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不要小看自己吓唬自己,因为这会变成一种效应,一种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自证预言”的效应。所谓“自证预言”,是指本来是错误的预言,但因为这个预言影响了后来的过程,结果本来是错误的预言最后得到了证实。稳定的问题也是如此。本来社会中有些问题和矛盾并没有那么严重,但由于把这些事情看得过分严重,该采取的有效解决措施不敢采取,使得能够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日积月累,结果倒真的变得严重起来。 ----孙立平《重建社会》
●一些看似约束力很小的制度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其实是建立在一些更基础的制度之上的,这些更基础的制度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秩序更深厚的基石。 ----孙立平《守卫底线》
●中国一出现通货膨胀,就把问题追到猪肉身上,说猪肉价格涨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废话!现什么不到历史最高水平了?为什么一说物价上涨就追到猪肉?不追到汽油上?你说猪肉影响大还是汽油影响大?当然汽油影响大。追到猪肉,因为猪肉背后那些人好欺负,而汽油背后人不仅不好欺负,他还要欺负你。 ----孙立平
●调整利益关系,政策很重要,机制更根本。中国贫富差距走到现在,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些政策的失误,而是不同社会群体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能力严重失衡,这是真正的机制问题。 ----孙立平《守卫底线》
●一些问题之所以处于不可治理状态,是因为基础秩序包括基础制度的崩解和失效,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通过重建基础秩序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财富分配是调节贫富差距的基础。 ----孙立平《守卫底线》
●应当说,改革开放30年间整个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行分配,这也是普通人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的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所在 ----孙立平《重建社会》
●相反,一些可以从根本上缩小制度灰色空间、杜绝暗箱操作的举措,如权利行使的程序化、公开化等,在改革中一直踯躇不前。甚至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特殊利益群体通过将上述可能的改革措施敏感化的方式,来自觉地抵制类似的改革,以保护甚至扩大制度的灰色空间,保护甚至扩大其暗箱操作所需要的制度条件。比如在国企改革中,他们要努力推动国有资产出售,但却对国有资产出售程序的规范化不感兴趣,甚至暗示人们那是不可能的,更有甚者是将国有资产出售过程神秘化和保密化。 ----孙立平《重建社会》
●以产业化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居民的即时支出,更重要的是恶化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于内需问题,需要将扩大内需建立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 ----孙立平《守卫底线》
●改革的扭曲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民众无论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还是执行上都无法施加有效的影响。一般民众没有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更缺少通过组织的机制凝聚集中意见的方式,无法使得他们的要求能够大道决策层面。 ----孙立平《守卫底线》
●我们强调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并不是说要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而是说我们要准确判断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不能将危机的存在作为抱残守缺的理由。相反,一定要看到,各种因素现在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样宽松的环境是制度建设非常有利的时期,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机会,就会贻误历史的机遇。 ----孙立平《重建社会》
●周天勇研究员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年,我国用于行政公务支出的比例为37.6%,美国为12.5%;我国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为11.6%,美国为5.0%;我国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出总量为25%,美国为75%;用于其他支出的,我国和美国分别为25.8%和7.5%. ----孙立平《重建社会》
●早期华人移民融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过程,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我国早就有向海外移民的历史。在早期,这些华人移民的文化素质大都不高,到了国外其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低端产业上,许多人都是靠开饭馆、做厨师、党裁缝、开洗衣店谋生,其社会地位也很低下。但华人重视教育的传统,使得他们的子女和后代,开始接受当地较好的教育,这样就为其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创造了条件。 ----孙立平《重建社会》
●福利减得很快,特权却久削不动。比如涉及大多数人的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去福利化进展神速,而涉及少数人的垄断领域的特权久削不去。 ----孙立平《守卫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