诚、气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宽容、人权、公正……”(见《民主教育在课堂》第5页)他把民主课堂阐释为:“1,充满爱心,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2,尊重个性,即一个人在天赋、智慧、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独一无二性。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见《民主教育在课堂》第5页、第6页)
在我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把对学生爱的关注看的高于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
(一) 关于董超
他是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多愁善感、神经敏感的男孩儿,学习成绩是班里的第三名,他不甘心屈居第三,老是想着争第一,但每次的大考小考他还是稳居第三。他为此急躁、忧郁,自问:我为什么不能是第一?中考前,他已经紧张地不能自控,在全班齐背所学的29首诗词时,我看到他脸色蜡黄,大汗淋漓,嘴唇抖得厉害,没有规律地上下盒动。下课后我关切地询问他的情况,劝慰他第三名已经很好了,考一中没一点问题。他父亲打电话给我:“张老师,我看董超是疯了。”我急忙制止他:“你千万别在孩子面前说这话,对他打击太大了,要有信心。”结果董超连泰中小班也没考上,泰中老师网开一面,看他每学期考试成绩优异,就直接录取到小班。这在董超看来,自己进小班是名不正,言不顺。思想压力越来越大,学期末,他的成绩垫底。那天晚上,我接到他的电话,他哭诉着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你救救我吧!或者你把我介绍到某个技校也行。”我机灵一动,说:“我有个亲戚在泰中,我让她给你说说你去他们大班怎样?大班学生绝然没有你学习好,你放心,准棒!”他爽快地答应。调到大班后,他找到了自信,期末考试,居然跃居班里第10名,最后高考成绩623.5分,录取到山大。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下午,我请他吃饭,以示祝贺。他看到我,扑通一声跪下,给我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像个小孩似的抱住我的腿,泣不成声地说:“老师,没有您的支持和鼓励,我拿不到今天这个珍贵的通知书。您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您的大恩大德,我永志不忘!”
(二)关于阿宏
阿宏是我的语文课代表,当初我任命他做语文课代表的时候,班里有95%的同学反对,班委一班人多次提议换人,说我不会看人。不是阿宏人缘不好,而是大家觉得他学习成绩很差,在班里几乎垫底。我说:“你们看错了,看错了。每天能主动帮组长收交作业的是谁?每次能把随笔、日记、作文写满两大16k张纸的是谁?每次上课认真听课、发言次数最多的人是谁?阿宏当之无愧。”我在课下暗暗的给阿宏加油:“宏宏,别怕,只管放开手脚大胆地干!我看你行,学习上有困难,我来帮你。凭你这样认真,期末考试,成绩绝对让他们刮目相看。”不出所料,期末成绩出来后,阿宏第21名(班里共62名学生)。事实胜于雄辩,阿宏自信满满,班里再也没有看他不起的人了。
(三)关于尹霞和尚亮
徐志摩在《爱眉小札》中给热恋中的陆小曼写道:“即使眉你有一天心换了样,停止了爱我,那时我的心就像莲蓬似的栽满了窟窿,我所有的热血都从这些窟窿里流走——即使有那样悲惨的一天,我想我还是不敢怨的,因为你我的心曾经一度灵通,那时不可灭的。”
青春期的孩子们青涩的爱情也有这样的热度。虽然我看过曾宏艳老师专门谈论爱情教育的书《爱你准备好了吗》,看过袁卫星老师的《生命课》,但真面临这些勇敢叩问爱情的学生时,我却总有些手足无措。
莎士比亚有一首小诗:
“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
回答我,回答我。”
这首诗表达了青春期的孩子们渴望探索爱情奥秘的隐秘心理。孩子们的成长总是超前的,而我们的教育却总是滞后的。
尹霞是个美丽而热情、成绩优异的好女孩儿,可是初三上学期,她的成绩却直线下降,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次找她谈心,她终于说出班里家庭条件很好的尚亮追求她,与他谈起了恋爱,并经常请她一起吃饭、逛街、购物,甚至有了相互亲吻等秘密接触。有一天,他们两人突然失踪,一连三天没来上课,我与双方家长取得联系,废寝忘食,日夜兼程,终于在外地宾馆里找到他俩。
我把袁卫星老师写给他女儿写的一段话摘抄给尹霞:
“爸爸希望你今后不要早恋,因为那会占用你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分散你本应集中的学习精力,甚至是你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像一枚苹果,还没有红透,还没有成熟,就摘了来吃,那尝到的只会是青涩的滋味。
因此,爸爸希望你今后努力避免在婚前偷尝“禁果”,因为那也许会使你失去本该有的恋爱的纯洁,甚至会在你和你伴侣的情感深处留下难于挥去的阴影。
因此,爸爸希望你今后拒绝并且远离婚外的性行为,因为那势必影响正常的夫妻关系,降低应有的婚姻质量,甚至破坏家庭,造成伤害。”
《麦田守望者》中斯宾塞说“人生就是一场球赛,我们却要遵守每一项这样或那样的规则。”我们在这个社会都会参加这样的“球赛”,只有遵守所谓的“规则”。
纳撒尼尔·霍桑写道:“在看似伤乱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被规范地放在某一个位置,一旦脱离了这个位置,我们将被这个世界永远地地遗弃。”
我又写信给尹霞尚亮:
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都盼望着你们一天天长大,他们以你们的健康成长为骄傲,他们会想:我交给这世界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它会还给我培养成一个怎样人呢?
我希望你们能理解父母的辛劳,严守自己生命的安全线,不怕跌倒,只要爬起来继续前行,仍然是好样的!”
在我的热情鼓励下,尹霞尚亮来学校上课了。俩个孩子内心的情感,被紧张的中考备考慢慢冲淡了。中招考试后,尹霞没有考取重点高中,尚亮没有考取高中,上了技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处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作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写到这里,我心依然悲凉: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战场硝烟里,爱情教育是一个空缺。在当下的学校教育里,没有爱情课,哪个老师能公然站在课堂上,像孩子们阐释:什么是爱情?中学生怎样对待突然而来的爱情?没有!孩子们只好用自己懵懂的方式撞击和叩问着爱情之门,有些孩子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请问: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谁来挽救这些孩子?谁来为教育买单?
杜威38岁时(1897年)发表了一部振奋人心且有预见性的文章——《我的教育信条》,他提出了著名的五大教育信条,其中第四条是关于教育方法的看法:“教材的呈现和处理的规律应该是儿童自己的天性发展的规律。”很明显他把儿童的天性放在了主动的地位,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放在了被动的地位。体现了真实的教育规律。第五条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可见教育的重要。文章最后指出:“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自己职业的尊严;教师是社会的公仆,被专门从人群中选出来,负有为耻正当的社会秩序并确保社会健康发展的使命。从这个方面来说,教师永远是真正福音的先知,是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肩负和推动着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与复兴,所以,我爱我的职业,我爱我的学生。有爱不觉杏林远,枯荣胜作四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