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不管什么,都有正反两面,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一面是好的,来看看本文吧!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外婆家,见天亮以后外婆为我们煮饭,觉得很奇怪,就问道:你们怎么在白天吃饭啊?外婆也觉得很奇怪,反问:你们吃饭不在白天,难道在黑夜啊?我说:我们一天两顿都在黑夜。外婆一听这话,就扑簌簌掉下泪来,哀叹说:你看这世道!把娃娃都搞得分不清晨昏了。她说的“分不清晨昏”,指的是我们那时的
生活状态。
父母天不亮就到生产队的梯田或坝梁上挖土,一直要干到半夜才能回来。我们这些
孩子就只能跟着大人的作息,凌晨四五点吃一顿饭,半夜里再吃一顿。
时间长了就以为凡是饭都要在黑夜吃,白天吃反而很奇怪。
当然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付出就有回报。
母亲在这一年被评为劳动模范,队长捧着奖状来到我家,说了好多表扬的话,大意是说,你
妈妈是全村最勤劳的妇女,你们长大了应该向她学习。但奇怪的是,母亲一点儿也不
高兴,队长一走,她就抱着我痛哭起来,哭完后说了一句:别听他胡说!什么勤劳!他怎么不勤劳?
从此我就知道,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勤劳,一种不勤劳;而有的人的勤劳对
自己毫无好处。成年后,我对一切叫人“
吃苦耐劳”“
忘我工作”的说教充满警觉,正是得益于
生活所赐。在我看来,一种劳动如果不能体现劳动者的
价值和
尊严,那么它就只对领导者
有意义。一个人在不
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愿意牺牲自己的享乐,做一件在他看来十分必要、十分
有价值的
事业,与一个人在棍棒的驱赶下,完成一桩
力所能及的工作以维持
生命,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好多人不懂,包括一些所谓的
知识分子、文人墨客,一到乡下,就盛赞起农民的“勤劳”来,
写文章更会上升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我自己就听说了这样
一个故事:一伙诗人到陕北采风,看见一个妇女在地里拔草,就派作协主席上前问候,以示“深入生活”。“老大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劳动?你的勤劳值得我们学习啊!”大娘说:“学啥呀?没事干嘛!”可等这个主席一
离开,大娘就在地上唾了一口,骂道:“呸!你才勤劳呢!你家祖宗八代都勤劳!”在她看来,勤劳是一种诅咒。她没说出来的
愤怒,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读:我也想像你们城里人一样,看看电影,逛逛公园,或者遛遛狗,听听音乐会,可能吗?你们不管倒也罢了,吃饱了撑的跑到我们乡下转转也罢了,但还想把老娘当猴耍,就太不要脸了!说明这
世界人种
五颜六色,族群丰富多样,文明
千姿百态,但
人性只有一种,那就是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甚于热爱休闲。勤劳都是被逼出来的。
编后语:很好的文章反映出社会的现象,勤劳都是被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