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娶姐妹二人,租一楼一底房屋居住。房中置长条木板,满置中文书籍。以后余知独秀国学造诣甚佳,能背诵整部「文选」,然对西学则所知有限,惟独秀极力务新,热心介绍西学,阅及余等主办之《民声》杂志,因来接洽。其时独秀正筹备《新青年》杂志,托余代觅若干资料,供其披载。余尝为之收集有关英国自由主义之材料,颇得独秀之珍视。以后余且翻译一篇<托尔斯泰之逃亡>,用「汝非」笔名,刊于《新青年》第一卷第二号。当时独秀未必真正瞭解共産主义,仅醉心新说而已。但独秀之文章锐利,风靡一时,影响于当时人心者极大。 ----莫纪彭《余与陈独秀之交往 莫纪彭先生访问纪录》
●我用“精英”指代那些占据社会上层位置的人,既指保守分子,又指自由主义者,既包括商务人士,也包括职业人士,既包括上层人士,也包括中产阶级上层——比如说企业经理,各种奖项获得者以及所有进入重点学校并运营各种机构满足自我利益的人。 ----威廉·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
●自由主义的主张虽然很多,但归总一句话,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有独立自由的人格,承认个人人格的尊严及其价值。 ----智效民《民国旧梦》
●很多女人在丈夫出轨之后,心里不舒服,就跟丈夫闹。她们为什么要闹?因为她们没有独立的生活,觉得男人负了自己。很多女孩子在论坛里都问,什么时候跟男朋友上床合适?因为她觉得,我跟你做了这一步,这辈子都是你的了,而你就是欠我的,我就不是我了,我们俩就是一体了。
用这种方式去看待爱情、婚姻和生活,是最为糟糕的一种方式。在你放弃自己立身的根基,将自己的生存依附于他人赏赐的时候,就没有自由主义了 ----罗振宇《罗辑思维》
●桑德尔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正义,“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东西一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但是问题在于,不同的人不仅看重不同的东西,而且分配的标准也是人言言殊。以效益、自由以及德性作为三个关键词,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正义观:效益主义、自由主义以及社群主义。 ----桑德尔
●托洛茨基对所谓共产主义社会的批判比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批判更为深刻 他们不满足于可怜巴巴地呼吁民主和公民权利 他们要求的是推翻整个压迫制度 并认为那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他们几乎从斯大林掌权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发出呼吁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至于那些为自由主义所肯定而为社会民主主义所否定的东西(如“纯粹市场经济”),以及那些为自由主义所否定而社会民主主义所肯定的东西(如“过分强大的”工会),则我们中国现在都还没有。等到有了再来选择自己的立场也还不迟。我这个态度是不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呢?也许是的,但这条道路既不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这两条道路“之外”,甚至也不在这两者“之间”,也许说是“第一、二条道路的重合”更准确。 ----秦晖《问题与主义》
●自由主义的最最基本信念之一,便在于我们肯正视风险、忍受风险,并坚持风险的存在恰恰是自由的拥有及其必要代价,你抉择,相应的便承荷其后果及其道德责任。这不只因为在自由主义者的价值权衡序列之中,自由的位阶远高于某种程度的危险威吓,更是因为我们不心存侥幸地真实认识到,人的生命暴露在未知、不乏机运和敌意的广大世界之中,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清理殆尽的,更多时候,你只是在有危险的自由世界和完全封闭的、提前绝望的“安全”幻觉之中做抉择而已。生活,常常给我们的并不是答案,更多是可能性。 ----唐诺《阅读的故事》
●埃利希和西蒙将他们的赌局置于二十世纪后期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冲突的风口浪尖。多篇学术期刊上的文章记载了这件事,两人的赌局反映了当时发生在全美的文化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一九八○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吉米· 卡特和其共和党竞争者罗纳德· 里根截然不同的思路。 ----保罗·萨宾《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
●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所夙习。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每天清晨推开宿舍的窗户,就可以看见青翠幽绿的终南山在眼前浮出。不自觉地想起王维在《终南别业》里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喜欢那样一份随遇而安的恬淡性情。事实上我就是很随意很随性极端自由主义的人,最喜欢在逃课的下午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当卧龙先生一枕黄梁。或者把自己打扮得很落魄,无挂无碍地在路上大吃草莓,然后在书店里免费看完最近的新书。 ----徐璐《西安1460》
