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通常是说,练习者身处一个静谧的环境里,不受外界干扰,以一个舒适的姿态,长时间保持稳定不动,进入冥想状态。
最终目的,就是让人平静下来,避开世间纷扰,忘记物质欲念,达到解脱。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01
静而不争,是一种豁达。
其中写到:“大智者,往往都显得愚笨。他们心如明镜,对外表现的却很糊涂。
他们不会轻易说出别人的心思,不会抢夺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对自己的言行明察秋毫,不会凡事争个高下。但他们活的惬意自在。”
曾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叶嘉莹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喜纷争之人。
去年5月,95岁的叶先生再为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用于研究中华古典文化。
她不需要多大的名气,也不愿争抢现实利益,更是不会为得失利害忧虑烦恼,只要诗词长存于心间便是足够。
如今九旬高龄的叶先生,提及自己起起落落的一生时,总是很平和,似乎对人生的一些桎梏早已有了解脱。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
劝君莫装烦恼事,日子越过越心欢。
正如丰子恺所言:“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02
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天静坐片刻,反省自身,思考做人做事的方法。
有时候还会点上一炷香,深思熟虑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出一个最佳解决办法。
因为有这个好习惯,他很少出错,更是改掉了他年轻时太过急躁的脾气。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世事大多如此,以平和之心面对事情的人,往往都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近些年,越来越佩服一种人:
急事面前沉着冷静,总能想到万全应对之策;
大事面前沉得住气,总能以不变应万变;
小事面前不慌不乱,总能面面俱到梳理清楚。
事事从容之人,都十分厉害,千难万险总能游刃有余。
不知你是否听过德州扑克牌游戏?
在牌局对决中,牌手的脸上若是有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有可能透露自己的底牌,然后满盘皆输。
这场游戏里,管理好情绪就是关键所在,再顶级的牌手有时也会一点慌乱而输掉全部身家。
游戏里最后的赢家,一定都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之人,人生的赢家亦是如此。
苏轼说:“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不急不乱,给自己一点时间,给灵魂一些空间,稳中求进。
静而不乱,留有处世的智慧,定有遇事的坦然,水到渠成。
03
静而不语,是一种修行。
《沉默的大多数》里有句话说的很对: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到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人到中年,戒掉了抱怨,戒掉了吵闹,很多人都将生活调成了“静音模式”。
前些日子,一档综艺里的对话引发热议。
主持人问演员杨幂:“你是不是不太擅长,向别人倾诉你的辛苦?”
杨幂指着楼下回答道:
“你往下去看一看,每个人都很辛苦。
你觉得送外卖的人不辛苦吗?他刚才出去帮我们焯排骨不辛苦吗?工作人员蹲在这对半天稿子不辛苦吗?
所以你凭什么要别人去理解你的辛苦,因为每个人都辛苦。”
的确如此,就像有句话说的:挫折经历得太少,才会觉得鸡毛蒜皮都是烦恼。
年龄越大,越不想去向别人抱怨自己的难处,也不愿再说那些无谓的小事。
沉默,是因为不再计较,以一颗平常之心,静看花开花落。
往事终归都会变成过眼云烟,与其耿耿于怀,到处诉说,不如安然于心,笑对一切。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不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不争论,就是最强大的力量。
正如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写的那样:“精致的沉默,凌驾于一切之上。”
不言不语,给自己沉淀的机会,给生命扎根的时间。
静而不语,人生需要默默修行,才能达到至高境界。
▽
很喜欢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所作的一段话: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嚣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真正成熟的人,其实都是掌握了“静”的奥秘。
静以修身,静以养心,心静人自安,稳居天地间。
余生,觅得一处静地,守住一颗静心,在静默的岁月里,等一株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