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想太多、要太多、放不下。
正如《花田半亩》中说:
一辈子不长,想要过得开心,就要学会这三点。
01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
陶渊明,东晋诗人。
和妻儿过起了每日晨出夜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后来,有人问他后悔吗?
陶渊明这么说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边是失去,换个角度再去看,另一边就会是得到。
早前看过一则寓言故事:
有个人提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罐子赶路,走着走着,“啪”的一声罐子摔碎了。
可那个摔破罐子的人,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头也不回的继续赶路。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么潇洒?
这个人回答说,“已经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恋呢?”
三毛曾说过:“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其纠结于过去的不悦,不如享受当下的快乐。与其纠结过去的精彩,不如珍惜眼前的点滴幸福。
要知道,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一扇窗。
02
聪明的人不问现在
人生从没有最晚的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不如趁现在,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40岁高龄,喜得贵子。儿子却在出生几个月后,被诊断出先天性白内障。
为了给儿子治病,她独自带着孩子踏上了赴美寻医之路。
但她儿子的病反反复复,不堪忍受儿子治病压力的丈夫,选择了离婚。
为了能够让儿子继续接受治疗,她国内拍戏,国外熬夜照顾孩子,不停来回奔波。
十年的治病生活,即使再苦,她也没有迟疑过,而是认真演绎每一份作品,过好当下。
人生,有摇晃,就有静浪。
儿子病好后,50岁的倪萍选择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拍电影、画画、写书。
没有人能一直活在最美的年华里,但有人却可以永远活成最好的自己。
那个人,就是倪萍。
52岁那年,她撰写的《姥姥语录》获得冰心散文奖,以朴实的语言感动了无数人。
于是,她又开始学画画。
空闲时间就待在浴室涂抹,无数次地涂抹,一年下来她画了1000多幅画。
她画的《欢喜中国结》曾售出60万元,画作《韵》更是拍出118万元的高价。
很多人惊讶,52岁才开始学还能有这么高水平?
她是这么回答的:
人一辈子可以做很多事,没谁规定哪件事必须哪年做,任何事只要你喜欢,你开始了,就没有早晚一说。
是啊,人生永远没有最晚的开始,只有遗憾的人生。
著作《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里有这样一段话:
生活有多美好,取决于你有多热爱。
相信美好,珍惜当下,一个人的世界,装不下那么的多惊天动地,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幸福!
03
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
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其实在生活里,也很多像农夫这样的人:
因为害怕未知的风险,所以选择了犹豫不前,最后和机会失之交臂。
但其实,有些事情不去做,你永远不知道会不会有结果。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会通往光明,只是路上的风景会不一样。
有些人,可能会遇到荆棘。有些人,可能会遇到坎坷。
但豁达的人懂得,正是这些荆棘、坎坷,才绘画出人生最美的风景。
无论你之前经历过什么磨难,遇到过多少困难险阻,你都要相信,所有的事情最后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给自己一点时间沉淀,以一颗淡然的心去看待一切纷扰,过去的能忘则忘,眼前的嬉笑面对,未来的别想太多。
人生是一种态度,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心静自然天地宽。
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