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外孙大豆,我的生活又恢复了常态。妻子吃了睡觉的药,正睡觉,我一看才七点多,不吃晚饭了,就出去转转。
大豆来的这一个多月,我的时间极为紧张。又要写东西,又要照顾大豆,晚上他又不让我写,只好等他睡了,就十一点多了。于是,变成早起,一般是四五点钟起,有时甚至是两三点钟起,六点多就要去打早饭。如果赶上晚上喝酒,或者身体不舒服,就很麻烦,有两三次头晕,眼睛看不清楚,甚至到医院去检查过两次,后来自己注意调整一下就好些。
人很怪,忙的时候光紧张了,一旦闲下来,反而觉得有些无聊。走在路上,想到了千百惠的《走过咖啡屋》里的一句歌词:“你也不是座上客,我也就恢复了孤独。”反而心里还有一丝丝伤感,大豆在干什么呢?回来时走了一万四千步,父亲送来了半个西瓜。冲了冲澡,又开始坐到电脑前。
养孩子是“圈养”还是“放养”。
益智玩具。
啃老。
今天就先谈谈,圈养和放养。
我的童年生活,是在我国六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候养孩子是真正的放养。其实,没办法,不放养也顾不过来。一是孩子多,二是农活忙,三是村子里有一大群小孩,四是没有偷孩子的,五是村里没有一辆机动车,六是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器之类的危险品,七是喝水都是水缸里的水,八是大家都这样。我母亲常讲,我吃奶的时候,经常被别人抱走大半天,吃人家的奶。会跑的时候,经常整个白天在外面人家吃饭。我们小时候,几乎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少数是让别人做的,当时没有卖玩具的(城里可能有)。
现在,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居住越来越密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农村也都是机械化了。现在,危及孩子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物品和设施随处都有,已经失去了放养孩子的天然环境。圈养已经成为一个无奈的选择,再加上剩余劳动力(退休的、不需要工作、需要打工的等)不少,再加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圈养提供了便利条件。除了家庭是圈养模式,幼儿园、培训机构、学校等,都是圈养模式。
当然,大家已经意识到圈养的危害性,对于孩子的天性、意志力、自理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是有问题的。孩子的自私、孤僻、冷漠、任性等缺点,问题突出。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有点像动物保护区,进行有条件放养,其实拓展训练营,天然环境下的野营训练等,都是很好的形式,我把它称之为“圈养式放养”。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要弄清,圈养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度保护和溺爱,可怕的是完全没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可怕的是一味地让孩子养尊处优,物质生活过于优厚,可怕的是不想让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一味听之任之……这些才是问题的症结,而不是圈养和放养的问题。
“让孩子成为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助人为快乐之本。”“先讲规矩,再讲自由。”“尊重师长,善待生命。”“读书是最好的习惯。”“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不努力就没有收获。”“合作共赢。”等十大理念,要放在心上,做在手上,而不是说在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