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假,没有出行的计划。主要的任务是放松身心,稍作调整,回家干活。
路边的白杨树甩出绿穗头,有的掉到地上,踩上去软绵绵的。农人开始忙着浇地。麦苗长势喜人,绿得生辉。尤其是刚刚浇灌过的,看上去显得更滋润。“一水护田将绿绕,满仓丰收在眼前。”试想,哪行哪业,不需要修行呢?只有用心经营。倾情付出,才有望喜获丰收。由此,想到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每个阶段都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就像种植小麦:哪个阶段该施肥浇水;哪个阶段该除草间苗,都要抓住契机。少打一次农药,麦蒿或许比麦苗还高。“庄稼误,误一季。”而那些孩子呢?或因错过某个教育时机,就会贻害终生。因此,自我警醒:小心翼翼、全心全意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阶段让他们不误时令,健康成长。
由此,联想到教育的环境,“苗多草少”的譬喻,“草多了,有棵苗也会把草吃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造就人,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
“哎,前面晒太阳的是大伯吗?”大姐的问话打断我游离的思绪。走进村子,入眼的都是亲人。
午饭是大锅蒸的韭菜包子。韭菜是大妹买的,紫红色的根、细长的叶,头刀春韭,很香。吃完午饭,着手收拾院子的小菜园,尽管长时间没人照料,但两畦葱却长得葱茏,葱叶饱满、笔挺,蒜苗不算油绿,但也生机盎然。海棠树绽开花苞,杏树也长出绿叶。大姐用细管接到自来水管上,任它缓缓地滋润一下疏于管理的土地。看到院子里空地上冒出的一簇簇野菜,我用手拔,用锨除,用镰砍,最终清除干净。一番劳作,汗微微沁出。浑身舒爽。
自打父亲离世,娘搬到城里,家几乎成了空壳。幸亏娘的坚持,这几亩地成了常回家的理由和牵挂。可屋子却因为年久失修,墙皮碱得厉害,脱落得斑斑驳驳。于是,姐妹几个商量着把屋子修葺一番。
七间正房是父母年轻时创下的基业。这里留存着我们姐弟五个的童年、少年、青年,直至各自组建家庭的全部记忆。也镂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因此,对于家的付出,我们总不遗余力。
大妹的同学帮忙装修,很专业,也很用心。墙贴的是集成墙板,门窗换成了铝合金的,外墙粉刷一新。老屋旧貌换新颜,再入住应该舒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