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到含羞草的文章纯属偶然,是源于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一篇散文,读来文字清新、淡雅,跳脱,灵动,禁不住就喜爱上了。同时也对文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找了好多她的文字来读。了解到含羞草本名张霞,是乐陵实验小学的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爱好写作,喜欢旅行。以笔和身体游弋在文字和山水之间,记录生活的点滴美好,描绘四时的交替生发。并且文思如潮,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妮成长系列》,《游记系列》,《读后感系列》,《家庭教育系列》等等,且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我的眼睛和内心也追随着她的文字,渐渐走进她的故乡,走近她的家人,以及她的精神家园……
因为喜欢她的文章,读到动情处便忍不住给她留言,信口抒发一些阅读心得感受,张老师视我为知己,均悉心回复,一一作答。如此神交已久,素未谋得一面。这样的状况大概持续了有两年光景吧,终于在一次乐陵文学读书会上我俩胜利大会师,一见面我们就高兴地拥抱在了一起。果然是文如其人,洋洋洒洒,下笔万言的张霞老师,生活中是腼腆的,羞涩的,不善言辞的,清高而不骄矜,她真的是活脱脱的一株含羞草啊!
品读张霞老师的故乡系列,感触颇多。她写到了《老屋》,《老井》,《老街老邻》,写到了一家人《回家》。因为我和她一样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所以句句都写在了我的心坎儿上,极易与我的内心产生共鸣。我因为妈妈工作的关系,从小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到上初中时才回了奶奶家,结婚以后呢也没有在婆家生活过。相对于张老师,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无论是姥姥家,奶奶家还是婆家,没有人觉得我是他们村子里的一员,我也从没有觉得除了姥姥家所在的那个寨子,其它的地方也都是我的家。颠沛流离半生苦,内心里老是有种“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无处不异乡”的孤独与落寞。读着她的故园之思,不禁想起二十年前我发表在《乐陵市报》上的一篇散文——《梦里小院亦飘香》,就是写的我在姥姥家时幸福而又难忘的日子,以及那个开满了石榴,合欢,枣花与梧桐的,就算在梦里也会飘香的小院子。随着姥姥,姥爷和舅舅的相继离世,我太久太久不曾回去了。前年与表哥、表弟结伴回乡祭祖,故地重游,荒草没径,一地瓦砾,满目苍凉。我一遍又一遍的在心里问自己:是这里吗?是这里吗?,院子怎么会这么小,屋基怎么会这么窄?我可以在上面翻跟头、拿大顶的土炕,当初是安置在哪个地方?还有那面土坯后墙,破败的,突兀的,孤零零地立在那儿,上面还钉着我挂书包的铁钉,还有我当年用粉笔写下的我和弟弟的生日……可我的心在流泪,我不愿它屹立不倒,我不愿意看见它倔强地站在几十年的风中,我知道它在等我来……
我喜欢张霞老师笔下善良耿直的“老棉袄”似的父亲,喜欢他站在街头帮助女儿收摊的背影 ;喜欢她性格坚毅,与人为善,一生都在操劳的奶奶,我也祝奶奶在天堂里安好,快乐。我更喜欢那个“多余的”险些被换掉的伶牙俐齿,鬼马精灵的“三千金”。我还羡慕她有一个相濡半生还依然把她当做手心里的宝的妮爸,我更羡慕她还有一个倍儿有出息的,在她眼里永远也长不大的聪明乖巧的妮儿。爱听她在这凡尘世上,细说锅碗瓢盆里的人间烟火;爱读她执子之手行走于万水千山间的自我放飞。写《爱相逢,暖相拥》里的人间自有真情在,写《与爱同行的日子》里由文字结下的不了情。写圆梦大理的《彩云之南》,写《两只老鸟望北京》,写《妮在曲园》,写《高三,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写下平凡世界里的人情冷暖,写尽琐碎生活中的俗世清欢。她使我明白,生活和活着是怎样的天壤之别;让我懂得,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堆积更让人艳羡;更让我坚信,生命里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梦中的诗和远方……所以,她和她的妮爸,选择用眼睛去发现,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拥抱,大自然里的每一阵风,每一丝雨,每一缕花香,每一声鸟鸣。她知道《泉城春来早》,她与《红叶有约,踏秋而行》,她才会叮嘱《你好,旧时光》《陌上花开,缓缓行》哦……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张老师除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外,也极其关心和重视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她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和学生培养的异常优秀,还积极探索,撰写了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她告诉我们《爱,从陪伴开始》,解答《孩子,你为什么要读书》的迷茫与困惑,她相信《花儿不用春风度》,每一个《走丢的小孩》都需要《母爱,守望》。她让我们知道《溺爱,也是一种伤害》,《懒惰孩子勤快妈》,还有《不要做妮的差评师》……她深知,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需要我们用鼓励和爱去温暖,用拥抱和亲吻去呵护,用引导和尊重去关注。要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去浸润他们的心灵,给他们的梦插上金色的翅膀……
认识张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我素爱读书,闲来无事也喜欢信口胡诌两句诗文。认识了她们这些人,才知道有些事光有喜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与坚持,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困扰,固守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坚持沉浸在文字里,行走于天地间。期盼早晚会有那么一天,我也能追赶上她前行的脚步,笑着对她念一句郑板桥的诗“君有奇才我不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