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响起布里蒙达的喊声,这是第三次叫同一个名字,声音不太尖,仅仅是从压抑中爆发出来的,仿佛一只巨大的手揪出了她的五脏六腑,巴尔塔萨尔;在喊的时候她已经明白,其实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地方会空无一人。 ----《修道院纪事》
2、他也许死了;不知道,我想不会,他有那样的女人,叫什么布里蒙达,人们从来弄不清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有那样女人的人会使劲活着,即便只有一只手也不会轻易死去。 ----《修道院纪事》
3、对每样东西都必须从其合理的比例来考虑。 ----《修道院纪事》
4、想象力、同情心和讽刺着三种如此不同的元素是可以也应该熔于一炉的。 ----《失明症漫记》
5、执权杖的不一定就是国王,披袈裟的不一定就是和尚。 ----《失明症漫记》
6、我们知道,那是无法被翻译出来的:突如其来的遭遇当下所産生的纯粹情感,因为一次发现而起的赞歎,这些在言语所及之前,转瞬即逝的短暂静默时刻,将会存留在记忆当中,就像脑海里梦的痕迹那样,时间永远无法将之完全抹杀。 ----《谎言的年代》
7、如果在任何行为之前我们都预想它的一切后果并认真加以考虑,显示其眼前的后果,然后是可能的后果,进而是可以想象到的后果,那么我们根本就不会去做那种行为,即使开始做了,思想也能立即让我们停下来。我们一切言行的好的和坏的结果遍及未来的一切日子,假设均衡地分布在每天之中,包括哪些因为我们已不再这里而无从证实也无法表示祝贺或请求原谅的永无止境的日子。 ----《失明症漫记》
8、什么时候有必要杀人呢......到还活着的人已经死了以后 ----《复明症漫记》
9、为了能坚持真理,人们必须首先了解谬误,还要犯谬误的错误,我不能用简单的是或非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相信谬误的必要性。 ----《修道院纪事》
10、一切都是虚荣,虚荣就是愿望,拥有就是虚荣。 ----《修道院纪事》
11、我们老了的时候那些将来会发生的事就开始发生了,这就是我们能相信原本怀疑的事情的原因;即便不能相信它已经发生,也会相信将来会发生。 ----《修道院纪事》
12、答案在最需要的时候总是不肯出现,往往唯一可能的答案又非常简单,必须耐心等待 ----《复明症漫记》
13、虫子死后,毒汁也就完了。 ----《失明症漫记》
14、只有国王的意愿重要,其他都算不了什么。 ----《修道院纪事》
15、他们脑袋里有光亮,亮度强制把他们的眼睛都晃瞎了。 ----《失明症漫记》
16、对译者而言,那先于文字而出现的静默时刻,是一个炼金质变过程的起始点,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将“本来就是这么回事”(the thing that it is)的事物,转换成另一种事物,而又能维持“事情曾是如此”(the thing that it was)的面目。作者与译者之间所进行的对话,在“现在”的文本与“未来”的文本的关系里,不只是两个必须相互补足的人格,归根结底地,还是两个必须相互认可的文化的一次遭逢相会。 ----《谎言的年代》
17、长途旅行中最惬意的就是这类哲理性争论。 ----《修道院纪事》
18、她知道曾经路过这里,那个旧大门还在,那个老太太仍然坐在门前缝补当年那条裙子,一切都和原来一模一样,只是布里蒙达例外,现在她独自一个人走路。 ----《修道院纪事》
19、天开始黑下来,但是,既然现在心中那么黑暗,什么样的黑夜她也不害怕了。 ----《修道院纪事》
20、诗人贾梅士(即卡蒙斯)着迷于疯狂的爱和天赐的狂热,有一次,他曾写道,里斯本是“……所有城市当中的公主”。我们会原谅他的浮夸。只需给里斯本她本来的样貌,富有文化气息、现代、整洁而有条理,并且没有丧失任何其内在的精神,这样就够了。 ----《谎言的年代》
22、我们都是由这种混合物造成的,一半是冷漠无情,一半是卑鄙邪恶。 ----《失明症漫记》
23、鉴于人们无需做出什么明显的努力也照样不死,另一项群众运动接踵而至,该运动的蓝图更加雄伟,它宣告,人类自古以来长生不老、逍遥尘世的美梦,已变为人人可享的福利,就像每天的日出与呼吸的空气一样。虽说两派势力要争取同一拨选民,在某一点上双方达成了一致,他们同意提名那位勇敢的老战士当荣誉主席,作为杰出的先行者,他在至关重要的一刻挑战并击败了死亡。众所周知,没人真会在意,从各项指标来看,这位可怜的爷爷陷于不可逆的深度昏迷之中。 ----《死亡间歇》
24、有时候时间似乎停滞不动,就像在屋檐上筑巢的燕子一样,它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进进出出,我们总是看见它,我们和它都以为永生永世都会这样,或者半个永生永世,那也算不错。 ----《修道院纪事》
25、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作出回答,迟迟不来的是提问的时机。 ----《修道院纪事》
26、好事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察觉,好事在的时候我们没有看见,等好事走了我们才发觉它不在了。 ----《修道院纪事》
27、不要借给穷人钱,不要欠富人债。 ----《修道院纪事》
28、子女们永远不会感谢父母为他们所作的牺牲。 ----《修道院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