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云心
原来他和一位同事在聊天时,这位同事发牢骚,说单位的一些制度不合理。李涛当时只是听,没有发表意见。然而同事在反映问题时,说觉得制度不合理的不止他一个人,李涛也是其中一位。
听到同事非议单位的制度,保持沉默,却成了“附议者”,李涛冤枉不?
如果说他冤枉,其实这种冤枉完全可以避免。当身边有人在谈论是非的时候,要学会巧妙制止,既能避免自己被动成为“附议者”,又不伤和气。
转移话题,巧妙制止朋友聚在一起,林菲吐槽说:“晓晴这人说话办事总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时候和她在一起,觉得特别伤自尊。”有人附和说是,并举例证明。赵萍说:“咱们出来玩,是为了开心,高兴,别说这些不开心的事情。难得聚在一起,来!来!快想个节目,让我们嘿起来!”赵萍说完,大家开始纷纷出主意,想节目了。
背后不议论他人,这应该是说话的一项基本原则。当有人在你面前说别人的不是时,即使你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也有可能成为“附议者”,因为在别人看来,你是在场的当事人,你也没有反对意见。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学会转移话题,巧妙制止他人再继续说下去,既不伤对方颜面,又避免自己卷入到是非的漩涡中。
不论对错,积极引导金茗和木子结伴去旅行,在途中,木子说起她们的同事李琴,对李琴把她们之间的私密话讲给别人,非常气愤,大谈李琴的不是。金茗说:“你先消消气,你们俩之间的事情,我不了解,也无法评判。谁对谁错,先不说,你们是很要好的朋友,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知己一般,别因为一点小事就影响了关系。有误会,或者有矛盾,当面真诚沟通,去化解掉,对不对?”听完金茗的话,木子点了点头。
作为局外人或者旁观者,面对谁是谁非,最好不要发表意见,作出评判。因为别人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你根本不了解,不能偏听偏信,盲目评判。最明智的做法是把焦点从对错上转移开,积极引导当事人向正面的方向去想去做。既避免成为“附议者”,又传递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沟通中,面对是是非非,保持沉默很容易被动成为“附议者”,抽身离开也不是最好的选择。要学会转移话题,不关注谁对谁错,用积极的思维去引导当事人,才是智慧的选择。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