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首李渔的《笠翁对韵》是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的启蒙读物。
中国自古讲究对称,生活中处处充满对称的美学。除了诗歌,小到楹联、书法、图章、瓷器、绘画、家居陈设,大到服饰、建筑,对称几乎无所不包。
或许正是因为坚信阴阳调和才能和谐,也便衍生出了对称的执着。今天,礼节君就来聊聊建筑和服饰的对称美。
---
建筑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无论是恢弘的宫殿群,庄严的古寺,幽静的园林,还是各种各样的民居,复杂的内部构造和丰富的色彩组合令人着迷,对称更使其平添了一种视觉之美。
中轴线
...
紫禁城自南向北,沿着7.5公里长的中轴线井然有序地排列组合,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大大小小的宫殿一字排开,放眼望去,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无不彰显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藻井
...
除了外部的对称,皇家建筑内部的藻井也是包罗万象。所谓“技艺载道,道艺合一”,屋顶不仅起到遮蔽天空的作用,它还是工匠们才艺展示的舞台。
纹样复杂的藻井图案高悬在天花之上,一抬头就能触及那深不见底的美丽。对称承载了这份复杂的美丽,同时顺应力学规律,建筑的实用美观安全在这里融会贯通。
...
方方正正的院子里,等级划分严格,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长幼有序,不得高于主位。
园林
...
亭台楼阁到轩榭廊坊再到厅堂馆斋,对称之美让置身园林之中的人宛若走入画中。
士大夫们崇尚清新淡雅,小而美的对称更让这里所有的风物变得精致。
家居
...
中式建筑的室内家具陈设及装饰同样离不开对称,所谓“好事成双”,墙上的挂画和牌匾总是占据C位,挂起的灯笼总是一一对应。
屋内立柱、烛台、摆花、座椅也分列两边,不得含糊。这样的布局,空间被切割的刚刚好,幽雅大方。
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因此不偏不倚的中式美学经久不衰。
---
当你看古装剧时在看什么,比起复杂的勾心斗角,礼节君觉得形形色色的华衣美服更有看头。
古人不仅在建筑上把对称玩到极致,服饰的应用也得心应手。看剧中的角色身着不同的服饰过招,既养眼又过瘾。
...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对称在服装上的应用从袖口、领口、前襟、下摆、裤脚、裙边、腰带蔓延开来。
从简洁凝练的云雷纹或回龟纹到后来鸟兽虫鱼花的大面积运用。简单的线条纹理被一针一线穿起来,缝制出寓意吉祥精美绝伦的模样。
随着审美意识不断提高,服饰不但有了等级之分,艺术价值也随即攀升。近些年热播的《步步惊心》、《甄嬛传》、《那年花开月正圆》、《延禧攻略》……都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发饰
...
为了不让服装看上去太单薄,古人们在配饰上也很注重。高高的发髻盘在额头上,用作装点的头饰也多为对称。
清代宫廷最重要的串珠点翠由色泽鲜艳的翠鸟羽毛搭配珍珠、珊瑚、翡翠、玛瑙等。
而出席隆重场合时,妃嫔们头戴看起来像帽子一样的“钿子”,不同品阶佩戴也不同,一般分为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耳饰
...
说起对称怎么少得了耳饰,戴耳环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
最初女子地位卑微被迫戴上耳环,到了民风开放的宋代,穿耳之风盛行,已经演变成为了对美的追逐。
清代宫廷女子一耳三钳是标配,几个圈串起来的叫做翠圈连环贯耳,《璇宫春霭图》中孝全成皇后待的便是。
...
古代女子们挂在右边胸前的银饰也是对称,谓之“压襟”。明清时期的女子多衣着宽松,风一吹有走光的危险。
“压襟”就派上了用场,既好看又实用。除了串珠,还可用各种甘草和香囊做成。
蕴含着东方美学的端正典雅都在这服化道上了,剧中美轮美奂的服饰造型轮番上阵,十分抢眼。
个个看起来都很有特点,或姿容俏丽或秀美端庄或威严大气或沉稳有力。不仅为演员们气质加分,更弥补了一些演技上的不足。
古人们天然热爱对称美,越接近对称,越均衡、牢固、踏实,对称古典美学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始终散发着和谐之美。
放眼望去,大千世界,似乎没有谁比中国人更了解对称美,并把这种美运用到极致。这种源自骨子里的追求统一守恒的文化,无人能出其右。
·今日互动·
---
喜欢哪一种对称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