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后来又有人提出,56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不知道21和56是怎么得来的,也没有兴趣去研究,我只知道常识告诉我:有很多复杂的事情,大多无法给出一个精确时间。比如,截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预报地震,也不能准确到哪一天,更无法精确到小时和分钟。只要有人说出,未来发生地震的准确时间,那么这个消息一定是假的。
我认为,习惯可以分两种,好习惯和不良习惯。习惯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被动的行为,有条件的行为和自动行为。很有意思的是,好习惯的层次往往很低,不是被动行为,就是有条件的行为,很少是自动行为。甚至终其一生,也很难达到自动行为的层次。孔子有句名言:“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到了七十,才达到最高层次。常人就可想而知了。
特别是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文明礼貌,读书学习等好习惯,都需要在监督或者奖励的条件下,才会发生,明显可以看出,最多属于第二个层次。而不良习惯,比如:打闹、骂人、喧哗、摘花等,往往很容易自动发生。这个现象,一直可以顺延到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都很难有多大改观。
我在观察外孙(现在两岁多了)的时候,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好习惯很难养成,就算养成,也往往需要“提醒、监督、制约、奖励”等条件,而一旦离开这些条件,好习惯就不复存在,甚至会变成坏习惯。比如,随地小便、摘花叶子、看书等。在提醒的情况下,可以到厕所,或者草地上小便,一不小心就会随地小便。他想去摘花叶子的时候,提醒一下就可以,不提醒就会动手。看书基本能坚持,但是有时候坚持的时间很短,就会去干别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姥姥让他看小伴龙(手机视频),那就很难改变。现在,回济南了,他妈妈和奶奶看他,才改变了这个习惯,但是也要看点什么东西。
当然,像我现在五十多岁了,每天坚持自觉读书和写作,不需要有人监督和奖励,我的这个行为,可以算是自动行为,达到了习惯的最高层次。这个习惯,我只是在近几年才养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以前的情况是,有时候坚持读书、写作,有时候读书、写作断断续续,仍然属于习惯的第二个层次。况且,我小时候就属于学习比较自觉的孩子。
因此,提出或者相信多少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是不科学的,很容易误导人。好习惯的养成是复杂的,容易出现反复,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不断的激励,这才是真相。所有好习惯的养成和美好愿望的实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既不会轻松获得,也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如愿以偿。凡是梦想速成的,都往往欲速则不达。孩子的成长是复杂多变的,要创造良好环境,更需要家长陪伴,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慢慢成长。这就像农民种庄稼,你只需要耕耘、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生长是他自己的事情,只能耐心等待,让他自己慢慢成熟,你才能有所收获。心急了,做了拔苗助长的蠢事,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