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关于印光法师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能有帮助,网络整理未免有纰漏,推荐句子或指正,请留言评论。
1、得最胜之地,方可宏最胜之道。建非常之事,必须待非常之人。宗匠出,则本立道生。哲人亡,则法残教弛。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 ----《法雨寺万年簿序》
2、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问,夫妻,儿女,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则会过于前生所培。若有大罪过, 则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认真修持,以转前业也。
3、心净则能生净土。是以念佛之人,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间人果真有信愿,皆可往生,何况圣人。不修身而念佛,亦有利益。于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4、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复高邵麟书三》
5、近来上海乩坛大开,其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6、看人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
7、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8、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 ----《无量寿经颂序》
9、窃闻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随机逗教,说种种法,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然佛之知见,众生本具。而无始迷昧,浅深不同。迷之浅者,随修一法,便得悟入。迷之深者,匪仗弥陀宏誓愿力,往生净土,决难克证。 ----《与玉柱师书》
10、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 ----《复丁福保居士论臂香书》
11、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12、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 ----《与徐福贤女士书》
13、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 ----《印光法师》
14、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15、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 ----《复智圆居士书》
16、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17、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郎中天。 ----《了凡四训序》
18、众生则唯以自私自利为事,虽父母兄弟之亲,尚不能无彼此之相,况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业报,或生贫穷下贱,或堕三途恶道。即令戒善禅定自修,得生人天乐处。但以无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以致福报一尽,仍复堕落,可不哀哉。是则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 ----《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