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于古尔的名言
日期:2018-06-23 22:48: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于古尔的名言

  ●那个完美幻想,把这个声音发出来的那个妄想,就是一个浪费自己的妄想。...他(古尔德)追求的那种声音就是一种“浪费”的声音。...我的心里最早的诗意就是对这种声音的妄想。 ----张枣《张枣随笔选》

  ●问题叙述进化故事,怎可以歪曲到确认人类传统自大呢? 如果既要承认人类历史只占了行星生命的最后“微瞬”,又要继续以人类在宇宙之间的重要性沾沾自喜,就要在进化史上加入一项“虚构”。相信这项“虚构”,会使文学作品常用象征绝对客观”的生物(没有预设立场、初次来访地球冷静睿智火星人),感到荒谬遗憾的是,人类陷入此一“虚构”既深又久,已经看不出这个传统理论愚蠢之处。 认为进化具体表现了基本的趋势力量,可以产生确定结果,是个错误观念,却也正是这个“虚构”的立论根据。它是生命史缩影突出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所谓的进步:生理结构日趋复杂神经系统日益精细活动范围项目日益协调,结果人类跃居想象的进化顶点。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一些历史学者心理学者、神学家社会学家,为什么必须肯定人类的存在是宇宙的偏爱,而且还是可以预测的?我曾以古生物学家的立场,细究这个原因,再参酌第四个弗式革命观点,获致如下结论:人类之所以必须把进化的动力,看成是可以预测的进展,是为了对地质学骇人的发现——人类的生存期间极为短暂一事,加上“虚构”的解释。有了这个“虚构”,人类生存时间的短暂,就不再威胁到我们在宇宙间的重要性。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人类的历史虽短,但是过去数十亿年来的进化,却显示出人类的心智发展是进化的顶点,可见我们的来源,早就隐含在混沌初开之时。换言之,宇宙初创时,人类其实早已存在。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于是地球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配合无间,皆大欢喜。因此,为什么不可以把宇宙看成是专为我们人类而创造存在的? 但是古生物学者发现了麦克菲(John McPhee)所谓的“远古时间”(deeptime)。地球已经存在几十亿年,“久”得跟宇宙一样“远”。时间本身没有弗洛伊德式的威胁,因为地球既已存在如此之久,人类长久统治地球的自大感,也必大增。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事实上我认为这些“清楚意义”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新发现的地位为乐,并且用来建构自我的意义。此观点已在我的另一本著作奇妙的生命》中有所论述,本书的主题和前篇构成姊妹之作。在此我要特别指出,本书所谓的“清楚的意义”,与西方社会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和学术慰藉,正好相反。而可以预见的是,通俗文化也不会愿意咬住第四发“弗式革命”子弹。 如果要否定逻辑上只有两种可能选择。首先,我们可以继续拥抱圣经文学,坚持地球才有几千年历史,而且人类是上帝在时间开始后的几天内创造的。这种神话不会为好学深思的人士接受,因为他们必会尊重时间的无限性和进化的真实性。于是剩下的只是第二种的抗辩模式了——虚构大师群中的达尔文。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在道谢后,如果对方看上去很震惊或眼角有些湿润,你无需诧异。这只是说明你的谢谢有些姗姗来迟 ----马克·古尔斯顿《哈佛商业评论

