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何她说·故事:《绿皮书》封皮底下的故事
日期:2019-04-13 20:16:00 作者:何她说 来源:何她说 阅读:

何她说·故事:《绿皮书》封皮底下的故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绿皮书》这个名字,在成为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之前,指代的是一本旅行手册

  手册全名为《黑人驾驶员绿皮书》,是专门为黑人定制的美国南部旅行指导。指导内容不包括风景介绍景点路线,而是提供黑人可以在哪些地方加油、就餐和住宿线路图。简而言之,就是身为黑人旅行者,如何在美国南方安全的度过全部旅程的指导说明

  这本旅行手册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版发行直至六十年代。

  到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著名演讲

  之后,1964年,美国国会才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宣布所有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而《绿皮书》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

  都说黎明之前最黑暗

  然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绿皮书》却并不怎么黑暗,反而温情到让人落泪。

  黑人钢琴家唐将要去美国南方演出,为了保证安全他需要一个白人司机。刚刚失业的白人托尼急需工作,因此尽管他也不很不喜欢黑人,却不得已接受了这份工作。

  在一路行程中,托尼亲眼看到了身为黑人唐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并且深深的为唐的才华勇气所倾倒。而唐,也在与托尼的接触交往过程中,被托尼的直率坦诚打动,渐渐打开心扉,并与托尼结下一段非凡的友谊

  但是,对那些深刻感受过那段残酷痛苦历史记忆的人来说,任何美好都不该被颂扬,千万人的黑暗中,歌颂那一个人光亮,是对其他千万人的羞辱

  所以,《绿皮书》这部电影难免会引起的争议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绿皮书》要讲的并不是一个黑人遭遇种族歧视的故事,毕竟,在这个故事里,被偏见歧视所害的,远不止黑人。意大利人中国人,同性群体,低收入人群,甚至白人警察,都是被伤害对象

  或许《绿皮书》要讲的是,在整个社会充满歧视的情况下,作为个人如何认同自己,并认同他人的故事。

  唐在电影中,曾经发出疑问:“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么,我到底是谁?”

  他从小受高等教育,跟白人们一起弹钢琴,被上流社会的人追捧,却不能和这些人用同一个洗手间。他想通过自己的巡演让人们对黑人有更多的尊重,但当他自己坐在车里,与在田地里劳作的南方黑人们对视时,却各自茫然。他甚至与自己的家人感情生疏,又在同性恋违法的时代,天生就是同性恋,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一路旅程,从北到南去,他原本想要用自己的才华去征服他人,赢取尊重,但改变人,靠才华却是不够的。就像他自己,成为天才,也不足以让他真正接受自己,认可自己,无法让他找到自己的同伴。他在这个世界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不确定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他好像在哪里都格格不入

  直到遇到托尼。

  粗鄙,鲁莽,却真诚直率的托尼,打碎他富丽堂皇优雅殿堂玻璃

  “这世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

  无法找到同伴的人,要么无法认同自己,要么无法认同他人,要么两者兼具。不理解和不认同,滋生盲目与偏见,然后滋生出恐惧软弱,这才是互相伤害,与伤害自己的起始。

  电影背后,白人司机的儿子尼克,也是编剧之一。他透露了很多有趣的真实细节

  比如托尼与唐出行一年半之久,在此之前,是真的非常不愿意与黑人相处,并且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也确有其事。

  旅行之后,托尼整个人有非常大的改变,尤其对黑人的态度也变得非常和善

  旅途中发生的很多细节是真实的,比如,唐真的帮托尼写了优美家书

  不同肤色的人也好,不同国家的人也好,不同信仰的人也好,不同性格的人也好,不同价值观的人也好。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个人的不同也会愈发鲜明

  我们需要学会的,是认知彼此是谁,并且学会彼此尊重与理解。这才是最重要修养,最纯粹善良

  长按扫码,关注「何她说」

  不关注名流生活,只关心你的生活 |

  「何她说」版权所有,转载联系后台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何她说·故事:《绿皮书》封皮底下的故事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