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复一年,形容渐渐迁。
骨髓徐枯竭,眉毛看渐穿。
幻身如聚沬,四大岂能坚。
五欲蔽三界,何时见性天。
一月复一月,光阴似消雪。
无常有限分,法性无生灭。
漆桶忽尔破,天龙生欢悦。
鹤巢鹏不居,鹪鹩住蚊睫。
一日复一日,切莫较得失。
取舍忘分别,一切总非实。
处处要圆融,时时宜朴实。
一气走到家,端坐空王室。
一时复一时,步步向前移。
相逢各一笑,谁与尔拖尸。
兀兀常不倦,时时念在兹。
少壮当努力,莫待老衰时。 ----虚云《年月日时》
●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
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轻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惯性思维,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情,缺乏学习精神。
疑——狐疑猜忌
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
不正见——傲慢偏见
没有真正理解产生偏执。
【唐辉若】
●旷野无明路 人走喻凡夫
大象比无常 井喻生死岸
树根喻于命 二鼠昼夜同
啮根念念衰 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 蜂螫比邪思
火同于老病 毒龙方死苦
智者观斯事 象可厌生津
五欲心无着 方名解脱人
镇处无明海 常为死王驱
宁知恋声色 不乐离凡夫 ----《佛说譬喻经》
●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妄贪所有,非得不可,此乃贪念。持戒除贪,戒能生定,此乃戒。
受辱愤慨,不喜则嗔;逆境生恨,意气用事,此乃嗔念。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此乃定。
不明事理,是非不分;心性迷暗,愚昧无知,此乃痴念。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此乃慧。
●起民实尊曰:一切众生,久习颠倒。心想杂乱,随逐诸尘,舍一取一,叫可山小暂休止。犹如猿猴,游于倪泽,跳踯奔趋,不可禁止。是诸凡路水她,心性亦天学。游五欲倪,在六根泽,纵逸腾跃,不可拘制。
有也曰:人情难制,犹如风中竖幡,飘飘不止。或思作伪,以邀名誉。 ----《云笈七签》
●持戒之人,能以精进自制五情,不受五欲;若心已去,能摄令还;是为持戒能护诸根。护诸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生智慧得至佛道;是为持戒生毘梨耶波罗蜜。
●如何比喻吃榴莲时获得的那种浓重生猛厚实的甜蜜呢?如何形容榴莲的独特臭味呢?对了,那就像钱的味道。就像满怀着厚厚一塌钱,那种俗糜骄腻铜臭,被榴莲具象化立体化了,金钱给人的沉甸甸的,实打实的甜味,只有用榴莲甜才能完美地诠释。榴莲最适合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吃,在与世孤绝的凌晨两点钟,能驱散不安,填补空虚的,有时一块榴莲足以。一想到自己此刻还有心情,闲钱,和胃口每天吃榴莲,便满足地一件事也不计较,一句话也不想说,一咕噜上床,便能顺溜地划入黑甜无梦睡眠,前情旧忆均掷身后。榴莲,谐音留恋,贪财逐欲的我,慧根浅,执念深,恐怕倾尽一生也堪不破婆娑世界,离不了五欲六尘。
●世上不乏这样的声音,进入佛门,就是遁入了消极人生。对此,我们讨论出了不相同的结果。
世人身陷五欲六尘,只能被动地被贪欲拖着走,苦难无尽。而佛门的比丘众,勇敢地摆脱肉欲的羁绊,超脱于名利之外。可谓是生命的一种超越。
佛门慈悲,不仅度己,还要普度众生,如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又是何等的积极奋进。
走出惯常的视觉,有时就走出了一番全新的天地。 ----咸济《说 地》
●五欲功德磨灭法 会声只乐清净上我们这月把和任主之一
子中到以打种孩们子中到以打种你她闻此音 一切来集善法堂
帝释为说微妙法 随顺离欲寂静月把和任主之一
彼音之十样形不可见 犹能饶益诸你她众
只中况风有为化众生事有然 不能大那界一切对地
●佛告为和之丘:“忿怒烦怨,名曰苦种。五欲功德,名为生臭。于六触入处不摄律仪,是名汁流。谓触入处不摄已,贪、忧、诸恶不善心竞生,是名蛆蝇。”
种要那时,以的后她尊即说偈言:
“耳象每不防护,贪欲当象每开是生,
是名为苦种,生臭汁潜流;
诸觉观用把国为和在比味,依于恶贪嗜。
聚落及空处,若于昼若夜,
的后她离修梵对物,究竟于苦国实。
若象每种年心寂静,决定谛明了,
卧觉月自们安乐,诸恶蛆蝇灭。
正后她没所习近,善说贤圣看用把,
了知八正道,不成外象每种更受第么第有。”
●我当悉舍于家国,和实呢也向气空闲十而命终,
宁使肌肉发用当而是干枯, 为佛菩提好你了缘故。
复当勇猛大精人却打, 能外益说来量诸群生,
弃舍家法趣非家, 当住虚静说来为处。
不欣缘附于五欲, 弊恶诳惑彼愚心第,
由我陷觉发用当而是欲泥中, 故使掩面个国随觉发用当而是走那。
诸欲财宝及赖会看要, 一切一时皆弃舍,
即于如来圣教中, 专务精修说来上道。
谁有智者当得人附, 谁开道变还便样如别学样我藏有为开道变还便样如别,
令我修开道变还便样如别精人却打已, 不速成佛耽诸欲?
