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加索色情画展览会纪念刊》序言中第一句话:“从某种意义来说,毕加索的全部作品都是带色情的。”我看此话不假。他的创作始终伴有性的冲动或者兴趣,他八岁时画的素描,就早熟地表现出对女性的兴趣,直到临死前几天的作品还对女性的身体表现了零碎悲哀的看法。
毕加索一生都受性的诱惑,他在作品与生活中都全身心地享受性的乐趣。据让,克莱尔说,“毕加索每次换个女人,也是每次换个标准,换个视觉,因为他要全部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时他自己也换了个人。” ----《巴黎手记》
2、大凡美国兴点什么新鲜事 物,十之八九起于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和旧金山,就连奥运会上出尽 风头的沙滩排球,也出自加州的蓝色海岸,怎么倒会在建筑上保守 呢? 其实,地方风气开放与政府风气没什么关系,我 们说加州开放,是民众开放,这里的政府墨守成规的程度却一点也不 亚于亚洲一些城市。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3、其实,我这辈子都在讲设计的故事,只不过以前老在讲台上讲,很少通过书的方式和大家讲。
现在就想和大家通过这本薄薄的书来讲故事。如果大家每天读一两页,也就是每天听我讲一个故事,说不定一年下来,也知道好多新的事情呢。
每天读书一两页,要花多少时间呢?读得快的人大约就是四五分钟的样子,读得比较仔细、比较慢的人最多也不过10分钟,如果能够在365天都坚持这个习惯,那一年就扎扎实实地读了一本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有些所得的。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4、你怎么看待贝聿铭卢浮宫的设计
第一贝聿铭改造卢浮宫的贡献不再这个入口,而在庞大的地下工程,原来去卢浮宫看艺术收藏,要不断的从一个建筑进入另一个建筑,麻烦的很。贝聿铭把这几个分散的建筑通过地下构造联系起来,而且还联系到巴黎地下铁道系统,这是最重要的,使整个卢浮宫成了一个整体。第二入口设计,在三面巴洛克,新古典建筑之中,你能够用什么形式,新古典?做出来好像拉斯维加斯的酒店一样,假的。现代主义似乎是唯一的选择,那么用什么几何形式呢?正方形,长方形,占空间太大,庞然大物遮盖了原来的宫殿。圆形?古怪的很,剩下就只有三角形了。金字塔结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占空间小,在我看来是最佳选择。 ----《巴黎手记》
5、1990年代以来,快餐文化当道,麦当劳的巨无霸虽然食之无味,但是快捷方便;喝可口可乐虽然不如品茗那般优雅和有韵味,却够甜够凉够气;小书虽然没有大书那样精辟高深,但是却可以率性翻阅,清晰易读。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坐飞机从地球这边飞到那边,常会看见一些人登机前在机场书店买几本“口袋书”,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他们就在假寐与清醒之间埋头读,下飞机时就扔了,大约也就看完了。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6、哥德堡是美国建筑评论界的元老乏 一,在《纽约客》杂志上经常发表建筑专论,讲话举足轻重。虽然还 说不上一言九鼎,但其分量是众所公认的。他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由 于*近评论界对新近完成的迪斯尼音乐厅众说纷纭,他因而说几句。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7、对于巴黎,我觉得是和他们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的。无疑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一段历史决定了法国人对自身和对世界的态度——他们是高傲的、甚至是有点“虚伪”的,但是他们的确也有一套值得去骄傲的道理;这种“另类”,无疑便成为所有人对法国人产生误解的各种理由。这种无法理解的理由先以美国人的不理解为代表。 ----《巴黎手记》(感人亲情日志 www.wenzhangba.com)
8、贝聿铭自己的认为:原本的皇宫已与博物馆的空间需求相抵触过去大家来到这里,连维纳斯,蒙娜丽莎都不容易找到,每个人匆匆一瞥便精疲力竭大失所望的回家了。因此,只能善用在卢浮宫拿破仑内庭长达700公尺的地下建造新的一层,新建地下大规模的游客接待空间使表面没有改变的旧皇宫,变成能够为现代目的、功能服务的一个新博物馆。 ----《巴黎手记》
