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上自己写的文字了,着急,短期又进步不了。写来写去,单调的词汇,刻板的句式,总是不能令自己满意。郁闷,踌躇,止步不前。尽管打卡小程序每天提醒,进去为坚持打卡的同事点赞,然后就一动不动。
好友发来喜讯,她的专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她的老师是中国有声语言领域里的大师,欣喜若狂地祝贺她:我就知道你可以练出来了,现在你可以享受“怎么读都对”的自由了。
为她高兴的同时也好生羡慕:什么时候我也能取得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呢?
前阵子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先翻了翻书后附录:朱永新学术活动年表,我不禁诧异于他非一般的勤于笔耕。著述之丰富,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用睡觉的。朱老师从23岁开始发表文章,数量逐年增加。我略微研究了下,24那年发表2篇,25岁开始呈井喷式,竟然达到26篇。接下来他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平均每个月都会有3-4篇文章见诸报端刊物。
掩卷沉思:朱老师何以在青年时期就有这样的坚韧意志?而多数人却在这个年龄尚做着白日梦,享受自己青春的身体。
有志者早已觉醒,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地鞭策他们,使他们不敢松懈、怠慢,每天跟时间赛跑,不知疲倦。
重拾经典的文学作品,我需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这个时候再阅读经典,情节内容已经不是我最关注的点。书中哪些词汇是我的词汇库里所缺乏的,记下来;哪些段落的描绘是我不常用的,记下来;整本书、每个章节的哪些结构是我还陌生的,细细体会、品读。总之,我好像又回到了读书时代摘抄好词好句的时光。以前,我单纯模仿,现在我会拿自己的文字进行比较,并且反思:人家写得好,好在哪里?
遭遇瓶颈期,就要想办法突破。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让自己沉浸在书里的世界,跟作者对话,跟自己死磕。还要时不时跳出来,再运用人家的方法来构思自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