  ●我们可能认为对进化的信仰是潜在的偏见,可是有的偏见却是正确的。基于根深蒂固的主观偏见,1950年我最喜爱的棒球队是洋基队;可是客观上而言,他们也是最好的一队。所以为何要怀疑“进步”的真实性?生命毕竟真的变得更复杂了。在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明示之下,这个趋势难道可以被否定?35亿年前,所有的生物都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细菌和其表亲;如今却有了甲虫、海马和人类。如果有人想要否认进步是生命史上最主要的模式,那人一定是个倔强顽固喜欢舞文弄墨、做些无谓争论家伙。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两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科学研究工作是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不断探索突破,科学普及是让全社会尽快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没有科学研究,将无所普及;没有广泛的普及,科学研究将失去其根本意义,科学研究也将得不到社会的最广泛支持认同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当然是进行科学研究,但是科学家也有义务进行科普工作,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与公众交流的重要性。科学家应该愿意并且善于和媒体及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科学见解和科学发明,以及科学上存在的问题告诉广大的群众同时,公众有权利了解科学的真相,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科普行动之中,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掌握科学的方法,理解科学所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影响。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理论,其影响之一是在生物学里修复了生物体(organism)的概念。这一概念通常为种系渐变论的还原论观念所忽略。种系渐变论认为遗传变异自然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生物进化的走向完全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而在间断平衡理论看来,跃变发生在任何自然选择作用之前,自然选择只对已经生成的新物种起作用。个体发生在前,自然选择在后。生物体是'以有趣而复杂但又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左右它们自己的命运的。进化生物学应该重新启用生物体的概念'。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埃尔德雷奇和古尔德认为,以地质年代尺度的生物进化过程不是处于静态平衡就是呈现跳跃式突变,而渐变并不是物种所处的常规状态。一个物种在其栖息地中心中央群体可能不时地会呈现一些次要的适应变化,但都只是同一物种的一些变种,戈尔德施米特称之为形形色色死胡同。中心栖息地强大基因流的均匀化作用有效地抑制了这些新物种形成的萌芽。古尔德提出,物种形成是宏观进化的基础,是急速进化分支发生过程中的一步。与以百万年计的物种存活期相比,这一过程至多只需几千年的时间。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他合拢那衰老的冰冷的两手,说道:
亲爱的上帝!你早就认识我,我是里尔斯·黑尔杰恩。你现在一定要救我。我既不酗酒,也不胡闹。我才九十三岁。” ----古尔布兰生《童年故乡

  ●依达尔文进化论来看,古生物学已经解释了,每个新物种的形成是由祖祖辈辈栖息于一处的众多个体经过极其缓慢地进化演变而来的。埃尔德雷奇和古尔德称之为”种系渐变论“(phyletic gradualism)。可惜的是,这种渐变在化石记载中找不到依据经典进化论学者将此归因于化石记载的不完整。但是化石记录显示,进化过程多呈急剧的跳跃式突变。尽管基因代代相传时发生的突变、重组和缺失给每个物种带来了基因的多样性,但这种多样性总还是有限的。由于同一个种群内可以自由交配传代,这对其基因流(gene flow)有群体均匀化作用,从而限制了种群基因的多样性。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然而古生物学者发现,人类历史不过只占了这个星球生命的几个“微瞬”——宇宙英里的一两英寸、宇宙年的一两分钟而已,而这个发现又导致第四个“弗式革命”。连同弗氏所指的第二个革命——或达尔文的革命言论——这种时间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威胁。因为人类历史的短暂,意义非常清楚;而清楚的意义通常是正确的:如果人类只是繁茂的生命之树的枝桠,如果这枝桠,只在地质学上的前一瞬间才伸出,那么我们很可能不会是进化过程中可以预测的结果,也许竟是宇宙变化过程中的瞬间意外而已。纵然重植生命之树,让它在同样环境成长,同样的事件可能不再出现。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这种东西厕所)在挪威和在这里两样,更有家庭意味。大都有两个大洞,是给父母用的。接着,像风笛一样,有一排较小的洞,是给孩子们用的。最后还有一个顶小的洞,是给最小的孩子用的。 ----古尔布兰生《童年与故乡》

  ●他忧郁地说道:”哦,等到我敢坐那个大洞,那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真讨厌哪。你……“ ----古尔布兰生《童年与故乡》

  ●古尔丹因渴望力量而屈从,耐奥祖因懦弱沉默,格罗姆因抗拒软弱鲁莽,奥格瑞姆因对布莱克汉忠诚迟疑,但杜隆坦因节制清醒,他的清醒从恶魔之血中拯救了霜狼氏族,他的清醒为整个兽人种族种下了救赎种子。在我们的心目中,杜隆坦是兽人氏族所有酋长中,最值得信赖的一个英雄。 ----魔兽世界

