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7月17日,山东理工大学“播种阳光”暑期文化追寻营走进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千峪村。初见是千峪的绵延小道,再见是夕阳西下,南山种菊的古色古香,又见是灿若星辰,秋水明眸。
获之挃挃 积之栗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略识几个字,闲暇时欢喜,腹空时炊烟。步入千峪村,这是千峪村民给予我的第一印象。《桃花源记》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个古朴小村庄似乎生来就是这般美好模样。由淄博市张店区出发,沿东南方向行驶20余公里即可到达,它好像离我们的距离并不远;路上,宽松的柏油马路变为旧式水泥道路,高楼大厦一栋栋变矮,车水马龙逐渐消散了喧嚣,它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驶上032乡道,小道绵延漫长,铺路的水泥经时间煮雨出现大大小小的积水坑,路边的果树却出奇的丰富。庄家收割过的、被太阳炙烤金黄的平原上时而出现三两个种作的身影。初收的小麦地里玉米幼苗破土而出,远方是一片绿色蒸蒸场景,房屋傍路而立,屋顶用的是极具山东特色的红色方形瓦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初见千峪村,满足了我对北方农村的所有向往。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初到千峪,已是黄昏落幕时。农田下、屋舍旁、老树边却“堆满”了人,7月中旬,正是盛夏时节,地表涌起的阵阵暑气却难抵村民的“热情高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千峪村,种的大多是耐水、耐热植物,为在最好的时令完成播种,“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勤劳似乎就是这一古朴村落最宝贵的品质。走在路上,路遇的村民和蔼可亲,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千峪这建立与自然之中的古朴村落虽为贫困村,居住人口却达6000有余,看着他们的服装,正展示了他们的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的质朴,就像写字楼里西装革履的绅士,是时尚而有风度的。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7月18日上午7时许,是我第一次与孩子们相遇的时候,勤劳、灵动、活泼是这些孩子们给我的最初印象,亦是这山山而川世代相传的美好品质。“你让我想起了一个体育明星——苏炳添,你们长的好像呀”这是孩子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声音淳朴却带点胆怯,说罢,大大的眼睛小心翼翼的看了我一眼,看到我,慌乱地把眼睛移向别处。“是嘛,我这么帅呀”我回应道,他欢喜于我的回答,一下子笑着跑开了。像大多数农村一样,青壮年外出工作,留下的是年迈的老人与尚未独立的孩童。他们是欢喜于我们这些大学生的,无论是老人、小孩,亦或是他乡的牵挂,在与他们的接触中笔者了解到,孩子们思念他乡的父母,他们喜欢听我们的故事,并惊喜于“山外边”的世界,也希望有朝一日走出大山,在大城市里学习生活。“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奔向远方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深跟,待他们足够坚强,待他们银装素裹、身披坚胄,那远方定是他们翻涌的大海。
后来,南山的风吹散了谷堆,北海的水淹没了墓碑,任时光荏苒,回首再思索,我们都走了太久,以至于忘记了为何出发,羞愧于孩子们淳朴的脸颊、灵动的双眸、了无顾虑的愿望,我们拾起从前,重新出发,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