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时,袁世凯就有《募兵告示》,宣传新军纪律:强奸民女者,斩;擅取民物者,斩;聚众斗哄为首者,斩;沿途逃亡者,斩;行路离伍者,斩;强买民物者,插耳箭。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北洋武备学堂学生。北洋武备学堂,乃李鸿章创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陆军武备学堂,教官全是从德国聘请,学生素质自然不低。但由于淮军老将不信邪,所以这些毕业生在淮军部队里并未受到重视与重用,相反,经常遭遇各种哂笑与轻慢。袁世凯把其中的佼佼者收拢过来,破格提拔,大胆使用。几个月不到,就抽调一百三十多名,充实到了各个岗位。后来出名的计有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段芝贵、张怀芝、王英楷、李纯、王占元、田文烈等等。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严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人生无限!
●第四层含义是太后的命令: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历史时刻,请袁世凯全权负责组织临时政府,商讨中华民国统一大计,我和皇上呢,提前退休,做个局外人,悠哉游哉地过几天舒服日子,一辈子享受民国的优待,以乐见其成的姿态,期待着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章敬平《皇上走了》
●共和政体者,采大众意思制定完全法律,而大众严守之,若法律外之自由,则共耻之。 ----袁世凯
●为日本去一大敌 看中国再造共和 ----袁世凯
●袁世凯那时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不是常识,或者说,帝国大一统江山下,练兵也是给政府练的。而且,帝国传统一直是以文将兵,重文轻武乃是几千年的传统。一般文人谁愿意干呢?当然,也不大会干。相形之下,袁世凯虽然勇于任事,且知兵的名声并不虚,他在朝鲜就借用英德操法给朝鲜练过新兵,而且从小就喜读兵书。但是刚开始他也并不想干,很简单,在天朝那样的制度与人事环境下“断难有为”,所以他一度力辞不干,未得允许。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中国士兵所受的军事教育太差,因而素质也低。他们不够勇敢不是因为天性中某些遗传因素的欠缺,而是周围的环境使然。威海卫兵团在从义和团手中夺取天津的战役中显示了中国人的禀性。总有评论说中国人只需要领导,威海卫兵团短暂的历史就证实了这一点。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面对太平天国的声势,清政府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大臣练兵的。1853年(咸丰三年),政府任命的督办团练大臣多达四十余位。这其中,练出名堂的就是曾国藩及其湘军。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希望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袁世凯
●张勋复辟,实际上是洪宪帝制的一种延续,也是后袁世凯时代政治的一场突变。突变之所以发生,直接的刺激和诱因,就是府院之争。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民国初年,一二桀黠之徒,利用国民弱点,遂倡为无秩序之平等,无界说之自由,谬种流传,人禽莫辨,举吾国数千年之教泽扫地无余。求如前史所载忠孝节义诸大端,几几乎如凤毛麟角之不可多得也。 ----袁世凯
●世凯向持锐进主义,不甘以畏难保守自居,数十年苦心经营,当为诸君所共见共谅。但现值改革之后,亟当维持秩序,利用厚生,建设从稳健入手,措置以实事为归。 ----袁世凯
●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晓:
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
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人生无限!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
真正的考场并非在学校??!
敬请所有考生同学淡定!
