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是正常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大约要占总量的80%以上。民间谚语有“百闻不如一见”之说,这就表明: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与通过听觉获取的信息比较,不但数量上要多得多,可靠性也要高许多。可见,认为“眼看不能为凭”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人的视觉和另一些动物(如鹰)比,就只能自愧不如。有些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高超的视力虽然令人羡慕不已,但人类通过自己发明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早已使自己的眼睛看到了无限广阔的宇宙空间和精细入微的微观世界。
在小学教育中直观教学的重要性也说明:通过学生的视觉可以使他们获得感知,积累表象,作为学习理论知识的先导。小学生通过观察,运用表象储备和直觉思维,还可以比较长度和角度、面积和体积的大小。通过比较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和直角的大小,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等等。
可见,凭借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可以得出有一定可靠性的结论。但人的肉眼视力只有一定的精确度。用观察法只有当两个同类量大小悬殊时,才能作出关于它们的大小的正确的结论。如果相差甚微,则单凭观察难以判断大小。需要另想它法。(如量长度时用游标卡尺中游标的刻度,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到0.05mm)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眼看为凭的可靠性,但,如要把这个词纳入生命的范畴,我则认为不以为然。眼看为凭往往会遮掩一些事实的本来面目,常常落个“污人清白”的悲惨结局。
昨日,主任和一个老师出现了矛盾,他两愤愤到我办公室,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只是静静地聆听他们各自的内心倾诉——
“他看我上课迟到,就要罚我款,为什么不问清我为什么迟到了?”老师曰。
“眼看为凭,我看到你迟到了,这是铁的事实,明摆着的现象,还想抵赖?”主任曰。
“无规不成方圆,难道依法办事就不称职?”
他两你一眼,他一语地互相辩论了二十多分钟之后,我说话了:“你两先别说,听我说。”
“校规,你认可吗?”我问这个老师。
“那好,有什么不平等啦?”我问他。
“为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就一棒子把人打死,这么武断?”他的情绪明显有些激动。
“你说说,怎么打死你了?”
“我迟到,这是事实,因为,一个学生的家长找我有事,我接待了几分钟,主任看到了就要罚款,这?”
“你接待了家长,做得很好,但,因为接待,你耽误了上课,这谁重谁轻,你权衡吧?”
“你说说,校长,家长怎么接待?”
“我认为接待在课外,上课绝不能耽误。我们的校规说的很清楚:因为接待而耽误上课,照样按迟到论处。”
这位老师不做声了,过了一会,他走了。
我对主任说:“今天的矛盾,主要责任还在你身上。管理必要时需要灵活应对,比如这位老师迟到了,你先不要伸出处罚的触角,而是先问几句,怎么,迟到了?这样,会给你一个台阶下。刚才,我为什么还要站在我们管理者的角度指责他,我还不是不想降低你在老师心目中的威信。管理不能说一就是一,有时需要说一就不是一。”
“眼看为凭为最好的了,难道看见的不算,什么才能算数?”主任有些不解。
“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每到期末,上级领导下来检查,靠得主要是眼睛,看人、看物、看资料,其实,看的背后隐藏着好多虚假的东西,虚假在某些领导的眼里就很好。我觉得用心感悟,总比眼看要好得多。上周,我们学校的老刘和一位女教师上街给学校办事,结果不料被女教师的老公看见了,那个小心眼男人用手机偷偷拍了照,以此威胁自己的妻子,这眼看是凭吗?”
“你这么一说,我们学校的校规就可以人为修改了?”
“校规就是校规,这绝不能变。关键要看看你如何实施校规?实施不但要用眼,更重要地是用心去感悟出一种合理巧妙有利于双方容易接受的办法,我认为这才是一位合格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