9、这次去巴黎的时间太仓促,下次来一定再去一次罗浮宫,穿过杜丽乐花园到达协和广场、仔细研究一下路易十六的断头台位置,爬铁塔和登上巴黎圣母院;有空走走拉德芳斯、并要试着一口气走完香街;感受凯旋门星形广场的力量,以及LENA站的“东京宫”和荣军院;去旺多姆广场附近用心感受以下在奥斯曼以前的那一旧城区。 ----《巴黎手记》
10、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些不 同看法是很正常的,这个建筑矗立在洛杉矶几 近荒废的市中心,变化多端的解构风格显然与 周边工整刻板的建筑形式格格不入,而主要来 自各种私人基金会的2 74亿美元造价也显得 很刺眼。建筑主体部分采用不锈钢板铺面,夺 目耀眼,也是一些人看不惯的原因之一。但是 令人不解的是:盖里几年前在西班牙北部巴斯 克地区的工业城市毕堡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the Gugenheim Museum in Bilbao)却获得一 片喝彩。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11、说 震动,洛杉矶时常有,那是地震,经历多了大家也就麻木了,电影《洛 杉矶故事》中地震狂作,洛杉矶人照样喝酒吃饭,谈笑风生,外地来 的女游客给吓得花容失色,就相当是那么回事。还有就是政治震动, 好像罗德尼·金案搞出来的1991年种族大暴动,部分黑人借机烧杀抢 掠,一边说白人种族歧视,一边顺手把**是少数民族的韩国人的店 全抢了,那时真是全城大乱,可就是大震动了。不过,一个建筑有什 么震动呢?看看文章,知道哥德堡是力排众议,全力为解构主义建筑 护航,称之为在公共建筑上比较保守的洛杉矶应该有的好震动,我倒 挺同意这个说法的。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12、但不管懂不懂,只是喜欢读,经年累月,即使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做工,无论多累,还能坚持每天看上个把小时。当时并没有什么计划(其实,也轮不到我能有什么计划,除了毛选,新华书店卖的书可真不多),到得了手的书都读。没有想到,那些零零星星读的东西,居然有些就入了脑,现在还有印象。与美国同事聊天的时候,大凡涉及这些方面,还能够应答。当年不经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了有关苏联、东欧的文化知识,使我在这些方面的常识上要比不少同事了解得还多一些。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13、库贝尔的作品的确很坦率的表现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信念,他的绘画方式也很粗犷、草率,如果看惯了学院派那种精雕细琢的人物画,看他的画是觉得有些伤风败俗的。他的主题往往是社会的下层小人物故事,并且画面永远有种非常浓郁的黑色基调,我看用色黑用的那么有明确目的、用的那么淋漓尽致的画家,除了他就 很少见了。 ----《巴黎手记》
14、在农村读书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一天下来的疲累不说,煤油要凭票供应,而且太贵了,对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来说,简直是奢侈品。靠我们在农村的收入是无法承受点煤油灯看书的开支的,因此只有用黑得像沥青一样的棉籽油。那种灯不但光线非常微弱,近似鬼火,而且点着之后,有很浓的黑烟,弥漫在阴暗的室内,很是呛人。但当时一书在手,其他的也就顾不得许多了,我就是在那盏灯下把曹雪芹的《红楼梦》、小托尔斯泰的《两姊妹》、《阴暗的早晨》等世界名著读完的。坚持每日读书这个习惯我是从15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15、“标准” ”改变视觉“ ”性的对话“ “性与心的转换” “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时毕加索艺术中性心理学的一条粉红色线。如果狄德罗知道了,会说这是极佳的心理临床学。因为他早在两个半世纪以前就说:“一切生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禽兽都多少是人,任何矿物都多少是植物,任何植物都多少是禽兽···人是什么?人是某类倾向的总和。” ----《巴黎手记》