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可以多大程度上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到中年,世界留给你的时间实在不多了,无用社交,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和精力。
没必要喝的酒,就别喝了
老李这个人,今年44岁,出了名的爱巴结人。
有一次,出去吃饭,吃到一半,老李突然提起一瓶啤酒走到了隔壁一桌。
那一桌本来吃的热火朝天,酒足饭饱后马屁声连绵不断,他一过去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但是只见老李直径走到那桌主位边上,恭恭敬敬的冲那名中年男子说到:
“王总,我敬您一个,真荣幸在这碰见您,我刚刚把您这桌的饭菜买单了。”
结果,那个王总斜眼打量了老李一番,不屑的问:“你谁啊?我认识你吗?”
老李一脸尴尬,讪讪的独自把酒一饮而尽,怯生说到:“哎呀,王总真是贵人多忘事,也是我莽撞了,我先自罚三杯。”
说完,又框框喝下两满杯酒,接着说:“前段时间,您和林总谈项目吃饭的时候,我就是他旁边的老李啊。”
王总一脸困惑的想了半天,敷衍了一句:“哦哦,原来是老李啊”,再没有了下文。
老李等了半天,见王总也没有和他喝一个的意思,只好悻悻的回到自己位子上。
看到老李的经历,不禁让人深思:
如果自己不是跟大咖一个水平,就算你跟他死磕了几瓶白酒,狂喝了几十瓶啤酒,喝到吐血肝炸,他也不会成为你的朋友。
就算勉强交上了,你也只是他的边缘化人物,既交不了心也帮不了忙。
《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写道:
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社交,从来不是几瓶酒就能搞定的,而是先让自己变厉害。
然后用你的磁化来吸引别人,这样的饭局,才是属于你的主场,才是有用社交。
融不进去的圈子,就别融了
因为自打不用上班后,突然间没有了固定的工作安排,也失去了之前的交流群体。
一开始,她会下楼看看周围的同龄人在做什么,想融入他们的圈子。
先跟着隔壁赵阿姨学了几个星期的广场舞,从记一步步的舞蹈动作,到学习听音乐的节拍,再到完整的舞步。
可惜,无论张阿姨再怎么费心费力的学习,就是跟不上节奏,也受不了喧闹的音乐。
张阿姨羡慕不已,便向王阿姨学习舞扇子,从扇子的抖动到跟上节奏的步伐,学了整整两个星期。
张阿姨也没有掌握舞扇子的技法,一群人讨论新扇子的时候自己也插不上嘴,一度陷入低落情绪中。
后来,张阿姨偶然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从前就热衷的针线活,她重新拾起之前的兴趣。
每天起早去集市购买布头,看新的衣服样式裁剪书,加入手工缝制衣服的小团体。
讨论新学的花样,给家里男女老少做各种贴身的衣服,包包,给孙子孙女做可爱的玩偶,玩的不亦乐乎。
现在,不仅晚年生活充实又快乐,还用兴趣爱好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身心都更加健康了。
正可谓不经一事,不懂一智。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而社交的本质正是应从自己出发。
一是获得精神上的陪伴,二是获得物质上的交换,如果两者都换不来,那这样的社交将毫无意义。
世界留给中老年人的时间本就不多了,何必浪费在融不进去的圈子和道不相同的他人身上呢?
不可交的人,就别交了
常大妈今年50岁,却没有一个朋友,究其原因看看下面她的所作所为就全明白了:
邻居女儿考上了大学,所有人都在恭喜祝贺,她却说:“上的大学,名字都没听说过,肯定是野鸡大学”;
同事涨了工资,所有人都为其高兴,她却说:“哼,她几斤几两我还不清楚?肯定背后送礼了”;
一群朋友凑在一起聊聊天,她只会倾诉她的坏情绪,抱怨工作,抱怨儿女,抱怨老公。
今年却四处打听老同学是不是给别人送了东西而没给她,散布谣言说老同学势利眼,没安好心。
正如作家刘同曾说的:
“以前觉得取悦了别人才能成功,现在发现只有做一个更真实更投入的自己才是有可能成功的前提。”
应该如何远离无效社交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