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的苏轼年龄也不过19岁,翩翩少年遇上了芳草佳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就此缓缓展开。
令人无限惋惜的是,恩爱情深的这对小夫妻,幸福的日子还没有尝够,便迎来了肝肠寸断的死别,因病亡故之年,王弗年仅27岁。
拭泪忍痛的苏轼,把爱妻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并于《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述了前后始末: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转眼又是十年过去,十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也可以忘记很多事情,按理说,就算伉俪情深,过了这么久,苏轼也该早过了亡妻的阵痛时间。
然而,并不是。
关于这一点,苏轼并没有长篇大论,他只简单用了六个字就解除了我们所有的疑惑——
原来,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爱到灵魂里,从此后,这个人便再难以抹去。
因为,两个人,早已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难分出彼此。
所谓不思量自难忘,便是轻描淡写处的力拔山兮——如果不是爱到极致,怎能即使完全不去想一个人,也丝毫不会把对方忘记呢?
因为,那个人,你在,他就在,他就是你,你就是他。
苏轼便和老师提议,邀请一众文人雅士共聚于此,为这池子取一个配得上的名字,到时池幽名雅,方才是相得益彰之事。
事情很快操办起来,谁知过程并不顺利,诸多来客所取池名要么过雅要么过俗,挑来挑去,竟然挑不出一个能让众人都拍案叫绝的好名字。
最后,苏轼提笔刷刷刷写下一名,马上就引来了所有人惊艳的目光——唤鱼池。
这时候,老师的女儿王弗,也遣丫鬟送来题名,众人凑前一看,尽皆赞叹,苏轼本人却如雷轰顶愣在当场。
纸上赫然写着三个字:唤鱼池。
世间竟有如此巧合之事,只能认为苏轼和王弗两人,果然是心有灵犀,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让苏轼和王弗两人互相认定了彼此。
他们,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伴侣,他们相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正如同时期的词人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爱情,是可以超越时间的,苏轼和王弗,自然是在不长的彼此陪伴中,双双经历到了爱情的永恒。
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属于苏轼和王弗之间的极致,也是属于世间爱情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