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亲爱的安德烈》
2、现代人怀疑一切,质疑一切,婚姻这个机构更不能免。在我看来,婚姻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国家机器与公民的关系。一个人需要安全,所以要婚姻,也要国家;但是人又渴望自由,虽是有逃避婚姻、反抗国家机器膨胀的欲望。婚姻和国家极其一样,两者都是必要之恶。 ----《女子与小人》
3、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哀怨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 ----《手镯》
4、有一个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可能存在,不能轻忽。三四个人,开始谈起自己亲身“碰触”的经验: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处不无魂魄之漂泊 ----《目送》
5、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来》
6、任何走上歧途的人开始都不会知道那是歧途吧?而且,谁知道所谓歧途不正好是终南捷径呢? ----《银色仙人掌》
7、有指责,有要求,就算是“对立”,那么对立有什么不好?权利是争取来的。 ----《野火集》
8、我恐惧失去所能。能走路,能看花,能赏月,能饮酒,能作文,能会友,能思想。每一样都是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是可以瞬间失去的。 ----《亲爱的安德烈》
9、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目送》
10、这个社会不知为什么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又充满了幻灭,往前看去,似乎有没什么新鲜的想象。我们的时代仿佛是个没有标记的时代,连叛逆的题目都找不到。 ----《亲爱的安德烈》
11、历史,不分中外,都是政权的工具。 ----《人在欧洲》
12、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理想主义者也许成不了大事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目送》
13、你知道吗?猴子不管到哪儿去,都带着丛林的习惯,走不掉的! ----《银色仙人掌》
14、“阳台外强烈的阳光射进来,使他的头发一圈亮,身影却是一片黑,像轮廓剪影。“ ----《缴械》
15、铃声响起,我持着听筒走到面海的阳台上,夕阳正在下沉,海水如万片碎金动荡闪烁。 ----《目送》
16、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死亡至深处,不无魂魄之漂泊 ----《目送》
17、一路上樱花照眼,她静静看着窗外流荡过去的风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颜容,和窗外的粉色樱花明灭掩映;她的眼神迷离,时空飘忽。 ----《目送》
18、他曾经是个眼睛如小鹿、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有想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目送》
19、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目送》
20、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百年思索》
21、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它的内在世界和我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目送》
22、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于是把相机放进走路的背包里,随时取出,作“看此花时”的心笔记。 ----《目送》
23、我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 ----《孩子你慢慢来》
25、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目送》
26、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目送》
27、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 ----《目送》
28、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 就有几流的社会 几流的环境
沉默不是美德 是耻辱 ----《野火集》
29、其实我们都活得炽热,因为谁不明白那逝水如斯、那行船如光,灭在即刻。所有的爱和悬念,所有的怨和不舍,所有的放弃和苦苦寻找,都因为是在逝水上、行船中发生,所以炽热。 ----《大家-“逝水行船,灯火灿烂”》
30、我目睹的,反而是另外两种过程。 一方面,殖民者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照样推著香港快快走,用原来的高效率,但完全不见「大脑」的更新。另一方面,新的「公民教育」悄悄发酵:「心繫家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调成甜甜的饮料,让香港人喝下一杯「爱家爱国」。幼稚园的孩子们学唱「起来,起来,起来。」公民教育被简化为爱国教育,爱国教育被简化为爱党的政治正确。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