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向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蒋勋《美的沉思》
●【击壤歌】——东汉•王充《论衡》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解析】据说,击壤歌是尧帝时期,一位老人在做击壤游戏时所唱的歌。这首古代歌谣就只有五句。前四句可以看做是排比句,描述了古代的先民们原始劳动生活的场景,太阳出来了就下地干活,太阳落山了就回家休息,渴了就挖井,耕地种庄稼供自己填饱肚子。简单而明了,简直比现在的大白话还好理解,反映了是古代先民俭朴的生活和怡然自得的心情,毫无波澜。
●是向日葵告诉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只要面对着阳光,努力天天向上,日子将会变得单纯充实而美好。
Sun flowers told me that working from dawn to resting after sunset,face as long as to the sun strive upward, life will become simple ,fulled and beautiful. ----R. Jimmy
●人生的真潇洒,原来要把层层叠叠的,多至不可胜数的委屈与吃亏,融化于言谈笑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凡生活之间!
也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培育出潇洒的行为!
故作伟大,益显猥琐与龌龊! ----梁凤仪《千堆雪》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庄子·让王》
●击壤歌
原文: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译文
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
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
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等我老了,就去乡下,择一屋,临水而居。木为门,竹为幔,布为衣,麻为裙,晨饮朝露,暮观斜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至终老......
●还俗成了他最后无法实现的梦。从此,心如止水,了无牵挂。红尘于他,已是一个遥远的符号。曾经的他,如此眷恋这世的情缘,眷恋牧马放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眷恋那美丽善良的姑娘,眷恋那一切平常人的平常事。如今,夜已过,梦已醒。
●农人的特征在于有个纯朴的心,因有一颗纯朴的心,才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而不奢求,不贪欲,过着无所不足,劳力而不劳心的安详生活,而和田园打成一片。一旦失去了纯朴的心,则奢求贪欲,无所不用其极,便过着不餍足,劳力又劳心的不安详生活,不止和田园不能打成一片,还成了田园的榨取者、奴役者,田园将不堪凌虐,逐渐死去。 ----陈冠学《大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