  ●一切都不曾重复,一切都独一无二 ----龚古尔兄弟

  ●永恒是变化的代名词 ----杰·古尔德

  ●弗氏的说法虽然尖锐,却还遗漏一些“连根拔起”的革命(这么说并不是在批评弗氏,因为他的目的只在说明过程,并不在列举所有事件),尤其是忽略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重大贡献,这些贡献足以和哥白尼的天文发现相颉颃。圣经故事令人欣慰:地球只有几千年历史;第五天就由人类取得统治地位。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这种新观点将有助于理清范围广泛的恼人难题:从O.400命中率的消失,到现代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不复可见。达尔文的革命能完成吗 对于进步的偏颇看法,从通俗文化的天真见解到专业刊物的复杂叙述,表现方式种类繁多。虽然不是大家都接受大而化之的叙述,只把人类放在梯子的最上层就算了事,这种说法却仍然相当普遍,甚至于还见诸专门性的刊物。只要稍微涉及生物进化,就会知道进化的枝叶繁茂、结果众多,不是笔直的公路或是只有一个顶阶的梯子。所以进步是广泛全面平均趋势(有些稳定系统,因为不能接受讯息,仍然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次)。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这是三月里,白天已经较长了。天空还在雪上面发亮。哈尔俄忽然打破了沉寂,深深地叹气。
我转身向着他,问道:“怎么样,哈尔俄?”
他忧郁地说道:
“哦,等到我敢坐那大洞,那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真讨厌哪。” ----古尔布兰生《童年与故乡》

  ●埃尔德雷奇和古尔德推测,与物种存活期相比,新物种的发生历时甚短。而且栖息于边缘地带的新物种就算有朝一日回到祖辈生活区,它们也会同域共处,而不会杂交繁殖。化石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样物种长期停滞的平衡态不时地被异域物种形成所打破。这就是所谓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a)。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公众为什么喜欢丑闻——特别是社会上知名人士的丑闻呢?古尔蒙这样回答说:“因为这样一来,自己所隐瞒的丑闻也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了” ----芥川龙之介《侏儒的话》

  ●咬住弗式革命的第四发子弹我常常引用弗洛伊德尖锐伤感观察结论:科学史上重大的革命,虽然性质万殊,却有共同之点,就是把支撑人类自大的巨柱,一根又一根地逐一推翻。他提到三个“弗式革命”:人类原来自以为居住于有限宇宙的中心,但是,(革命一)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确定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偏远地区一颗恒星的小行星而已。于是,我们只好自我安慰,认为上帝故意选择了这个偏远地区,以便依据他的形象创造惟一的有机体——可是后来,(革命二)达尔文出现了,他把我们贬成是“动物世界出身”的,然后我们只好以拥有理智而自豪不幸,(革命三)弗洛伊德研究人类智慧之后,又提出报告指称,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了人类的“无意识”。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埃尔德雷奇和古尔德提出了“异域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的理论。他们认为,“只有当一个局部小群落栖息于其祖辈生活区的边缘地带而且与其祖辈隔绝的情况下,新的物种才能产生。这样的局部小群落被称为‘边缘隔离种群’(peripheral isolates)。如果各种‘隔离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s)能够阻止新基因型在未来遭遇其祖辈时其基因流回归到起始状态的话,一个边缘隔离种群才会演变成一个新物种。因此按地域隔离理论,新物种的化石不会出现在其祖辈的栖息地。”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所谓的进步,其实是建立在社会偏见和心理上一厢情愿的谬见。心理上,我们不愿接受第四个弗式革命的明显意义。在本书中我不愿以否定前述事件——太古时代,地球上只有细菌,现在则种类繁多,还包括人类在内来展开我的理论。我要探讨的是,人类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所采取的偏颇无效的方式;然后进一步证明从柏拉图以来的基本心态需要修正,因为对于趋势的研究,只有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才能提供正确有效的架构。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没有人在面对感谢和认可时能无所动静 ----马克·古尔斯顿《哈佛商业评论》

  ●“我应当把这位马夫也看成同我一样的人吗?古尔杜鲁连他自己是否存在都不明白。”“他也能学会的,我们过去也不懂得应当怎样生活在世界上,也是边生活边学会。” ----伊塔洛·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

  ●与种系渐变论(认为适应性自然选择对随机点突变起关键调控作用)相反,上述间断平衡理论所提出的跃变性物种起源不是适应性的。隔离种群繁衍伴随大量快速跃变性基因突变发生在先,而并非自然选择适应的结果。古尔德甚至争辩道,尽管跃变性物种形成也为随后的自然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这两种理论实在是大相径庭的。种系渐变论认为,点突变导致局部种群拥有变异遗传因子,这个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极其缓慢的,通过自然选择而呈适应性的。而间断平衡理论则认为,跃变性的新物种形成是不连续和非适应性的,自然选择只是起了辅助性的作用。 ----埃克尔斯《脑的进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于古尔的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