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伟大的灵魂,圣者如佛陀和耶稣,贤哲如苏格拉底和孔子,天才如尼采和凡高,生前或者贫困终身,或者受尽磨难,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评估,他们都是极不幸福的。幸福这把尺子太小,衡量不了这些精神伟人的价值。不过,倘若把幸福定义为人性的伟大,他们又是最幸福的。 ----周国平
●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苏格拉底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苏格拉底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英译:Other men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苏格拉底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其实就是三种理论的混合物: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的“物自体”理论与印度佛教的智慧。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提倡理性,黑格尔将理性主义推向了极致。在讲究理性主义的西方哲学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甫一出场,根本得不到任何重视。然而,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人们的价值观幻灭了,理性主义灰飞烟灭,绝望和忧郁的唯意志论闪亮登场,哲学开始在理性背后发现本能,发现欲望,一种崭新的哲学精神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不疯魔不哲学》
●演绎论证:如果人终有一死,而苏格拉底是人,那么苏格拉底终有一死。
归纳论证:大部分公司的法律顾问都是保守主义者,迈克尔是一个公司的法律顾问,那么迈克尔很有可能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假若加入新前提:迈克尔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一名官员。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大部分官员不是保守主义者。)
即演绎论证的结论一定是确定的,而归纳论证的结论则是不确定的。
●整座城市忘了她,整个世界忘了她,只有他记得 ----玖月晞《亲爱的苏格拉底》
●亲爱的苏格拉底,宁死不负信仰。 ----玖月晞《亲爱的苏格拉底》
●光知识还不够,知识没有心。生命必须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让知识活过来。你知道,却不采取行动,你不是勇士。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等于在自杀,他们抽烟。喝酒。压力过大,暴饮暴食,虽然要花上三四十年的时间才会杀死自己,可是照样是自杀。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这也是逝去韶华中的一种愚蠢的骄矜,堂吉诃德式的一一可是此外还剩下些什么呢?月夜的无花果树,塞内加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舒曼的提琴乐曲,以及比别人更早预知的失败。 ----雷马克《凯旋门》
●苏格拉底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彻底一贯的伦理人格,即对自己交代和负责。他说,“宁可遭受不义,也不主动为恶”;“宁可与他人失和,也不与自己失和。”所以一个人必须不断与自己展开对话,省察自我,保持道德的完整性。思考的过程是独在的,但不是孤独的和孤立的,因为它意味着敞开内心,跟自我在一起,就如老加图所言,“不参与任何事情时,我最活跃;独自一人时,我最不孤独。”思考因而塑造了独立的人格,即便整个世界堕落,与我为敌,我仍然坚持自我的正确性。苏格拉底意义上的思考由此开启了公民不服从的先河,即这种捍卫个体和谐至善的道德思考最终却强劲地指向着政治的不义。
●苏格拉底说“暗恋是世界上最羙好的爱情”可是“苏格拉底却昰个疯子”
●如果你选择改变现状,你就可以改变未来。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美德即智慧。 ----苏格拉底
●关于人生真相,那些古圣先贤,佛陀,孔子,苏格拉底,耶稣,他们说的很简单,可世人偏要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复杂。所以,他们明明认得书上的字,却偏偏以为那是某种思想理论或者观点,殊不知,那些字就是字面的意思。那些字就是白话说出的人生的事实。归结起来,我们之所以不懂古人的意思,是由于我们不明白,他们根本不会拐弯抹角的说话。
●宁遭受不义,也不主动为恶 ----苏格拉底
●我除了知道自己无知以外,什么也不知道。 ----苏格拉底
●我早就说过,他关心同胞的灵魂。但他的关心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如果人的灵魂可以拯救就必须以他的方式得救。当他看到人不能获救时,他眼见他们滑向毁灭,遗憾,却不为之痛苦。耶稣为耶路撒冷而泣。苏格拉底警告雅典,责骂雅典,告诫雅典,谴责雅典,却从未为雅典而泣……你感到欲望的灵魂最后的冷酷;如果苏格拉底热爱他的同胞,他就不会将他“专制的逻辑”这一难以承担的重负卸在他们身上。 ----格里高利·伏拉斯托斯《苏格拉底的悖论》
●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借助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古代哲学,我把我无意识的价值观带至意识之中,省察它们,并裁定它们是不明智的。我改变了我的信念,这又改变了我的情绪和身体健康状况。我的价值观某种程度上得自我的社会。但是我不能责怪他人或我的文化,因为是我每天选择接受它们。苏格拉底宣称,“照料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哲学的教导—心理治疗的艺术,它源于古希腊人的“照料灵魂”。应该由我们来省察我们的灵魂,裁定哪些信念和价值观是合理的,哪些是有毒的。在这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我们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医术。 ----朱尔斯·埃文斯《生活的哲学》
●任何一个社会,不论它的目的是什么,不论它标榜的是什么乌托邦式的和解放性的宗旨,如果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男男女女没有说出心里想说出的话的自由,就不是一个好社会。 ----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
●英国专栏作家加里·德特在《带毒的笔》一书中收集了作家之间的相互批评和辱骂。全书总体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古典”、”浪漫”、“当代”等每一章中又以作家为条目,收集各个时期的作家的评论。
肥胖的切斯特顿有一次对瘦弱的萧伯纳说:“看到你,别人都会以为英格兰出现了饥荒。”对此萧伯纳回答说:“看到你,别人都以为是你造成了饥荒。”
纳博科夫说海明威:“40年代初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东西,写的什么钟、蛋和牛,我很不喜欢。”巴特勒说,上帝让卡莱尔和卡莱尔夫人成婚是不错的安排,这样只会让两个人而不是四个人受苦。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说:“关于苏格拉底的东西我读得越多,我越对雅典人毒死他不感到奇怪。”2017-3-8 ----贝小戎《假装读过》
●为什么还是没能给那个像小猫一样毛茸茸,安宁又让人欢喜的女孩,他许诺过的,有风却顺逐的一生? ----《亲爱的苏格拉底》
●离开的时刻已经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
●那些亲聆苏格拉底说他自己不知道答案的人认为他的意思是他不知道“真理”,而欧文与伏拉斯托斯将苏格拉底的话理解为他不“知道”真理。 ----罗伯特·诺齐克《苏格拉底的困惑》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大概是说:为什么很多人不是同性恋却要为同性恋发声呢?
其中有个回答我很喜欢: “把同性恋换成女人,就是100 年前的故事,换成黑人 就是200 年前的故事,换成苏格拉底就是2000年前的故事。”
这也是我支持同性恋的原因,向往的一直是平等和自由。 ----网易云热评《take me to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