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乡民围绕着拦住卸任而行将离别的县官的轿子,跪倒尘埃,感泣零涕。这是中国人的感恩图报的最好表现,也就是中国官吏之恩典的最好表示。因为人民只知它是一种恩典,而不知道它是一种公义。 ----林语堂
2、只有直接从人们心灵上发生的思想,始值得永垂不朽。 ----林语堂
3、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轨范。中庸即为本质上合乎人情的“常轨”,古代学者遵奉中庸之道,自诩已发现一切哲学的最基本之真理,故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林语堂
4、女婿中了进士,岳父也交了好运。吾们羡慕他,但吾们不称他不公平,因为吾门叫它命运或幸气。 ----林语堂
5、人生是多么不确定,吾们倘知道了甚么足以满足吾们,便紧紧把握住它,有如暴风雨的黑夜,慈母之紧紧抱住她的爱子。 ----林语堂
6、进步是有味的,但进步也是痛苦的。更不止此,进步还是险恶的。 ----林语堂
7、了解旧的文化固甚困难,而明了新的亦非容易。 ----林语堂
8、幽默,尤其亚洲式的幽默是知足悠闲的产物,超乎寻常之力量。 ----林语堂
9、一方面固增进活泼之性状,另一方面,他不难退化于无意义的装饰而不具充实之内容。 ----林语堂
10、中国的恋爱诗歌是吟咏些别恨离愁,无限凄凉,夕阳雨夜,空闺幽怨,秋扇见损,暮春花萎,烛泪风悲,残枝落叶,玉容憔悴,揽镜自伤。 ----林语堂
11、文学本生存于自然发生的境界中,却配备以经典的传统思想,“心的自由活动”之范围乃大受限制,这在孔夫子门槛里翻筋头,不问其本领如何高大,终不过是孔门界限里的翻筋头而已。 ----林语堂
12、生育小孩,鞠之育之,训之诲之,以其自己的智慧诱导之以达成人,这种任务,在开明的社会里,无论谁何都决非为轻松的工作。 ----林语堂
13、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国人用一种单纯而显明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林语堂
15、在一个人真能写确实流利的古文以前(至少需十年),需要范围广泛地使用法之熟习,是以练习之时,经常累月地背诵古代杰作亦为免不了的手续。 ----林语堂
16、中国诗之令人惊叹之处,为其塑形的拟想并其与绘画在技巧上的同系关系,这在远近配景的绘画笔法上尤为明显。 ----林语堂
17、当吾们向人生望出去,吾们的问题不是怎样生长,却是怎样切实地生活;不是怎样努力工作,而是怎样享乐此宝贵为欢乐之一瞬;不是怎样使用其精力,却是怎样保藏它以备即将来临的冬季。一种意识,似已达到了一个地点,似已决定并寻获了我们所要的。一种意识似已成功了什么,比之过去的茂盛,虽如小巫见大巫,但仍不失为一些东西,譬如秋天的林木,虽已剥落了盛夏的葱郁,然仍不失林木的本质而将永续无穷。 ----林语堂
18、中国精神的最锐敏最精细的感性,是隐藏于那些不甚引人爱悦的表面后面。中国人的呆板无情的容貌底下,隐蓄著一种热烈的深情;沉郁规矩的仪态背后,含存有活泼豪爽的内心。 ----林语堂
19、情为人类的天性,理为永久的道理,情代表柔韧的人类本性,而理代表宇宙不变的法则。
从这两种元素的结合体,产生人类行为的是非和历史的论题的判断标准。 ----林语堂
21、说来稀奇,这个世界上精神的兴奋往往是伴随着体力的兴奋而发展的,而生命的观念,居于五千呎高度者与地面上又自不同。 ----林语堂
22、一切智慧之极点,一切知识之问题,乃在于怎样使“人”不失为“人”和他的怎样善享其生存。 ----林语堂
23、那些说教的文学大体上均属品质低劣的次等作品,充满了宣扬道德的陈腐之说和质直的理论,思想的范围又为畏惧异端邪说的心理所限。 ----林语堂
24、竹笋一物所以如此流行,即为其嫩笋所给予吾人牙齿上的精美的抵抗力。一般人之爱好竹笋可为吾人善辨滋味的典型例证,它既不油腻,却有一种不可言辞形容的肥美之质。 ----林语堂
25、上自祠天的圣殿,下至文人信笺及其他工艺品,中国艺术显示出一种纤巧和谐的情调,判别出人类性灵最优美的技巧的产物。 ----林语堂
26、很难说究有多少事情是郑重其事的信仰,又有多少是游戏性质的幻想。 ----林语堂
27、悠闲自得的生活着,轩窗敞启,听金蝉曼唱,微风落叶,爱篱菊之清芳,赏秋月之高朗,吾们便很感满足。 ----林语堂
28、中国人具有特殊爱好自然的性情,赋予诗以继续不断的生命。这种情绪充溢于心灵而流露于文学。 ----林语堂
29、许多中国老太太颇有意于巴结菩萨,却是舍不得肉食,便在另一个方式下应用中庸之道,那便是间续的有定期的吃蔬斋,斋期自一日至三年不等。 ----林语堂
30、只有读书人,才知道知识的宝藏,只有读书人才知道历史和法律,也只有读书人才知道怎样在诉状中机巧地运用字句,以一字而杀人。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