●有一种东西叫做自由主义:不称职的自由,受苦的自由,不合时宜的自由。 有一种东西叫做民主。好像人和人之间除了物理和化学性能平等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也会平等似的。 ----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自从启蒙时代以来,撑起现代世界观的自由主义就告诉我们,人生蓝图操之在我,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全凭你自己决定。到了资本主义烂熟的阶段,人生变得更自由,意思就是更多的选择,而且总是和消费相关的选择。生命成了一趟购物之旅,而世界则是一个超级市场。我们不只消费杂货,甚至还消费爱情,因为我们用来计算理想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计算一把牙刷优劣的办法是一样的。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生命是那么滴脆弱和渺小,所以我们不可能靠孤立的个人达成自由之邦的目标,要改变群体的观念,与奴役的思想对抗,是何等之重要。那些伟大的自由主义者都在观念对抗的路上,慢慢推进了自由主义的事业
●他所谓的自由主义精神指的是:与其做一个跟所有人想法一样的,千人一面的所谓的人,倒不如做一只生活不被人设置,不被人摆布,坚持自己一套的猪。 ----梁文道《我读》
●“不就是”与“又怎样”的逻辑看似深刻,但仔细想想漏洞百出。谁说五十步和一百步没有区别?“西红柿是水果”和“西红柿是板凳”,都是错,但此错与彼错何止五十步之遥。类似的,自由主义是意识形态,法西斯主义也是意识形态,同为意识形态,二者当然有云泥之别。 孟子的这套道理(不忍人之政)有没有说服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善良淳厚的中国百姓一直在抱着最深沉的“不忍人之心”去体恤统治者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有人说个人高于社会,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这种说法成立吗?人是什么?人是政治的动物。何为政治?高度社会化谓之政治。如果没有这种社会化,人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又何来个人,更遑论个人与社会孰高孰低?
一些崇洋媚外的人极端向往欧美日,对自己的祖国嗤之以鼻。的确,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比咱们中国的高很多,那是不是就说明我们国家就必须大搞特搞个人自由主义,完全市场化,甚至不惜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大错特错,这种思想极其危险!
我们仔细想想,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航天、体育等国家事业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发展得如此迅猛?是因为搞了“个人高于社会”那一套?不是。而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
●自由主义者相信确保人类的和平共存需要极少的政府管制,保守主义者则倾向于支持对社会个体进行威权控制。这是所谓左和右区分的最直接标准。 ----《微博》
●其实吧,我属于现代自由主义。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被欺骗的权利。所以我无意强制改变相信中医的那些人,只是想借着和中医的辩论给那些犹豫的人们以警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哈耶克所阐述的古典自由主义原则:自由是且只是免于强制。 ----辉格《沐猿而冠》
●所谓自由主义,如果连承受别人的质疑的度量都没有,那又有用什么资格谈自由。
●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什么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在我看来就两句话
第一,我们决不会强制他人
第二,我们尽可能的不让他人强制我们
换一种方式说也可以
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罗辑思维》
●“自由主义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它是说理的,它是商量的,它是温和的,它想让人多一点自由,多一点随便说话的地方。”
●莱布拉
Liberal
自由主义者 ----《血界战线》
●中国的自由主义鲜有传统读书人的骨气。他提出,真正的理想主义应在质疑中进行。尉天雏说:历史不仅是事实的呈现,它实在也是一种审判,这审判不管是对于过去,对于现在都是一样的。
最后,我的看法是: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左翼元素的存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左翼文化其中的进取、参与、反省、批判的气质应是需要的,它对今天发展中的某些弊端也许是一个“解毒剂”。我觉得有两种情况是值得反省的:“整体性文化”的绝对主义思想逻辑是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的。另外,在今天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是否也有资本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隐性控制的问题?我想在任何时候都应有多样性的存在,特别是在艺术的表达、内容的多样性方面应该有广泛的选择空间。 ----高华《革命年代》
●当红的网络写手,罗振宇、连岳、韩松落、张佳玮、咪蒙、晚睡、毒舌、武志红、雾满拦江……三观其实都高度一致,说明网络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自由主义的‘观念地层’”……喜欢这个“地层说”,喜欢自由主义,地层嘛,慢慢岩化,慢慢扩大,变成丘,变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