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是历代工匠和文人雅士共同创造的饮茶器具,蕴含的文人内涵、造型的象征意味、工艺的传承手法、装饰的别出心裁和承载的文人茶趣,历来为爱壶人所津津乐道。
七月二十日的丁蜀镇裹着绵绵细雨,小队一行人前往宜兴陶瓷行业协会所在地采访工作人员崔老师,崔老师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该协会的工作性质,言语中流露出对宜兴紫砂和陶瓷艺术的热爱。
在采访过程中,小队成员向崔老师询问了解了宜兴紫砂原料供应的来龙去脉,也了解了紫砂行业现如今的艺术大师。紫砂壶亦是一种民族呼吸的载体,生命的沟通总在泥土的呼吸里。在于崔老师和其他协会工作人员的长达一个小时的交谈中,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宜兴人对于这种艺术和工艺的赤诚热望。
从采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紫砂器的问世仅千年的时光,真正让紫砂成为茶器则始于明中晚期。明中期开始,陶工们才开始制作紫砂茶器,工艺日益进步。清初、清中期日臻完美,然而清晚期政府衰败,百业萧条,传统紫砂工艺也难逃厄运。民国初期有恢复迹象,蜀山一带烧制紫砂的龙窑近十座,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率获金奖,其中代表人物有范大生等人。民国末年可谓是宜兴紫砂最艰难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散落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筹建了紫砂合作社,继而成立紫砂工艺厂,改革开放后,紫砂企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