●忠之本义,忠于一国,非忠于一人也。人人以国为本位,勿以一身一家为本位,乃能屈小己以利大群 ----袁世凯
●道德范围广大,圣贤千万语而不能尽其词,余所能领会者,约言之,则忠信笃敬而已。 ----袁世凯
●袁世凯虽然治军极严,但对士卒属下的生活十分关心。对于士兵的伙食日用,袁世凯下令全部要充分供给,不得有丝毫克扣;士兵中有病者他亲自前往抚慰探视,命令给予特殊照顾;夜间巡查军营,看见有在外露宿者,都招呼他们入室休息。袁世凯的这些举措,得到了军中上下的一致称赞。吴长庆对袁世凯的才干也十分认可,视他为左膀右臂,不断提拔重用。 ----陈钦《北洋大时代》
●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 ----袁世凯
●可以这么说,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由于面对的太平军与他们是一样的黑社会性质,双方都是靠的血缘与人情,战斗力也就相当,打得不相上下。淮军跟现在的中国球队接受外援一样,聘请了西式洋枪队。事后李鸿章的淮军,在硬件方面,也使用上了洋枪洋炮。软件方面,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派遣留学生赴德、日学习军事。80年代,开始聘请德国军官教练陆军,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并且有了自己的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但软件的核心,制度与人事方面还是黑社会性质。面对日本那样完全近代化的军队,当然不是人家的对手了。于是海陆两军,全在甲午战争中打了水漂。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于公于私,袁世凯都是一腔热忱,爱国忧民,甚至惦念老母的孝子心思,在字里行间都毕露无遗。况且,像李鸿藻这样的清流派领袖,一代帝师兼文章大家,都读不出小袁的孬种来,倒是我们现在的学者,比清流还清流?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其实,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而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明天就要高考了,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父母们。人生,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袁世凯当然也维新。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稍微有些良知、稍具清醒意识的士大夫都在发出改革变法的呼声。这呼声此起彼伏。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改革理念与方式。孙中山是彻底的维新——暴力革命。张之洞是中体西用式的维新,用普通话来讲,这老兄主张的是马体牛用或者牛体马用,按我们现在的看法,则是驴唇不对马嘴。顽固派也喊维新,他们维的是旧的思想,只不过希望人心崭新一下,比如激发天良什么的。你要是跟他讲民权人权,他认为中国伦理就会灭绝,不出十年四万万人就沦为夷人那样的禽兽了。康有为是激进式维新,老想出轨,最后既把光绪当了赌注还把咱的主人公袁世凯也绑架进去了。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吾国向以名教为大防,经四千年之胚胎变化,自有不可磨灭者存。乃或偏于理想,毁弃一切,不做实事,专说大话,未得外国之一长,先抛本国之所有,天性浇薄,传染成风,本之不存,叶将焉附? ----袁世凯
●古今立国之道,惟在整饬纪纲,修明法度,使内外相系,强弱相安,乃可巩固国基,争存宇内。 ----袁世凯
●1913年1月10日,袁世凯下达正式国会召集令,命令所有当选的参、众议员,于本年三月齐集北京。3月19日,袁世凯又通电全国,宣布于4月8日举行国会开会礼。3月20日晚上,有望出任内阁总理的32岁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钝初,也写作遁初),应袁世凯的邀请前往北京,在上海沪宁火车站乘车时遭遇枪击,于3月22日凌晨在靶子路沪宁铁路医院去世。凶案发生后,该案的第一嫌疑人、国民党方面在上海地区拥有最大份额的军政实力和情报系统的前沪军都督陈其美,紧急展开针对应夔丞和武士英的缉凶活动,并且调动报刊资源宣传造势,从而把这桩并不复杂的刑事案件,逐步升级为号称“二次革命”的国内战争。案件本身的证据链条及事实真相,反而被人为地掩盖屏蔽了起来。 ----张耀杰《谁谋杀了宋教仁》
●袁世凯称帝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古德诺当时是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文章本身没什么大错,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是他也没说现在就是适合复辟。袁世凯此时是当不了皇帝的,因为各种势力都在反对。而且,由于历史已经走到这里了,进化论的价值观还没人能够质疑,它是一种很强势、很有市场、很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就认为,袁世凯称帝,就相当于反对人类进步,反对历史进化。总之,不管反对者所持的是什么居心,各自有什么样的怀抱,进化论的声音已然把所有的想法都统一起来了。这就极大地孤立了袁世凯,连他的亲信大将冯国璋、段祺瑞等人都反对他,所以袁世凯最后就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一个国家不必愁贫,不必忧弱,惟独国民道德若丧亡,则乃必鱼烂土崩而不可救。 ----袁世凯
●洋务运动起步时,知识分子中的清醒人士,比如郑观应就提到过中国军队模仿西法改革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这种“搬张桌子”都要流血的国度,政府不看到棺材盖,是不会主动改革的。而且即使改,也很扭怩:堂堂的大中华学习西方?羞死人啦! ----端木赐香《真假袁世凯辨别》
●在当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的眼中,袁世凯都是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为重要的人物。假如历史真照此发展下去,中国未必不会走上一条君主立宪之路。 ----陈钦《北洋大时代》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