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白天,痴人说“梦”
最近,我的心情如同这变幻莫测的天气,阴晴不定。一大早给老铁闺蜜发了个消息:“低落,心情不好!”等了半小时,老铁闺蜜回我:“抱抱!”我相信,寻求客体的回应是真的,老铁抱我的心意也是真的。只是,在那一刻,“抱抱”两个字似乎跨越不了千山万水的距离,抱持住我心底的那份孤单与失落。
我需要表达,需要偶尔倾诉,这样在一些自己觉得安全的关系中适度开放自己,总能让自己既能够呆在孤独中又不至于被孤独感吞没。
我贼心不死,中午接着给老铁发了条信息:“知道吗?有时候,我会抬头望天,然后自己对自己说‘我有一个世界上最牛逼、最好的爸爸在远远的地方看着我’说完会傻傻地笑出声来!”这次老铁秒回了一句:“哈哈哈!”
老铁不懂精分为何物,但面对此人,大白天,我可以发癔症、说梦话,疯狂“自恋”,肆意“退行”,深感欣慰。
我不确定老铁听明白了我的“疯言疯语”,但我确定这样的“疯言疯语”是我陷入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我把它视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视为呼唤内在父亲一种庄严的“仪式”,我希望通过它与自己的潜意识搭一座桥,在微雨的清晨能再次在梦中与父亲相遇。
2.
生活中,我从来没有与父亲拥抱过,记忆中和父亲几乎也没有任何的肢体接触。我小时候,他也从来没有“耐烦”地陪伴我玩耍、倾听我说话,至于帮我洗澡、换尿片一类的琐事,他也从未沾过手。所以,大概从呱呱坠地到如今成为人母,我的身体对父亲的记忆近乎为“零”。
父亲是军人出身,部队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似乎也塑造了他难以与人相处的性格。仿佛刻在我脑海中的那张脸始终是父亲生气时,剑拔弩张的表情。即便年逾70,脾气还是“一点就着儿”。
我始终承认,我对父亲有“愤怒”,甚至有“恨意”,我不怕面对这份咬牙切齿的情意。因为我知道,唯有那些隐藏在心底的“恨”允许表达了,被压抑的“爱”才有安放之处。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是愿望的达成。我的愿望就是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理想父亲”的形象,没料到平生夙愿竟在梦中得以实现。
我初涉精分的大营,在观看学习65集视频《梦》的那一周,群里热血沸腾了许久,因为很多小伙伴都梦到了曾老师。大家的梦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也各有所惑,各有所求。只是,很遗憾,我一直没有在梦中见到“曾大大”,却似乎与《幻想与现实》中的“曾爸爸”擦肩而过。
我在某个清晨记录下这样一个梦——
一个戴着眼镜,穿着衬衫,长相斯文的中年男人是我的父亲,他在梦中轻轻吻了一下我的额头,柔声的在我耳边说:“宝贝,爸爸要出差了,一早的火车!”
这是梦的上半段,在梦中听到父亲温柔地呼唤,我就突然醒了。但是感觉很想让自己的潜意识再把自己拽回去,回到被滋养的状态中。
结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回到床上一合眼,梦的下半场便不期而至-——
这一次,我坐在父亲上课教室的最后一排当旁听生,手里拎着书包。父亲远远的看了我一眼,用微笑示意我坐好。我乖乖地坐在那里,不敢找旁边的任何一位同学讲话,不知道父亲那一节课到底讲了多久,最后,我竟然迷迷糊糊地趴在桌上睡着了。恍惚中,父亲伸手从背后将我抱起,在我耳畔轻声地说:“闺女,来,爸爸抱你回家,咱不在这睡,这儿太凉……”
只这一声,这一个场景,我又一次从梦中醒来。只是这一次,感觉眼角咸咸的,有泪……
我一直以为这个梦的出现与曾老师写给女儿那篇“感谢女儿”的小短文有关,因为当我带着一个女儿的视角去读这封信的时候,当我读到“亲爱的小人”这个惊心动魄的称呼时,我看到了一个自己心心念念的父亲——他儒雅、睿智、温暖、柔情……,这样的父亲便是我“理想化”父亲的形象。
莫非我把“曾爸爸”的形象通过“梦”加工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客体”?然后我的“理想化父亲”就诞生了?如果,这就是真相,那么我借助梦的力量找到了一个“理想化的客体”,体验到了被一个真实父亲轻声呼唤,温柔抱起的感受,那么对于我而言,这个“理想化的客体”也就实现了一个“好爸爸”的功能。
3.
我在没有接触精神分析之前,只是觉得内心有些黑洞没有填满,至于它们是如何从无到有?又是在哪个阶段形成的?自我认知还无法告诉我答案。但我知道,这一切都与原生家庭有关,与自己的成长脉络有关。
在第7周的答疑环节,李亚老师说:理想化是自恋发展的另一条主线,父亲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理想化的本质是——“你是好的,我跟你是一体的,所以我也是好的”。在幼年,因为父亲的缺失,我内在的理想化客体是缺失的,没有看到那个“好”的“你”,所以也很难看到“好”的“自己”。但是通过体验、学习,甚至梦境,我在成年后感受到了“理想化客体”给予的那份滋养与力量。
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是我通过学习更完整地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过去的发生,并慢慢觉察到那些“过去的发生”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影响。我在试图有意识地跳出自动化思维,尝试用“精分”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审视关系。父母有他们各自的过去,他们内心“理想化父母”的位置也是空的,我要的,他们给不了,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匮乏与缺失或许比我更严重。
曾奇峰老师说:过去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的态度。我想学习精神分析不是为了让我们剖析自己自掘坟墓,而是为自己的改变之路找到一个有力的工具,让自己能从不同的角度看见他人、反观自己,从而离过去的束缚远一点,离当下的自由更近一些。
面对成长,成人和孩子一样都是学习者与探路人,一个孩子需要“理想化的父母”,一个成人同样需要“理想化的父母”。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没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力,然而,成年后的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力。我们可以走更远的路、见更多的人,去期待遇见生命中“好的客体”,借由新的客体关系与经验,让自己生命的裂缝中照进一束光,让自己变得和过去“不一样”。
人生海海,请允许自己带上梦赶路,我们永远可以一边成长一边渴望……
作者:木棉 心理咨询师,自媒体写作者,一枚终身学习的妈妈长按扫码报名第5期初级精神分析学习营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