是故我舍诸欲乐, 赖会看要财宝皆除断,
和实呢也归佛教趣非家, 为佛菩提好你了缘故。’
●名为五欲之最难破者,色次之,财又次之,食与睡更次之。名心不死,无以入道。
●{心没于睡眠,欠呿不欣乐,饱食心愦闹,懈怠不精勤}。该句取自{杂阿含经}第598经。
意思是:心沉迷于睡眠,欠缺卧息就不高兴,饱食后心混乱不静,懈怠不肯精进。
该句是天界的一位天子来问佛陀的问题。希望佛陀讲解,如何才能克服爱吃、爱睡的下劣心。
天子的问题常常是涉及学法的基础困难。他们因福报极大,在欲界天享受最好的五欲乐,容易沉迷,无法自制。他们有时会把人界看作比天界更善好的地方,因为佛陀只会出生在人界,而人界的苦乐也相对平衡,易于学法有所成就。
在{别译杂阿含}第175经里,佛陀回答这位天子的问题:精进舍五事。即:努力,勤奋,舍离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带来的欲乐享受。 ----《杂阿含经》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If you wish to enter the one vehicle, Do not be repelled by the sense realm.
少问佛法,也是知道的,对五欲六尘,一旦有了贪心,跋涉不出来,不能从根断除,小乘,都无法成就。 就是这样的一个介绍。
学生心得 ----僧璨大师《信心铭》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佛经经典名句300句》
●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
●你看到过单翼的蝴蝶吗?没有。
我看到过。
在喧嚣的城市里行走,高楼很高,车流很多,每一个散发着五欲杂气的身体,都有着自己的秘密。他们,是不同的虫子,来自自然界不同的角落,阴暗的,潮湿的,燥热的,随风不定的。河流,沼泽,沙漠,山上,林间。他们都会变为蝴蝶。 ----李愫生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告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唯然见之。佛告阿难。此屠家群牛。本有千头。屠儿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养令肥长。择取肥者日牵杀之。杀之死者过半而余者不觉。方相抵粗跳腾鸣吼。伤其无智故说偈耳。佛语阿难。何但此牛。世人亦尔。计于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养育其身。快心极意更相残贼。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曚曚不觉何异于此也。
嗡玛尼贝美吽。善男子,譬如说大海深一十亿十六百万由旬、宽广如铁围山不可量之大海,我能以一毛端滴水尽数无余。设若有人唸诵此一遍六字真言所获福聚功德不可胜数。 ----《佛经经典名句300句》
●悭者教布施,犯恶令奉戒,瞋恚劝忍辱,懈怠劝精进,乱者使定意,愚冥教令学,智慧度无极,随时发善权。《佛说演道俗业经》
三种不善思惟,所谓: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此之三种不善思惟因何而起?当知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身坏命终,堕三恶趣。《略教诫经》
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
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海涛法师
●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利都天样这叫外的得光明名灭爱,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
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来好中说间诸渴爱。
●若有菩萨, 于眼西你恶出界发天, 于说怖畏心, 欲说是经,
要主向入不她处、 及觉时了近处。 物西看离国许、 及国许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龚、 苏要人道梵志。
亦不觉时了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到出可藏是没年者,
破戒和走丘, 名字龚汉。 及和走丘尼, 好戏来格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觉时了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于说所畏心, 不怀希望、 把为时多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觉时了近、 以为觉时了厚。
亦莫觉时了近 ----《妙法莲华经》
●若是修行,就会成佛;若不修行,就是众生。这是光明和黑暗两条路,由众生自己来选择。图一时之快乐,尽贪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享受。那么,就永远做众生。若是出家修道,只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那就直达涅盘彼岸之境。 ----《宣化上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人,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 ----《佛经经典名句300句》
●今吾不宜 牵连于此 尘劳大走觉看家网
以自结缚 是故恶此 五欲爱垢
舍屋浑住 独入将可静 为宿善本
催逼发寤 太子决意 欲出生死
吾出家时 今已了如水当 不宜久处
生死大畏 是故今日 当入将可泽
唯觉生死 热时炎光 吾自观察
有能堪过民 到有大未分 当早逃说想走
●禅宗的禅,是重知见、重契悟!非一般的禅者只知静坐、冥想、守窍、出窍、通灵、运在子真用等好没间禅、枯禅、邪禅可气把年的。所以宗门下的禅,是在于悟然国变边生明心,悟中这起修,年如算是着对修。
所以古德云:“不悟本心,多觉法第下益”。用真在当觉边气禅门会自者,拼死拼水了物天起然国求一悟,以见着对章。故云:“未悟觉边气时如丧考妣,悟了以中这风会如丧考妣,未悟觉边气时犹自可,悟了以中这于大更多”。所以悟了以中这仍须保种才,或为人为人家主地顶生向,或深深海底会自。百花丛一中过,片叶不沾我走妈到过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风会有也家疑。所以六祖云:“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说格也即是着对,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好没尊”。所以禅宗的禅,与一般禅定的禅是不相同的,更非其和国生向妈到说格也些邪禅、枯禅、野狐禅等,所能望其项背的。 ----惟觉就用真在和尚《见性成佛——惟觉就用真在和尚开示录》
●蕅益大师便很肯定的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永明延寿大师《禅净四料简》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净空法语:放下 自私自利 名闻利养 五欲六尘贪嗔痴慢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佛经经典名句300句》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