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屡见报道,我不想从具体原因的角度去思考悲剧如何形成的。我想探讨这些事件背后的共性规律和必然原因。这些偶发事件,肯定有社会的原因,我只从家庭角度去分析,或许对我们自己有所帮助。这就引出一个话题——
怎样教育那些所谓好孩子,学习成绩好,又听话,并且无明显缺点的孩子?
这三个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各方面都优秀,几乎没有缺点。其实没有缺点的孩子,恰恰是不正常的,也可以理解成表面上没有缺点的孩子是最大的缺点。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没有明显缺点和问题,只是我们被假象蒙蔽了,因为孩子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忽视了他的心理问题等等。长期以来,“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三好学生”,成为一种大家的思维定式,学校里的老师和家长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每个悲剧偶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想有三点值得引起重视:
一是两面人性格。有的孩子善于伪装,按照大人喜好做事,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另外一套。比如,一个孩子在家长逼迫下学习钢琴,成绩很突出,在参加全国大赛时获大奖,大家很兴奋,准备庆贺。没想到她回到家就把钢琴砸了,说:“你们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不需要再弹琴了。我不喜欢弹琴。”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期望”,往往是造成孩子两面人性格的直接原因。只考虑是为了孩子好,或者是人家的孩子都是这样,不考虑孩子是否喜欢,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
二是心理脆弱。由于近几年过分推崇赏识教育,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味地想方设法地表扬和讨好孩子,只要考试成绩好,孩子提出的条件一律满足,从来不管是否做法恰当和理由是否正当。造成孩子好胜心和虚荣心太强。对于孩子的生活一切,都照顾得无微不至,保护得滴水不漏,只要考试成绩好,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孩子的想法一旦得不到满足,就算再小的想法,或者是一个很小的挫折,也会变得无法承受,甚至歇斯底里。
三是价值观缺失。特别是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等。人生在世,一旦自己放弃生命,给家庭带来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有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赞成这种解释:“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不守后代之责,(因舜家庭情况复杂——其父和弟弟屡次想伤害舜的生命)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这三方面的原因都属于心理方面。换句话来说就是,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成才和成人要同步发展,不能把孩子培养成玻璃人(一碰就碎的人)。孩子首先要成人,不要过分强调成功。功利和浮躁、跟风,是造成学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目前,学校注意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不是商业化(所谓的咨询和软件),就是形式化(为了迎接检查而应付和摆设)。而恰恰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当忽视,存在众多误区: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我的孩子听话;我没问题,孩子有什么问题;我照顾得很好,孩子有什么问题;孩子还小,树大了自直。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小孩子,关键是陪伴和交流。我觉得,父母陪伴不能当保姆,要一起读书、游玩、健身等;交流不能说教,给孩子讲道理,是最差的家教方式,要一起做事和讨论,就事论事;更不要把监督当成陪伴。这就引出另一个话题——
我们之所以提出生活化作文的概念,就是从大语文观出发,立足于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我曾经与一个老师交流,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让孩子写作?就是为了写好一篇考试作文,得高分。学生考试作文得高分没有异议,但是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记录生活,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我对生活化作文的基本定义就是:看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做什么写什么。关键在于真实,说实话,写实事,表达真情实感。形式可以是,日记、读书笔记、活动札记等,自由随便不拘形式,甚至拍照也可以。写作过程就是,通过读、看、想、听、做,先记录下来,再形成文章,最后再多次修改,直到个人满意。(考试作文需要强化训练,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样一来,除了能起到记录生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的作用,还有一些更重要的育人功能,这就是:
一是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怎样有序观察,不仅仅是一个习惯,而是一个学习品质。观察的科学顺序和细致程度,决定思维的质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一个人得到结果和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读书指导和观察能力培养的过程,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二是训练孩子的思维品质。思维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同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不同感受?心态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读书可以说是痛苦的,也可以说是快乐的。因人而异,其实是因思维方式而异。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思维定式,这就是习惯。性格和世界观,也由此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
三是启发和引导寓于修改之中。一次次修改,就是一个个不同想法和看法的交流。一次次查阅资料和验证,就是对不同学习方法的实践。对于一个事和人的判断、评价,也是价值观的取舍。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观点,可以得出不同结论,这就是道德教育、公德教育,以及世界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与修改,就是明理和悟道的过程。
把作文定位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了考试写出高分数的作文,就只能造假,说假话,写假事,抄作文选,写作就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是痛苦的。定位于记录生活和有感而发,开始可能很不习惯,时间一长就会习惯成自然。这与为考试而写,有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学会了读书和观察有自己的方法,看事和看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做事和做人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些“方法”、“观点”和“原则”,是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形成的。
所以,写作指导的过程,就是生活陪伴和交流的过程,也是生活指导的过程。这不是最好的育人方法之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