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总是认为自己是最能出力的,事实上,农民干的事情任何人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都能干,我说过多少次,任何体力劳动只要是被逼,任何人都是可以干到死的,因为体力劳动无法欺骗,但脑力劳动可以,农民会假装想问题实际上不想,你让一个农民专注一天在数学上,他可受不了那一种”想的痛苦“,宁可自杀。 ----石康《石康微博》
●世上即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正因为有各种类型的人,社会才得以成立。所以,即使我学习不好,依然会被社会需要。 ----岛田洋七《超级阿嬷的信》
●“长期太穷或太累,脑子会变笨。”这是来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结论,也是友心人团队内部经常互相开玩笑的话。
现代都市人工作压力非常大,脑力劳动者朝九晚六都对着电脑,多线程处理着各种事务;哪怕下班或放假,也依然是对着各种电子设备,维护和同事、老板或客户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停止工作的界线,更没有自我成长的空间。很多人自诩是“拖延症患者”,然而世界上本没有拖延症,只是需要做的事情多了,就有了“拖延症”。所谓的“都市病”,情绪失调、懒惰拖延、迷失茫然、效率低下、焦虑失眠……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 ----朴珍英《一周七天玩转心理学》
●体力劳动总是妒忌脑力劳动的轻巧,殊不知对方也在羡慕着你工作的简纯!
●有觉悟的写作者于是呼唤心灵,主张用心灵写作,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批评过分的智力游戏,抛弃对脑子的过度依赖。这样的写作要求似乎已无可挑剔,然而纳博科夫却不满足,他说他的作品主是为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读者——那些不是仅靠心也不是靠脑,而是靠心灵和大脑和敏感的脊背一同阅读的艺术家而准备的,这样的读者能从脊背的震颤中感受到作者想传达给他的微妙的情思。纳博科夫“脊背的震颤”就是爱因斯坦的“响了一下”,他们都强调身体的反应。由此可见,写作不仅是脑力劳动,还是心的事业,更是身的体验。所以,米沃什说:“诗人面对天天都显得崭新、神奇、错综复杂、难以穷尽的世界,并力图用词语尽可能地将它圈住。这一经由五官核实的基本接触,比任何精神建构都更为重要。” ----东西《后悔录》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若你让基础科学家去做农民当工人,他们一般能混个中游,但你强制农民与工人去取得基础科学的哪怕是最低等的成就,他们差不多会一个不剩的自杀,一万工人与农民中也不一定有一人能受得了那繁重强烈致命的脑力与体力劳动——原始社会一直在掩饰使用逻辑与纠错的脑力劳动与其它简单脑力劳动的巨大差别。 ----石康
●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 ----巴甫洛夫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高度的身体训练,是有效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条件。 ----克鲁普斯卡娅
●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列夫·托尔斯泰
●[坐办公室不是最好的工作]
这段时间,发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应相结合起来,纯体力劳动让大脑工作状态差,纯脑力劳动让肌体状态差,都不利于健康。以前听说“坐办室”是最好的工作,最近我发现这是极大的误导,其实即动脑又动体力的工作是最好的。(月亮小语)
●稀缺性,排他性,二八定律,资源配置,学习曲线,投入产出……您不需要像我一样专门学习这些经济学术语,因为它们不能告诉您什么是幸福,但是它们教会了我:荒废学业的人将来会忍受多少歧视,在学校被人嘲笑的书呆子在社会上多么被人重视,年轻时投入一份付出胜过将来十倍的努力,在市场竞争中人人平等只是懒人的幻想,人数占20%脑力劳动者占据社会80%的财富而社会20%的财富由人数占80%的体力劳动者分摊,而且再富有的人也不会无偿帮助别人而再贫穷的人也没有免费的午餐……人类社会永远是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人生最初二十年就决定了人这辈子在社会金字塔的位置。所以啊,年轻的朋友,千万千万不要挥霍了自己的青春啊!多一分努力学习就少一分人生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