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伴的重要性远胜于父母。没有父母的孤儿,如果有同龄朋友的童年,长大后人格并不会出现异常。因为他们有彼此。
取笑是团体中最重要的武器,以便剔除团体中不受欢迎的行为。
小孩天生就不是平等。
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质,他们的基因使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养环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环境,是孩子与同龄人共享的环境。 ----《教养的迷思》
2、泰纳说:我们会自己归类,从“我,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到“一个美国人”,或“一个地球人”。自动归类依时间而不同,随社会情境而变化——像变色龙。 ----《教养的迷思》
3、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离开家庭。
在群体中与别人不一样不是一种美德。
父母没有教给孩子的东西,社会会教给她。
孩子并不会把自己在一个环境中习得的能力自然的迁移到另一个环境中去,他们只会快速的学会其他环境中的规则,进而在不同环境中来去自由。
对孩子的教育、对他性格的影响仅在家庭环境中有用,离开家庭这个环境,孩子会自动切换到适应当下环境的模式。 ----《教养的迷思》
4、人人都是外貌协会的一份子,区别只是有人说出来,有些人做出来。 ----《教养的迷思》
5、移民孩子会将同伴文化带回家,却不会将父母文化带给同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终将被群体代谢,因为孩子的未来取决于与集体成员的相处,这是六百万年演化下来的心智模式。 ----《教养的迷思》
6、人类最大的敌人是其他团体的人,这个情形直到今天仍然是如此。 ----《教养的迷思》
7、我们总是以为人的人格特质有一种一致性,虽然人不用在新情境中从头学起,他的应对会受先前经验影响,但人格,在不同的处境下,出现不同的面相,表里不一、前后不一,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教养的迷思》
8、关系体统对于人格,没有长期的效应只有短期的。
儿童善于建构不同环境下使用的不同人格。
孩子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游戏团体中,而非家庭中。
儿童的行为模式是模仿大一点的孩子的,他们会修剪自己的行为以便和团体一致。
小孩社会化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自己是哪类人,属于哪个团体,对于3岁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区分是性别和年龄。
早熟的和年龄大些的孩子,在团体中的地位相对高,有统御地位。长大了也更容易有自信心。幼年地位的高低对人格有长期的影响。个子小的孩子更容易在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不足。 ----《教养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