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得到快乐、要照顾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行佛法。不修行佛法,便没有快乐。无论何时修行佛法,都是在累积善业。业是确定的,善业一定会带来快乐,不仅是现在乐,还有未来多生多世乐。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佛法,就是真正用最好的方式在照顾自己、真正爱自己。
2、常常在寻找别人过失来反击的人,不仅容易发怒、苦恼越来越多,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3、与任何人相处,理解是爱的根本,
是打开爱之门的钥匙。
我们平时若能自觉生命不久长,
就能培育、滋养我们的爱。如此,爱才能长存。
4、伟人与常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珍惜时间」。
「时间」是最大的财富。
人如果没有诚信,就算有聪明、能力,永远只是个危险人物。
一个人能力当中所蕴藏的潜能,远超过自己想象以外。
善只有一个,那就是凭自已的良心行动。
憎恨会使人盲目。
不忘笑脸的人常受欢迎。
5、有益于众人的事必须做,有益于众人的话必须说;有害于众人的事不要做,有害于众人的话不要说。
6、现在脸书的世界每天都有人不断分享、转贴,离开网路世界,我们要分享什幺?其实爱也能分享。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分享一份慈爱的心。
7、每次当你从愤怒中解脱而逃过劫难时,不仅代表你克服了自己的愤怒,
更重要的是:你也成功地防止另一个人因为你的大发雷霆而走入痛苦的循环中。
8、中国人有个习惯,
初一、十五吃素,
因为平常没办法做得圆满,
至少在十五月圆那一天,
让我们的心像月亮
一样充满爱跟光明,
身体力行,到庙里拜拜,
或者发心佈施,帮助贫穷人,
孝顺父母,过圆满清净的一天。
或者每个月选几天,
不吃肉,不生气,
到医院做义工,让自己的心
像月亮一样圆满。
9、如果你懂得宽恕,学会体谅,你就可以把那股克制自己去生气发愁的精力,转移来用在自我成长及充实自己。
10、如果不能改变风的方向,就要想办法调整风帆;
如果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微笑着面对生活,即使一文不名也能睡得香甜;
微笑着面对人生,即使在黑暗中你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当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你就是优雅的;
当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态时,你就是成功的。
11、下决心每天都要表现出同情心,就算只是对陌生人展现一个真诚的微笑也可以。想到这一天所做的一件善事,不论是多么小的事,都知道自己的生命往前迈进了一步。
12、孩子是映照父母行为的镜子。
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智能的表现。
处于情爱中的人,往往透过望远镜看东西;处于羡慕和忌妒中的人,则透过显微镜看东西。
美德是健康,恶习是疾病。
随缘拥有,不渴求拥有。
随缘而为的话,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勉强而为的话,成功不好,失败也不好。
13、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不是没有智能,而是因为还存有贪、瞋、痴的种种情绪起伏和执着。
悲愿大的人智能也会比较大。因为当你关心一个人、体谅一个人、帮助一个人时,你就能从中增长许多智能。
我们可以从孤独、寂寞中淬炼出智能和解脱之道。
没有对事物有透彻的观察,就会引出人性内心种种的不安与自卑。唯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对治人心的脆弱面。
当我们一无所有时,便没有什么好失去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是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但却设计成有许多东西可以失去。这种感觉乃根植于我们的恐惧——恐惧孤独、恐惧改变、恐惧事情无法解决、恐惧自己不存在。
人们一生大都是与世浮沉在追逐感官享受当中度过,即使为此付出严重代价,也在所不惜。
14、遇到困难、障碍的时候,或许正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人生开启另一道门的新契机。
16、一个人自然的时候最美,虚伪的时候最丑。
宽厚的人,他的过错常常是过于相信别人;而心量狭窄的人,所犯的错误则每因多疑、嫉妒、刻薄。
要挑别人的缺点是很容易的,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是真正的德行。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17、如果有人来打我,我先假装被打倒,他省了力气,我也没烦恼。
寻找幸福是向前走,对过去无悔、对现在无惧、对未来无忧;真正的享受是无贪,真正的幸福并非拥有,而是喜舍。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发生,不论当时多么痛苦、悲惨,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赐予你智能、力量与觉醒。
子女应该让父母安心才有福。
一个人会说谎话,他的行为必有偏差。
讲好话、存好心、常怀感激心。
人的心地如同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就长不出好果实。
18、学佛不是你穿著观音菩萨的衣服,
而是你有观音菩萨的精神和行为。
19、世间的事,不是每一件
都用道理可以讲得通的,
有时必须要用忍辱去解决。
20、善因缘让我们生起对无常的惊怖,同时认知三宝带给我们的庇护。虽然你福报大,很好命,很快乐;但是看到众生受苦,我们要觉得害怕,一生起这种恐怖心,便能精进,不起骄慢。因为害怕贫穷,所以要懂得布施;因为害怕生病,所以要多放生,多吃素。痛苦的原因来自于不善业的累积;若想得到快乐,必定要断除恶业,而且要下定决心。
21、诚实、恳切、慈悲是最美善的德性。
真、善、美是超越各种藩篱,没有局限的普世价值。
22、你种下一个抱怨收获十个抱怨,种下十个抱怨收获100个抱怨,种下100个抱怨收获1000个抱怨。抱怨週而复始,这时候我们一生都抱怨不完。
你种下一个感恩收获十个感恩,种下十个感恩收获100个感恩,种下100个感恩收获1000个感恩。感恩週而复始,我们就生活在爱与感恩之中。
23、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
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份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24、在每日生活中,要怀著善心尽量努力利益他人。如果你能这么做,无论你提供他人或大或小的服务,都持续在造就自己成功(财富、长寿、健康等一切)的因。
25、当你能面对你的软弱时,你就克服了这个弱点,它们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巨大,它们也是你的一部份,你要拥抱你自己,选择你自己,不要再自怨自艾。我们都想选择与平和、愉悦同在,而不是愁苦与绝望。
26、应于瞋憎怨贼应视之如其亲里。所以者何?由是怨贼令我得佛,若使怨贼无恶于我,忍从何生,是则为我善知识,令我得忍辱波罗蜜。《五门禅经要用法》
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罗云忍辱经》
忍辱之道二
若起瞋恚,自烧其身;其心噤毒,颜色变异;他人所弃,皆悉惊避;众人不爱,轻毁鄙贱;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以瞋恚故,无恶不作。
是故智者,舍瞋如火;知瞋过故,能自利益。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
譬如大火,焚烧屋宅,有勇健者,以水灭之;智慧之人,忍灭瞋恚,亦复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舍瞋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
27、其实佛法才是最佳的纾解压力之道。世间无常,逝去的是永远的逝去,人身难得,有机会得闻佛法而不愿听闻,放任自己在世俗的欢乐中随波逐流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28、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遣教经》
菩萨有二法,一切智为首,修行忍辱。何等二?自舍己乐;施与他乐。《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
为人丑陋,喜瞋恚人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瞋恨者能灭百劫所作善业,是名瞋恨。若于一切烦恼境中无所障碍,名无瞋恨。《大庄严法门经》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29、要对别人慈悲,先要对自己慈悲!让别人看到我们就感受到慈悲的感觉;就像看到美丽的花,会心生欢喜。
30、「你们应当观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才是正确的理解方法。正确观察就能产生厌离心,而不会有喜爱和贪图之心,心灵就会获得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