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设施和校舍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中,也不仅仅是技术和工具的现代化,主要观念的现代化,即现代思维方式和教育思想现代化。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学校教育的未来走向是什么?作为校长,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责任担当?
在学校里,人永远是第一位的。“目中有人”应该是教育者的首要思考。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固定资产。教师不仅是学校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还是学校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成就教师和成就学生是学校中的头等大事。学生家长不能仅仅是看客,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学校课程建设的主动参与者,是学校的同盟军。以改进学习为主要方式,利用积极的学习心理,组建学习共同体,将是学校管理改革的最大方向。人的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词,技术和工具(含设备、设施等)都是为之服务的。
2.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素质教育和考试是矛盾的。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既不回避考试,也照样能考出好成绩。关键是,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和学什么的问题。
阅读、体验、合作、探究等,应该是学生掌握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我们的课堂关注的教学方式。回归学堂本位,摒弃“讲堂”和“课堂”,当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学生很好的考试成绩,应该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兴趣、习惯等。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错,错在“唯分数”和“唯成绩”,错在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和学习兴趣为代价,错在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规律,“以学定教和以教促学”应该是课堂变革的指导思想。
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共同体。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直接影响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有人说,一代课改改课堂结构;二代课改改教学方式和思维品质;三代课改改教学关系;四代课改改教学意义。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观点,重新定义和建构课堂教学,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学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互联网+,必将带来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导致学校教育的深刻变革,让传统人成为适应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现代人,彻底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新的学习方式和家校关系,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