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寻找孩子身边的榜样
日期:2019-05-11 09:06:44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寻找孩子身边的榜样

  曾经在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孩子榜样》,大意孩子们在乎的榜样不应该是遥不可及的,那些历史中的、异国异地的、高规格的榜样固然可以感染人,但毕竟距离孩子的生活有些距离。最好的榜样应该是像摘桃子一样,激发孩子可以蹦一蹦就能够实现帮助孩子寻找校园里的榜样,成为我一段时间思考重点

  记得,我小时候也追过星,对港台的歌星们的歌如痴如醉的哼唱——即使跑调也自得其乐。可真促进我要“发愤图强”的却是母亲讲述故事同伴们的“疯狂状态。母亲没有上过学,却善于讲故事。他讲我们邻村一个孩子从小父母双亡,上学很刻苦。有一次,老师看见他一个人躲在学校墙角里扇自己耳光。问询得知,他是因为没有得到满分而自罚……还有邢氏人士父亲带他上山刨地,䦆头高高举起来了,却不见放下——后来想应该是刨到地里,却不拉起。父亲过去查看,䦆头木把上竟然放了一张誊抄知识的摘抄……这两个都最后功成名就,邢氏人士还成为乡里唯一博士大学教书。这是两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物,不曾谋面,但经母亲一番言语,我有了奋斗冲动

  上学的时候,一直在班里前几名,有危机感,终日不敢懈怠。班里的那些精英们就常常成为我的“榜样”,他们对某一学科深刻把握,他们挑灯夜读的精神头,都激励着我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来。这里面开始竞争,逐渐有了学习感觉,后来心境也越来越大了。我想如果不是敏感察觉到身边的这些同学优秀品质,自己也不会激发出拼搏的勇气来。成长过程需要发现榜样,慢慢模仿,最终成为自己,成为榜样。

  四楼的文化主题是围绕李攀龙先生展开的,他是我们这方水土的历史名人,明代后七子之首,被尊称为“宗工巨匠”,文学造诣奇高。古代的名士已经得以挖潜,现在的名士从哪里来?我的回答是从学生中来,学校要为那些优秀的学生里搭建平台人人相传,用身边的榜样来影响更多的孩子。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名士墙应运而生

  在文化长廊一面墙上,我们评选代表不同层面的优秀学生代表,有科技小名士李增,他曾经获得全国科技制作一等奖;有书法小名士曹龙迪,他多次获得书法大奖举办了个人书法展;有舞蹈小名士彭子仪,她在省市的舞蹈比赛中多次获金奖;有美德少年政委,她多年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已经成为习惯……他们的照片,他们的奖状都一一呈现出来,成为一面带有生命样貌的文化墙。

  孩子们常有两三个一伙驻足的情景,他们在读同学的故事,他们也在规划自己的小学生活。这面墙的价值在于激励和启迪

  激励那些上榜的同学,他们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这些资料都将悬挂在此,等他们成人之后,再来学校转转,也可以看到自己童年时的精彩。激励一个人,有时候会成就他(她)一生,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俊遮百丑”的教育效应,在一所学校他(她)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就自然与这所学校建立起了非同一般情感关系。我们需要珍惜这份情感,更需要不断创造机会来与更多孩子建立这种情感。

  这面墙的另一个价值是启迪,对伙伴们的启迪,对教师的启迪,对家长的启迪。我们可以设想那些小伙伴们是如何来看待自己身边榜样的,“那是我们班的。”“他是我哥哥。”“我们一起拍过节目,她真厉害。”……在榜样的身上,他们也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这也是一种自我启蒙——孩子们看到别人精彩的时候,内心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那种自我的感觉会特别强烈。这些孩子们也同样会影响老师们的教育观,帮助老师们看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精彩的一面,教育需要发现,需要安静而准确地发现。老师们所看到了一些孩子在某一学科的表现,并不是孩子的全部,换个角度看孩子,可能柳暗花明”。家长们会定期来学校参加各项活动,他们会对这面墙产生怎样的感触?相信会的,正向积极的榜样对每个孩子每个成人都会带来启发。这样的启迪效应会随着孩子们的耳濡目染而日渐深入。这是第一批的小名士,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将来要将“名士墙”变成“名士廊”。

  为考虑到更大化的发挥这面墙的作用,我们在墙壁跟前放置了富有儿童情趣坐垫,他们来这里休息,他们来这里评论,他们也来这里思考。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情境里,教育会自然而然发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寻找孩子身边的榜样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