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产生了错觉,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临近期末的那段紧张的复习迎考的时光。
图书馆的氛围就是学习的氛围:安静,舒适,气温也适宜。可我的心境大不如从前了,焦虑浮躁,静不下心来。曾经在大学的图书馆,要早早地排队等开门、占座位,那场面密密麻麻都是人,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埋头看书、刷题。而如今,时代不同了,大家即使坐在图书馆里,真正看书的没几个,不少人捧着手机戴着耳麦追剧。非要找出几个认真学习的读者,恐怕就是写暑假作业的初中生和小学生了。呵呵,我竟然也是其中一员,姑且把自己当成学生吧。
买了一摞的学习资料,几次下决心好好复习,可一看到全都是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术等理论,又不免失去兴趣,叹了一口气,逼着自己进入状态。按理说,这些理论在大学时期全都学过,可几乎全还给老师了,这个定律那个效应,看得我头昏脑涨,依稀只记得几个人名。至于这些人做过什么研究,做过多大的贡献,已经一概不知了。
完全没有心思,也找不到头绪,偷偷地拿起手机刷微信。不觉,时间溜走了一大半。这个时候,我尝到了当学生的苦恼滋味了,难怪学生不爱学习,找不到乐趣啊!
老公侄女,每天写作业到深夜还写不完,第二天早上5点钟起床继续写,可见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可是学习效果如何呢?这次的期末考排名仍然在班级的中下游,简直要绝望透顶了!
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以目前的成绩,上普高都是一种奢望。唉,想想,当学生真的挺不容易的。即使天天起早贪黑,可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搁在谁身上谁都会对学习丧失热情和信心啊!
粗粗地浏览了一遍资料,除了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章节稍微熟悉,那些纯理论化的关于课程、学习、认知、基础心理学等,我真的一窍不通。突然间感到脸红,作为一名老师,属于自己业务范围内的知识按理说应该了然于胸,我怎么会如此匮乏?这个似乎挺不对劲的,虽然理论挺高大上的,但是我们的工作难道不应该在它们的指导下开展的吗?如果不理解教学背后的原理,那不是怪可笑的吗?
对,就趁这次考试的机会,让我重新学习理论、掌握理论,更好的应用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说也奇怪,树立了目标以后,我竟然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投入学习。
学习的动力不可能来自外界,尽管有考试催促,如果仅仅应付考试,我的内心不会真正平静。也就是发乎情、能够唤醒热情的动力,才真正让一个人沉下心来学习。
学生为什么学得苦,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还没有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